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这部剧的起因是我一位群友在群里的提问:“谁有好看的德剧推荐?我想学德语。” 为了解答TA这个问题,我这个名义上的群主(实质上的居委大妈)就上网去搜索了。。还真在留学生的好朋友多瑙上找到一部评分很高的德剧。
这部德剧的名字叫《Deutschland 1989》,在多瑙影院 IFVOD可以看。大家知道一般这种名字的德剧风格都是比较灰暗的,带有浓重的历史感。名字中带有1989,它要说的肯定是柏林墙倒塌事件。
说实话,我自养羊的利润与成本己算不上是个历史的爱好者,但是唯独对德国历史还能说上几句。这也和本科老师的栽培有关,我们历史课的老师就是一位风度翩翩,年轻时和一位德国女子书信往来10多年的老教授。与此同时,我们课上还会看各种德国有名的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再见了列宁。
从那时起,我对DDR(民主德国)就一直强烈的好奇心,这也是我为什么赴德交流的时候选择东德的原因之一。我去看过好几次柏林墙,还买到了一块它的碎片。柏林墙附近都记载了当年一个个被活生生被拆散的家庭,还有东德的人们冒险穿越柏林墙的真实纪传,这些都给德国蒙上了一层历史阴影。直到30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德国仍然有很多当年的气息。
因为喜欢Deutschland 1989这部剧,我还特意去追了它的第一部:Deutschland 1983。第幽门螺杆菌一部说的是年轻的男主被DDR派到西德当间谍的故事。我在剧中观察到了许多有意思,值得考究的细节。下面就和大家室内婚纱照一一介绍。
01. 东西德文化差异以前我只注重中国和德国之间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但较少研究东德和西德之间的文化差异。硫化硼这里的文化差异具体指: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
先说语言差异吧!面包,在西德叫做Brötchen,东德叫Schrippen;塑料,在西德叫Plastik,在东德是Plast卢云e;橙子,在西德是Orange,在东德被称为Apfeltorahsine。
说到生活习惯,剧里面就更有意思了。男主Martin有一次在一酒店执行间谍任务。当时,他去酒店的餐厅用餐,想点一份牛排。服务员随即询问他,需要哪种牛排,是菲力,西冷还是肉眼?Martin愣了一下,回答:“就要一份最普通的,牛身上的就行。”服务员洞穿一切地嫣然一笑:“那就菲力吧!我这就给你安排‘牛’身上的牛排。”
点完牛排,服务员又问了他房间号。Martin的表情凝固了好几秒之后,不知所措地开口:“我。。我已经有女朋友了。” 服务员小姐:“真是个好消息,但我需要知道你的房间号才能把你的账单给挂上去。”尴尬的Martin这才知晓是怎么一回事。
类似的文化差异还有很多,剧组对这些细节的刻画也很用心。比如Martin在东德从来没用过漱口水,当他第一次在酒店见到小瓶装的洗发液,沐浴乳和漱口水时愣了好几秒,然后打开漱口水哗哗地往嘴里灌。看剧的时候,马上能体会到Martin当时的心情。
02. 东西德技术差距除了文化差异外,DDR和BRD技术差别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彼时BRD有美国的支持,他们的技术甩了DDR好几条街。Martin在酒店里铤而走险地在保险箱盗取到机密文件,并且传给DDR之后,DDR发现这是一张软盘。他们立马就傻眼了:牛仔热裤竟然不是白字黑字的文稿,我们要怎么打开这个软盘?
当时他们的电脑是DDR自己发明的Robotron 5120,而这个软盘只适配美国的IBM567 或436型号。
因为电脑问题,迟迟看不到机密文件内容。好不容易等借到了电脑,但发现这个软盘还是加密的!这可把DDR的各位搞得头昏脑胀。眼镜大哥在吞吞吐吐好久之后,终于忍不住用笑话的方式让他的上司明白中西德的技术差距。他的笑话也很富有德式幽默:有一天一个警察在路灯下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醉汉在寻imdb电影排行榜找东西,警察上去问:“你在找什么呀?”,醉汉答:“我的钥匙丢了”,好心的警察就陪他一起寻找。找来找去,也不见钥匙的影子。警察忍不住再问:“你确定是在这里丢的吗?” 醉汉:“不是,我在公园丢的。” 警察惊怒:“那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找呀?” 醉汉说:“因为这里有光。”
上司面无表情地听完这冷笑话,默默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抛出灵魂考题:“你是说,我是那名醉汉吗?” 眼镜男颤颤悠悠:“不不,我们都是。” 上司:“所以你是想告诉我,我们还是需要西德的技术吗?”
除了电脑之外,还有些无关紧要的技术产品,比方说当时在BRD刚刚问世的walkman(随身听)。有马耳他十字一天Martin等老板的时候,一个黑人老哥窜了出来,问他要不要买东西。Martin说:“我什么都不需要,我只是等我老板从那出来。” 小哥顺着Martin指的方向看了一眼,心领神会道:“那你可要等好久喽!你真的不要买点东西?我这有收音机。” Martin坚定地拒绝。小哥还不死心:“那Walkman呢?” 正当我以为Martin还会坚定say no的时候,他想了一会,问:“什么是Walkman?” 黑人小哥马上喜滋滋地从里面拿了一个出来给Martin戴风起天阑上,Martin从来没见过这玩意,高兴地从英语直接飙起了德语:“这是什么!怎么会有这玩意儿!” 之后这个随身听就一直伴随着他,剧里的很多镜头也都有这个随身听。
03. 德式元素《Deutschland 1983》系列有很多政治话题。看了这部剧,也就间接看到了如今疫情之下的德国了。人们抗议游行的方式,主题,甚至是对政府的见解和态度都大同小异。俗话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对当时的很多事只是从书里获取,再加上自己的脑补。但是,这部剧很好地用画面效果还原了大部分事实。我从人们的表情和游行的止盈止损进程中,深刻地感受到:无论当今世界的主qqmima题是什么,人们回应的态度简直如出一辙!
德国人的准时也在这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在德国,如果我们想说七点,只用说:“um 7 Uhr”,但30年前,政治首领们约时间的时候还爱先看看表,然后煞有介事地说:“Pu风玫瑰怎么看nktum 7 Uhr”。
爱抱怨真的是一种德式风格。比如那会儿起,德国人的寒暄就是如下图中的抱怨:scheiß Wetter, schaw139eiß Essen, scheiß Arbeitszeiten。你们看看,这和30年后的今天是不是没有什么不同?
我记得一个月前我动身去汉堡,当天我需要给大家做一个Scrum的讲座,所以需要打桩机型号定一个Wi-Fi信号稳定的酒店。路上我在Booking上一边看评论,一边问老胡:“你说这酒店下面的评论里没人提到Wi-Fi,是Wi-Fi好还是不好呢?” 老胡温柔一笑:“我们德国单板机人最喜欢抱怨。要是一个人也没有谈到Wi-Fi,那得好成什么样痤疮类型呀!” (事实证明,确实相当不错)。
04. 对DDR的态度如果大家踏上东部的土壤,你们会发现即便30年后的东部还是有Kommunismus的气息。东部的很多城市建膳魔师保温杯筑和西部完全不一样,他们牛仔阔腿裤的很多大楼都是连排的,从外面看上去每个窗口都长一样。
其次,西部人民对东部当年的Kommunismus还是心有抵触,这也是为什么德媒对我们国家的报道一直比较负面的原因之一。当年DDR人们的自由很受限制,没有许可不能去西德,也不能买到所有的书(很多被DDR列为是禁书)。
DDR和BRD意识形态的大不同也解释了为什么如今东部和西部人民的价值观不一致。在东部某城市,至今每年的10月9日都会庆祝当年的7万人抗议,以感谢自由,感谢人民。市长会和人民举杯同饮,共点蜡烛。我今年也去了,但因为疫情原因,没有举行这一仪式。
对了,大家看完这剧以后,可以怼德国人的素材又多了,因为你们可以用30年前的历史情况去反驳他们,他们还不一定有你们了解。
06. 看剧学德语回到开头小伙伴的问题,聊聊看剧学德语吧。多瑙的翻译组非常良心,字幕是三语的:英语,中文和德语。对于想学德语的小伙伴简直太友好了!我自己也学了好些德语表达,比如:
1)不按规矩办事:aus der Reihe tanzen
2)某事对你轻而易举:etwas ist ein Klacks für dich
3)妄想:Wunschdenken
男主的口音我也很喜欢,他的声线很好,吐字很清晰。想要利用lock down期间提高德语的小伙伴,可以把这部剧看起来。分别是三个系银行理财师列:Deutschland 1983,1986 以及最新的1989(顺便提一句,我感觉男主Martin的颜值在1989里面是巅峰呢,之前还是有点太嫩了)。
最后教大家一个剧里没有的,但是可以帮助你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中怼人的词。如果你们恰巧有极个别从东部来的,惹你们非常不快的同事/邻居,你们可以称他们为:Ossi。这个就是南部人民“鄙视”东部人民的词,平时可不要随便用噢!
本文发布于:2023-06-03 22:3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10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