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书信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应用文书。一般需要用相应的书写工具,借文字述说事情原委,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后由人进行传递。书信由于书写载体的不同,又有尺牍、书札、函、启、翰等名称。比如书信写在竹片上就称“简”,写在小竹片上就叫“笺”,写在木板上的就叫“牍”,写在小木板上的就叫“札”,写在白绢上的就叫“素”。二、起源与发展演变。
1.起源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了。当时采用的是结绳、刻符等方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们的文明程度越高,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出现了书信这一文体,那时称为“书”。因为那时列国纷争,政务日繁,为了互通信息,商洽事务,促使了这一文体的形成和发展。
汉朝制度规定,用来书写经书和法律的木(竹)片长二尺四寸,书写一般文字的长一尺二寸,诏书写于一尺一寸长的木(竹)片上,称“尺一牍”,省称“尺牍”,后来,渐渐地演变为书信的通称。
2.发展演变
自从纸张被发明出来后,书信克鲁代利得以普及。驿站出现后,书信不男性心理用派专人递送。但驿站主要投递官方的信件,后来出现有民间的索九信局,可以投递一些私人信件。
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试办邮政,创办了华洋书信馆,承办公私信件。1896年,大清邮局也正式成立,这大大方便了信件的传递。
在清光绪时期,电报传入我国便宜货,后李鸿章开始主持架设电报线路,用作军事通讯。中法贵州六日游战争后使用逐渐多起来,因具有快速和保密等优点,多见于政治、军事、外交、新闻传播等领域和高层要人之间往来。
20世纪末以来,通过email方式广泛进行通信的电子邮件以及微博、微信所发的信件,与现代史关系密切,为一种新的书信类型史料,也值得保留和引起注意。
三、分类和特点
1.分类
公牍和私函。
公牍,专门为公事写的公函属于公牍,是档案文书的一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私函,又称家书,多是个人写给亲朋电子商务就业好友的,一般比较真实可信。
合刊书信、朋僚书札、名人家书和情书。
合刊书信,即将名人的书信汇集在一起编辑发行。吴经详等编《清二十家手札》、《近代十大家尺牍》等。
朋僚书札,指的是朋友、师oms系统生、上下级僚属之间的往来书信。如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共三册)等。
名人家书,指的是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家书,如《清代四名人家书》指的是林则徐、彭玉麟、张之洞、李鸿章晚清四名臣的家书。
情书,是指恋人、情人、夫妻之间的书信,感情热烈、真挚,一般不公开,十分难得。比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公开信,密信
2.特点恶魔女医生
私密性,比如家书或密信。一般说来,作者当时写信,并不为了将来发表供人们阅读。
丰富性,书信内容涉及议政、论学、说文,小至记叙家庭日常生活琐事,生命状态,无所不有,内容丰富。
书信在过去有退还的习惯,如果写选择性缄默症信人是地位显赫者,收信人阅完信后要退还,否则就被认为不礼貌,要遭责难。后来这一习惯渐渐改变信札为收信人所有。这就导致了书信的著披头四作权属于写信人,而所有权属于收信人。
具有鉴赏收藏价值。古代书信保存很少,有些人收藏名人书札,是把它作为书法艺术(墨宝)、古董加以玩赏,因为从前书信有彩笺之美、文字之美和书法之美。好的尺牍集,是一种美术品,鲁迅、胡适的通信集都有此类特点
四、价值和局限
1.价值
重要人物的往来书信很重要,可能提供独家史料。一般能留下书信函电并且公开出版的,多数是一些重要的,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而且他们交往的人大都也不是平凡之辈神网,在书信史料中留下了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和线索。
书信对于编写人物传记及年谱很有用。
书信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信中所写内容 多为作者亲历、亲闻,常有旁人不知的内幕情形、机密消息,甚至比同样是个人记录的日记、回忆录还要真实些,因为日记虽然是当时所写,但由于某种需要,日后可能改写。而书信寄出之后,所有权就属于收信人并保存在收信人手中,写信者再没有修改的机会,真实性得到保证。
2.局限
如果书信是官僚好友间往来应酬的文字,则有许多是言不由衷,客套恭维之词。这种书信又往往是幕僚代笔,注意讲求文字,而内容则常常有所忌讳。
有些书信没有连续性,单独一封,无头无尾,不知来龙去脉,需要完整的看。关于一件事情的来往信函要尽量看到。若仅看一个人单向度的函电,不了解相关的史事,只能就纸面理解文字,很难通晓函电全部内容的本意及其具体所指。
书信的文字,有时因作者的某种喜好而变得晦涩难懂。如章门弟子钱玄同等治文字之学,每每于行文中弄些假借隐喻之好文章摘抄类,或玩文字游戏以自娱美的校招自乐,或故弄玄虚以炫人耳目。通信双方或许心有灵犀一点通,却苦了旁观者和后来人。
已刊的各种来往书信,大都按人编排,好处是便于查询,弊病则是脱离时空位置,不见同一时期书信作者与不同人的联系,以及通信各方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所以最好再依照时间顺序将来往函电编排,以便比勘。
考证年份。人们写信,大多只落月日,甚至月日也不写,这在收信人当时阅览是没有问题的,而时隔多年后拿出来做史料,不知年份,就无法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会很不准确,这就需要考证。
书信删改及作伪也需注意。
五、分布查找
1.分布
各地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
各地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
各地档案馆,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四川档案馆等。
台湾地区,如“国史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等。
2.查找
单行本的日记查找,只要为近年公开出版,并知道日记名称或作者的名字,即可以通过纸版目录或电子搜索引擎查找出来。
从人物的选集,文集全集中找,不少日记不一定单独出版,而附于个人全集或文集之中,如曾国藩、朱自清、严复等人的日记均可见其全集中。
从大型史料丛书、丛刊、史料汇编或日记目录中查找。《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续、三编)等。
金蜘蛛《近代日记知见简目》所收日记目录近260种,简录作者、日记名称、版本或未刊藏地,是一个不为人注意,但非常有用的近代史日记专门目录。而虞坤林整理编辑的《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为目前所见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日记最全面的日记专题书目,极具参考价值。
日记有时也编人年谱、笔记丛书之中;各种稿本丛刊也值得留意。比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合编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正、续、三、四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先后出版。主要根据两馆所藏稿本和钞本影印出版,所收录日记26种。
六、重要书信举例
cbsi《汪康年师友书札》,4册。上海图书馆整理、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康年师友书札》是汪康年师友写给他的函件的汇集,大都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尤以戊戌变法前后收藏最多。共三千余件,约三百万字,其完整是仅见的。
《赵风昌藏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出版,是国家清中程文献丛刊之一种。《赵凤昌藏札》是原赵凤昌、赵尊岳父子收藏、整理、装帧的书札集册收藏书信、电报稿、奏折稿等,约2739 通(件)。
孙中山书信手迹。家用燃气壁挂炉《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札》,1927年广州电视剧推荐述志公司根据邓泽如所藏影印。《孙中山书信手迹选》刘大年主编,1986年文物出版社。
七、学界利用情况
专著:幕僚与世变——《赵凤昌藏札》整理研究初编,李志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万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论文:
丁小明;柳和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之发现与研究——以上海图书馆藏叶景葵、顾廷龙往来信札为中心[J].文献,2021,(05):159-176.
黄旦公务猿;詹佳如.同人、帮派与中国同人报——《时务报》纷争的报刊史意义[J].学术月刊,2009,41(04):139-148.
朱至刚.人脉与商标维权资女生殖器官图金的聚合——从汪康年、黄遵宪合作看《时务报》的创立[J].近代史研究,2011,(05):104-115.
吴浩.新文化运动在徽州的接受——以胡适与胡晋接等来往书信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5):21-28.
宋广波.考释胡适的两封书信[J].安徽史学,2015,(06):163-168.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18:3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94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