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农业经济管理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鲁迅(一)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小说(一)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市民通俗小说(一)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郭沫若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新诗(一)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散文(一)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戏剧(一)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微分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9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茅 盾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老 舍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巴 金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 沈从文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顶层公寓型题详解 第14章 小说(二)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 市民通俗小说(二)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6章 新诗(二) 16.1 复习笔记 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7章 鲁迅(二) 17.1 复习笔记 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 散笔记本显卡天梯文(二) 18.1 复习笔记 1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 曹 禺 19.1 复习笔记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0章 戏剧(二) 20.1 复习笔记 2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脑机接口(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21章 文学思潮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动(三) 21.1 复习笔记 2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2章 赵树理 22.1 复习笔记 2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 小说(三) 23.1 复习笔记 2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 市民通俗小说(三) 24.1 复习笔记 2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5章 艾 青 25.1 复习笔记 2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6章 新诗(三) 26.1dsp芯片 复习笔记 2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7章 散文(三) 27.1 复习笔记 2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8章 戏剧(三) 28.1 复习笔记 2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男士休闲裤详解 第29章 台湾文学 29.1 复习笔记 2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的学保险套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精选了部分典型习题,所选习题基本涵盖了重要知识点,针对性强,答案详尽,并注意对相关内容的扩充。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1.1 复习笔记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革命的背景
由于晚清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都没能建立起一个肉芽组织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于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运动倡导者们将文学视为思想启蒙的最佳工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随即展开。
2开始标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
3革命主张
(1)“八不主义”
①形成过程
a.提出:1916年胡适在《寄独秀》中提出routeros“八事”。
b.发展: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重新排列“八事”顺序,并加以具体阐释。
c.形成: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修改“八事”,形成“八不主义”。
②内容
a.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从文学内容着眼,强调文学要有真挚的情感和高远的思想。
b.不模仿古人。从文学形式着眼,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c.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强调文法结构的重要性。
d.不做无病之呻吟。主要批评青年人容易悲观的创作情绪。
e.不用套语滥调。这些套语滥调主要是指旧诗文中的“蹉跎”“寥落”“斜阳”“芳草”等。
f.不用典。指出过度用典或用典不当会妨碍文学的抒情达意。
g.不讲对仗。指出对仗最大的流弊就是束缚人的自由。
h.不避俗字俗语。即提倡白话文学。
③意义
“八不主义”主要把语言、形式问题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对于当时仍然统治文坛的旧文学的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学革命正是要彻底颠覆白话与古文的地位,把白话文建设成为彻上彻下的、全民族黄晓明绯闻女友的书写工具。而“八不主义”所掀起的语言、形式的革命旨在为文学表现现代生活扫清障碍,是文学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
(2)“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其文学革命主张概括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明确把文学革命与建立一个现代钻石交易网民族国家的任务联系了起来,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号召力。
(3)“三大主义”
①提出
1917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②内容
a.曰推倒雕琢的阿谀古代女名字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b.曰推倒陈外汇模拟交易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运营管理案例写实文学。
c.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③目的
批判当时统治文坛的三大旧文学流派——桐城派、江西派和“选学”,否定以它们为代表的“贵族文学”“山林文学”和“古典文学”。
④意义
继“八不主义”主要从形式方面批判旧文学,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对文学革命的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且态度更为坚决,针对性更强。
(4)“活的文学”与“人的文学”
①提出
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用活的语言来创造中国的新文学——来创造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把建立“活的文学”与“人的文学”
作为两大中心理论。
②内涵
a.“活的文学”:文学语言的自觉(革新文字工具)。
b.“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自觉。
③关于“人的文学”
a.提出:1918年12月,周作人在论文《人的文学》中提出了“人的文学”,又称“人道主义的文学”。
b.内涵:以人道主义为本来记录研究人生问题,人道主义即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c.意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明确把思想革命的要求与文学革命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文学革命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更高、更具理论概括力的总结,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现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明确了新文学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分野。
4文学革命所引发的几场论争
“五四”文学革命以破坏旧文学开道,必然要与守旧的文学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发生在19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内容和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新旧分歧。
(1)新文学与旧知识分子的斗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对以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
①旧知识分子的攻击
a.1919年3月,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
b.推崇桐城派的林纾(琴南)旧文学观念尤为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meta分析兽:
第一,发表《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讨伐白话文,攻击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第二,其袭用旧派文人含沙射影的故伎,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②新文学阵营的反击
a.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予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宣称“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职业兴趣‘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
b.李大钊在《新旧思潮之激战》中揭露林纾之流的阴谋。
c.鲁迅在“随感录”等一系列杂文中讽刺他们为“国粹家”。
d.《新激光去毛青年》对《荆生》逐字进行批驳。
③结果
林纾最终自叹老迈,寄洛里斯慨将来,悲哀收场。
(2)新文学与学衡派的论争
①学衡派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22:4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82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