他们说徕卡调教过的那块柯达CCD自带德味,我不信,心想理论上用卡西欧自拍神器也能后期出那味道来。上个月正好要去秘鲁玩,按捺不住好奇,赶在出行前到附近某相机店领来了这台二手八五成新M9,配上福伦达VM35-F1.4的狗头亲试了下。我信了。CCD的画质,配合徕卡的调教,直出的照片就能得到很讨喜的颜色,而且有种类似胶片的氛围,我确实后期不来这种味道。以下便是我在这次旅行中对喷墨打印机原理这台相机的简单体验和感受。
前言:为什么是徕卡作为35mm画幅的开创者,历史中有太多精彩的决定性瞬间出自徕卡相机,也让徕卡锁妖塔这家“手工作坊”在上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塑造了属于自己张慧仪电影的摄影哲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系相机自动化浪潮的冲击下,说起摄影,现在游遍中国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单反的形象,最先熟悉的品牌则是佳能尼康或者近来大热的索尼。即使是知道徕卡这个品牌的人群,也只有部分会真正认同其价值——毕竟徕卡的品牌定位使其镜头和机身的外交关系售价更像是“奢侈品”(尤其是各个限量版),加上机身各类参数的缺失(比如只能手动对焦),更是凸显了日系相机的高性价比——其结果便是,随便去任拉拉社区何一个综合性摄影论坛(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但凡是徕卡相关的讨论帖,总有评论对徕卡投以调侃、不屑甚至嘲讽。网上相关的讨论帖我看了不少,终究还是不清楚,这红色可乐标背后究竟有何魅力,又是什么构成了徕卡品牌的“逼格”。
所以,原本眼馋富士相机的我,想到那句“徕卡是全幅相机器材里绕不过去的坎”的传言,就决定一步到位,将最近留给索尼A7iii的预算转而下单了这台徕卡。
开箱(伪)↑附近那家相机店的袋子↑取出硕大的盒子↑专门装机身的中间层↑机身就这么静静躺着徕卡的盒子很大,分了三层,上层是说明书如何开咖啡店,小册子里会送Lightroom正版软件注册号。相机在中间那层,底层是充电器,电池,肩带等配件。
外观↑取出机身↑正面照↑背面照,按键很少↑快门帘↑CCD传感器,既是精髓所在,也是bug之源(corrosion了解下)相机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还是挺惊喜的,毕竟是第一次上手这么小巧的全画幅数码相机。经典的设计,简约生儿而线条和尽可能少的按键,金属机身分量很扎实手感很细腻,正面右上角可以看到已经有磨损露出的黄铜色。机身侧面还有一个没人用的usb接口。
↑USB接口机身底部是一整块金属板,需要拧开关才能更换电池和SD卡,很有过去换胶片的感觉亚当与夏娃。这个设计不知是否出于沿袭历史积淀和致敬传统的考虑。
↑拧动开关↑打开底部金属板↑取出电池镜头↑入得是多层镀膜版本本来准备一步到位11663,不过感觉体(qian)积(bao)偏(tai)大(xiao),就开始纠结Summicron。最后决定先搞个实惠的福伦达VM 35 F/1.4练练手再说(翻译下:其实就是穷)。
↑VM 35mm F/1.4↑没加寇鸿萍遮光罩↑装上遮光罩↑10片光圈叶片机身对比这是目前我手上唯一一台全画幅数码相机。让我们来对比下它跟APS-C画幅相机的大小。
对比单反宾得KP
首先跟小巧的宾得单反KP装上同样小巧的饼干头DA15 F/4做个对比。
没加遮光罩的时候加了遮光罩的时候宾得的饼干头已经算是很小的镜头了,搭配上以小巧著称的KP,已经达到金钱观众多无反相机的体积水平。但是对比下旁轴的徕卡,就会喝啤酒的好处和坏处发现旁轴相机的镜头口径比这款残幅的单反还小:配上VM35这颗小巧的大光圈镜头后,徕卡的厚度甚至比宾得KP卡口伸出来部分还薄一些。
小霸王游戏机如果搭配上同样是大光圈的单反镜头,比如宾得在产最大光圈的DA*55 F/1.4,体积区别就更大了芝华士:木乃伊电影
对比卡片机GRii
和大底口袋机,比如GRii对比,还是可以看到徕卡这台全幅机会大一圈,装进口袋应该是比较困难的了。不过想来也不会有太多人想把徕卡随便往兜里揣,一般都是拿在手上或者挂在脖子/肩上的。
GRii 镜头未伸出时GRii 镜头伸出时直出样片由于黄斑手动对焦这是第一次体验,估焦的手感也还没培养出来,所以造成这次旅拍很多抓拍的片子没对焦到主体上。主要看下徕卡调教的直出颜色吧。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徕卡对蓝色的渲染有独特的理解,会有明显偏色,但是却很讨好眼睛。(注:不实习生工资造是什么原因,图片上传知乎后颜色变淡了不少,只有黑白的那几张能看。。。原图可在Flickr查看)
初步使用感受
旁轴相机特殊的取景方式限制了其在长焦端的表现。由于没有自动对焦,很多需要连拍的场合都不再适用。如果是以摄影为职业,靠相机吃饭的话,那么徕卡确实会引入很多限制。但是在人文摄影这个领域,或者对像我这种偏爱慢拍,每次快门只爱按一次的用户来说,徕卡的优点则相当突出,以至于完全可以忽略其弱势领域。
优点小巧。不仅是机身,还有配套的旁轴镜头。一机两定焦的组合即使每天随身携带也很轻松,带着走一天也不累。画质。这块CCD的传感器在低感的时候画质珠宝品牌非常扎实,跟CMOS的区别还是可以看出来的。高感时候的黑白片则有胶片的感觉。做工。德国手工打造,手感确实对得起价格。造型设计简约经典,不拍照的时候当道具也很合适。缺点旧型传感器设计问题导致时间久了会有表面腐蚀菜单响应和图片写入读出都很慢,部分SD卡会出现无法读取的现象(落后的电子技术)间歇性死机。刚拿到手上的时候没摸清M9的脾气,经常死机,只能不停扣电池重启。现在摸熟了,很少再有死机的情况出现关于CCD传感器表层腐蚀,徕卡曾经推出过免费更换计划。不过这个计划2017年底就结束了。我前几天问了客服,说现在想要更换最新的传感器只能自费,美国这边需要寄到徕卡New Jersey的官方维修点,费用$960。我这台的前任机主在2014年做过一次官方维护,但是没换CCD,装的仍然是旧传感器。小光圈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图像右上方会出现三个腐蚀点,如下图所示。
其实拍摄人文为主的照片这些黑点并不会造成太多影响,再加上后期很容易可以处理坏点,所以我应该暂时不会自费更换新的传感器吧(翻译下:其实就是穷)。
2021年的后记:因为CCD高度决定视野脱膜,忍痛iphone备份出了M9换了台SL typ 601,时不时依然怀念CCD的厚重成像二百五的由来。最后再贴几张出掉相机前拍的片子:
后续: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2:0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81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