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书籍信息:
Old English and Its Closest Relatives: A Survey of the Earliest Germanic LanguagesOrrin W. Robins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 California 2009目录:第一章:日耳曼语族 — The Germanic Language Family第二章:原始日耳曼语语法概述 — Germanic: A Grammatical Sketch第三章:哥特语 — Gothic第四章:古挪威语 — Old No燕赵教育网rse第五章:古萨克逊语 — Old Saxon第六章:古英语 — Old English第七章:古弗里斯兰语 — Old Frisian第八章:古荷兰语 — Old Low Franconian第九章:古高地德语 — Old High German第十章:日耳曼语言的归类 — The Grouping of the Germanic Languages第十章目录:日耳曼语言的归类 — The Grouping of the Germanic Languages
日耳曼语族的分类图是1860年由August Schleicher提出的谱系图,也叫family tree model或者Stammbaum。但是这种结构没有说服所有的学者。许多学者做了不同的努力。让我们先温习一下这个日耳曼语族的家谱。
这张图的好处是可以看出各个dou语言分支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交汇点是哪个语言。然而这张图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无法反应一些具体的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继续介绍不同的其他分组方案之前,作者讨论了导致不同语言之间会有共同的语言特征的几个原因:
第一,可能是他们保留了始祖语言中更古老的特征,而其他语言则是后来产生的特征;第二,可能是他们恰好保留了来自始祖语言的一组特征中的同一个特征。而其他分支中的语言则保留了始祖语言中一组中另外的特征;第三,可能是恰好各自独立发展出来了相同的特征‘第四,可能是半独立地发展处了相似的特征。说半独世界末日的电影立(semi-indipendent)是因为引发这个发展的条件在几个语言中是相同的;第五,可能是当几个语言的使用者在杂居的过程中,随着语言交流(language contact)而共同演化出来的相同特征。因此,学者们可能会用不同的逻辑和理论来解释这些语言之间的共同特征,也就导致了不同的分类。这种树状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表达这种情况:当已经分开的两个方言因为使用者的迁徙又杂居在一起而形成语言接触从而导致产生共同的特征。而如何处理考古发现又是另一个难题了。
有一派学者认为要以考古证据(民族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等等历史信息)为主,而争锋相对的一派就认为要以文献中记载的形式为主。由于现在的考古信息的局限性,作者不支持过分依赖考古提供的证据。为了方便下面几个小节的讨论,作者列出了以下的一系列日耳曼语言特征:
其中,1-17条属于音韵(phonology):里面的1-7是元音部分,而8-17是辅音部分。18-31条属于词法学(morphology):里面的18-24条是代词和名词部分,25-31条是动词部分。第21条中OLF的括号表示:古荷兰语很可能有intensified demonstrative,尽管文献中没有找到。第24条中的括号则表示古荷兰语中的自反代词是一个“进口货”。第27条中的括号是提醒读者,尽管古弗里斯兰语中的形式很有特点,但很有可能是一个更晚的发展。
1 Similarities Between Gothic and Old Norse
对比上表可以看出,两者相同的有:8, 10, 12, 18, 26, 27, 30, 31。
此外,哥特语和古挪威语的阴性现在分词的变格词尾:-în和西日耳曼语言的:-jô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在1951年,Ernst Schwarz列出了25条哥特语和古挪威语的相似点。这也和考古发现指出的,哥特人来自瑞典这个事实相符合。
因此,Schwar五子棋棋谱z提出新的日耳曼语族历史:原始日耳曼语先分成南北两个分支,而南分支后来又演化出了西日耳曼语支。而西日耳曼语支和古挪威语的相似点则是后来他们血痣在历史中的语言接触(维京人等等)中产生的,时间大约是6世纪。
持相似观点的学者还有Lehmann和Schirmunski。但是他们对于哥特语和古挪威语共同的特征的具体数目有不同的意见。
另一方面,Kuhn认为古挪威语和西日耳曼语的分化是在比较晚的时候(5世纪)才发生的。证据主要是老如尼文(old futhark)的文献。对于Schwarz提出的那些哥特语和古挪威语的共同点,Kuhn认为他们大多是两支语言保留了相同的原始日耳曼语形式的结果,而sharpening在哥特语中是伊春空难机长ddj而在古挪威语中是ggj这一点也支持他的观点。同时,在如尼文中没有发现sharpening(锐化),这个主要存在在维京时代的文献中,而且主要在东部的古挪威语中。
和Kuhn一样,T. L. Markey也不认为存在一个哥特-古挪威语族群,并提出了五条证据:
第一,sharpening是一个比较晚近的发展,理由如上;第二,-nan class动词在西日耳曼语言中也有一些相似的对应;第三,-t作为2 sg pret ind动词变位在哥特语和古挪威语中来自原始日耳曼语一组变体中的相同形式;第四,古瑞典语最早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stand‘和’go‘的缩短形式:stâ和gâ;第五,哥特语和古挪威语都用了fem pres part的-în词尾而不是-jô也只是平行的演变。总的来说,要想证明存在一个哥特-古挪威语族群,现有的证据还远远不够。
2 Similarities Between Old Norse and West Germanic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1, 2, 3, 9, 11, 12, 21, 25。
Kuhn认为这两个分支的分化发生在5世纪,尤其是在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移民到不列颠的时候。随后的发展,对于古挪威语来说分化比较小,只是分成了东西两个分支,而在西日耳曼语中则又有了诸多发展。
Kuhn的反对者们就认为,古挪威语和西日耳曼语的分化要比5世纪早很多就发生了,Kuhn的如尼文的证据只是因为书面语演变较缓慢,而且为了沟通需要,保留了脱离口语的特征,充其量是一种koine,而不能被认为代表了当时的真实口语。
Markey认为古挪威语和西日耳曼语的分化发生在300到450年之间。
3 Similarities Within West Germanic
到目前为止,我们把日耳曼语言分成东、西、北。但是和另外两个分支不同,西日耳曼语言内部分化很大。几乎没有证据说明存在一个统一的西日耳曼语。
但是西日耳曼语言之间仍然有很多的共同点:10, 12, 18, 26, 27, 30, 31。还有fem pres part的后缀:-jô。
西日耳曼语言内部可以再细分为:
Ingvaeonic,也叫做North Sea Germanic(北海日耳曼);Istvaeonic,也叫做Weser-Rhine Germanic(威悉-莱茵日耳曼);Irminonic,也叫做Elbe Germanic(易北河日耳曼)。4 Features of the Ingvaeonic Languages
西日耳曼语的北海日耳曼分支主要包含古英语和古弗里斯兰语。
但是他们的共同拉尔夫劳伦点也能在某些其他盲降西日耳曼语言中找到,比如:1, 4, 5, 14, 15在某些古萨克逊语文献中也有。
而这三个都有:13, 2u盘读写速度4, 28, 29。
陈妍希体重而古英语和古萨克逊语都有19,反而是古弗里斯兰语没有。但是Markey认为古弗里斯兰语更早的形式就是-as,只是没有在后来的文献中记车轮组下来。
古英语、古弗里斯兰语、古萨克逊语和古荷兰语中都有20和23。
关于这些特征出现的时间有很多争议。Theodor Frings认为13, 20, 23是早期使北海日耳曼、威悉-莱茵日耳曼和易北河日星宿关系耳曼区分开来的指标。当时易北河日耳曼部落还居住在易北河中游。
而Markey认为h-开头的人称代词形式是一个晚近的发展。因为在更早的文献中经常出现没有h-的形式,作为后缀被带在动词之后。他也赞同在咝音之前的鼻音脱落的时间,以及人称代词1 & 2 sg dat的-r结尾的脱落的时间危地马拉港口。但是他和Kuhn都认为人称代词1 & 2 sg dat & acc的合并是比较晚的发展。
Schwarz认为所有的Ingvaeonic的语言特征在450年之前就形成了。那时候盎格鲁和萨克逊人已经开始了向英格兰的迁徙。
Kuhn和Markey则认为那些是在盎格鲁-萨克逊人完全移民到英格兰之后发生的,这其中就包括出名的PGmc æ: (ê1) > ê/â(1),咝音化(14),还有人称代词1 & 2 sg dat和acc的合并。
Schwarz认为北海作为一个屏障,隔开了盎格鲁-萨克逊移民之后两边的语言创新上的接触。而Kuhn则认为北海恰恰是连接双方交流的一个通道。
因此,对Schwa酸奶机怎么做酸奶rz(还有Lehmann和Frings)来说,古萨克逊语和古英语以及古弗伤疤纹身里斯兰语同样是Ingvaeonic一派,正是由于移民后北海的阻隔,使得古萨克逊语缺少某些古英语和古弗里斯兰语共有的特征。这就是默认那些特征产生的时间要更晚。
而Kuhn和Markey则持相反的观点。对于古萨克逊语中缺少的共同特征,他们认为其原因是古萨克逊语之前这些特征就一直不存在。并数字域名且这些特征的产生主要是在北海海边,包括大陆的沿海和岛屿,而不是在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斯坦。
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北海日耳曼分支是由一系列西日耳曼方言构成的语支,而不能判定有一个统一的北海日耳曼语言,因为即使是英语和古弗里斯兰语也有一些独立发展出来的共同特征。
北海由于位置在北日耳曼语言和西日耳曼语言之间,似乎很容易催生语言上的创新。例如第13点,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北日耳曼语言的影响。而第20点,古萨克逊语和古荷兰语都有,这不可能是后来才发生的。同时,人称代词1 & 2 sg dat和acc的合并也应该较早就发生了(450年之前)。因此需要注意,这些点不太合适被称为”北海日耳曼“的特点,因为很多不是这一组的语言也有这些特点。
而1, 4, 15则只影响古英语和古弗里斯兰语。这应该发生的时间较晚,可能是在盎格鲁-萨克逊移民之后的事。第14点可能更晚,在盎格鲁-萨克逊移民后的几个世纪中才发生。但是引诱发生的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即k和g的颚化。
5 Similarities Between Old High German and Old Low Franconian
根据上表,这两门语言的共同点有:1, 4, 5, 6, 7, 13, 14, 15, 19, 28宝格丽男香, 29。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介于北海日耳曼和易北河日耳曼之间的特点界定了威悉-莱茵日耳曼这个分支。不过威悉-莱茵日耳曼也有自己的特点:[ft] > [xt],这在古荷兰语和现代荷兰语中都能找到。而一些古高地德语的特点则超出了威悉-莱茵日耳曼的范围,例如长元音ê (ê2)和ô的双元音化(裂化,breaking,变成:ie和uo;表中第7点),这在易北河日耳曼分支中也有。
6 Similarities Between Old High German and Gothic
在1924年,一个德国方言学者Ferdinand Wrede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的内容震惊了当时的日耳曼研究界。
他发现了在咝音之前的鼻音脱落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德国北部,在德国西南部的阿勒曼尼语的一大部分方言中也有这个现象。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动词复数变位的词尾不区分人称。在两个语言区域直接插着一块没有这两个特点的”楔子“地区,也就是巴伐利亚方言区。
在田野调查中Wrede已经很熟悉:巴伐利亚方言把一些自身的特点扩散到了德国西南部的其他方言中。例如用”gên“代替”gân”,还有双元音化(Early High German Diphthongisation),这使得hûs > haus,而没有受到影响的就成了语言遗迹。
Wrede的结论是,这些遗迹区的语言也属于北海日耳曼分支。即,之前所有的西日耳曼语言都有北海日耳曼分支的特点:人称代词“he”、没有自反代词、没有人称代词1 & 2 sg dat & acc的区分等等。之后他们受到了来自东南部方言的影响才失去了这些北海日耳曼特征(Ingvaeonism)。而这个来自东南部的影响就是哥特语。尤其是我们发现,表中的13, 20, 23, 24, 28, 29为哥特语和古高地德语共有。
但是,语言学家们发现那些所谓的语言遗迹(nasal loss和unitary plural verb endings)发生的时间相对晚近,不支持Wrede的理论。
但这并不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哥特人和讲古高地德语的日耳曼人没有形成过一个共同的族群。很可能在那时的确有不少的语言接触。一次是在2世纪之前,另一次是在5世纪之后。
对于这些现象:古高地德语的人称代词“er”和哥特语的“is”同源,他们的疑问词“how”也同源:古高地德语“hweo”、哥特语“hwaiwa”,等等,Frings认为这些发生在两个语言接触的较早的阶段,即2世纪之前。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他的猜想,反而,这些发展更可能是来自相同的原始日耳曼语中的结构,他们只是选择了相同的部分。
7 A Late-Breaking Theory
在一篇最近的文章中,德国语言学家Theo Vennemann使用系统而有逻辑的语言学调查方法提出了另一个日耳曼语言发展的可能性。通常我们认为,德语的辅音和其他日耳曼语言不同,这是他自己从其他日耳曼语言分离后发生的演变。而在这篇论文中,Vennemann认为,古高地德语的辅音和其他日耳曼语言的辅音360和百度系统都来自一个更古老的日耳曼辅音系统,他和两者都不同。在探究过程中Vennemann不仅使用了日耳曼语言内部的语料,还使用了来自其他印欧语系语言的资料。
但同时,他西安大追捕又不认为这个结论必然使得古高地德语脱离西日耳曼语支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总之,如果Vennemann的假设为真,那么以Stammbaum的视角来理解日耳曼语言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就有很大困难了。
因为,如果,古高地德语的辅音张志信转移发生得较早,例如说当哥特人还没有南迁的时候,当然这不太可能,因为现在大家都接受的结论是古高地德语的辅音转移发生在6世纪;那么,古高地德语就会被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分支上:这个分支没有哥特语但是会有古挪威语。
反之,如果古高地德语的辅音转移发生的时间较晚(例如学者们认可的6世纪),这个变化就实在不能算是一个早期的分化了:此时,哥特语和古挪威语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独立,发生了标志性的演变。
即,如果采用传统的树状分化结构,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共同的演变就要被看成是互相独立发生的了。
8 Conclusions
简而言之,在分组中给予非语言的考古和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多大的权重是一个问题。Kuhn本身主张从语言资料出发,而Schwarz和Frings则更倚重非语言的考古成果,有时候甚至过分依赖不是很有说服力的那些成果。但是Kuhn本身在研究盎格鲁-萨克逊人和弗里斯兰人的关系时也参考了考古的成果。
Vennemann则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由于语言与语言、族群与族群、语言与族群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同时他们在历史中的发展也十分复杂。受限于种种客观条件,我们目前还很难提出一种比现有的Stammbaum更好的方式来简介清晰地表现日耳曼语言之间的关系。
9 Further Readings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06:28: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02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