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交互方向)2022录取经验分享

更新时间:2025-05-08 08:43:56 阅读: 评论:0

>>大家好,这里是切尔西,一枚朝菌学园的毕业生

背景:澳本中硕,本科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二战上岸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交叉学科(交互设计方向)第一年初试总分364,第二年初试401分

这次的分享希望能从我这两年学习方法和心态调整的变化中,为大家总结出一些备考干货,给首战、二战、n战的小伙伴们一些帮助^

#01 备考时间线首战er如何稳上岸,二战er如何突破?

2020年初毕业回国,是武汉疫情刚刚爆发的那段时间,没想到持续了这么长。到五月份的时候国际上都还是封城的状态,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着手备考的,也算是弥补了我没有在国内参加高考的一个小小的遗憾,但是真没想到这条路竟然一走就是两年。在这里我简单的理一下这两年我的备考时间线,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后面初试、复试的学习方法介绍上。

我把每年的复习安排都规划成四个阶段,都是五月、七月、九月和十二月,希望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既给一战的同学一些借鉴,也可以帮助到二战三战甚至战无不胜的更多人。2020年初,我刚刚从澳洲回国,却被一场疫情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于是在5月初做出了在国内考研的决定,走上了两年的漫漫备考路。

实际上,我没有参加过高考,在高二考完雅思之后的四五年里也不需要参加任何考试。也许一开始我的应试技巧和考场心态都比不上各位小补牙疼吗伙伴,政治也相当于是从头开始,对我来说国内考研本是相对艰难的选择。

但是这两年的时间里,也让我在总结和对比之中不断地成长,二战的成绩比一战提升了将近40分。

在这里我先来分享一下我的备考时间线,我把每年的复习安排都规划为四个阶段:五月、七月、九月和十二月。希望大家能从我的过往中获得经验,早做准备、少走弯路,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第一年> 2020年05月 | 入门阶段

2020年五月,武汉刚刚解封,但国际疫情趋势尚不明确,我也因此做出了在国内考研的决定。在这个阶段,我主要通过浏览清华美院官网、知乎以及咨询考研机构,去获取交叉学科的一些信息。我本科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在学校也曾经接触过一些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和项目。虽然专业跨度不大,但是也需要针对交互设计重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从五月份开始,啃了一些该领域所谓的“老生常谈”的书,例如《About Face4:交互设计精髓》《点石成金》《用户体验要素》《交互设计之财务分析路》《情感化设计》《移动应用UI设计模式》《简约至上》等等。

其实有些书的出版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再加上技术的不断发展,书中提到的交互界面和交互方式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大家觉得这些内容比较难啃的原最小二乘法因,但它们会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帮助你建构起交互设计的框架,对后续上机和手绘方案的构想起到有很大帮助。

> 2020年07月 | 基础阶段

从七月起,我用了两个月时间对上机和手绘(改革前)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练习,去保证自己对初试这两个科目有足够的了解。手绘暂且不提,在这里我主要详细说说上机。当时我的上机重点并没有放在设计方案构想上,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积累界面。比如说我当时从AppStore下了好多冥想类app,每天在睡前或需要放松的时候挨个体验,从而找到这个app中好用的和有待改进的功能,截图进行总结和记录。

> 2020年09月 | 改革 — 手绘改理论

经过前两个月的积累,在九月时我的上机已经能应对不同主题联想到相应的设计方案,但作图时间无法保证,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视觉风格。即使想好方案、草稿纸画好线框图,也需要画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有一大部分时间都在调整字号和颜色。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自己的表现风格(比如标题是加粗多少号、正文多少号、行距多少的高等),并逐渐缩短上机的时间。

九月底公布出的大纲中把手绘改成了“680理论”,却未明确考察方式,着实让所有人都有点见懵,那段时间又上技术课、又上设计课,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修改就已经属实不易了(事实证明也过线了)。

> 植物大战僵尸智慧树2020年12月 | 冲刺阶段

在最后不到一个月的备考时间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政治大题的。因此对于专业两个科目的学习需要从发散到聚拢,不断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一周一次的限时模考,上机需要把配色方案、快捷键、字体字号等等参数准确的记录下来,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能保证在考试中做出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

二)第二年

在一战失败之后,我对于要不要选择二战这个问题上丝毫没有犹豫。如果一战的成功率是50%,那么二战的成功率能高达80%。我坚信多出来一年的时间用来备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会让我对交叉学科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让我未来进入交叉学科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第一年考试也让我意识到我有很多不足,包括学习上,也包括心态上。所以我也没有犹豫,也不怕耽误时间,特别果断地决定要二战,就是想,既然走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

我记得当时我妈跟我说今年没考上挺好的,再学一年的话肯定对这个学科就更深刻的认识,入学以后会更轻松一点。我二战的复习计划和第一年一样也是分成了四个阶段,时间跨度都是一样的,但是学习方法上做出了很大调整。

这样的出发点也让我能够重新审视之前一年的学习方法和备考心态,从而找到自己的弱点,并规划新的备考方案,将自己的弱点逐一击破。我把二战的考研规划仍然划分为四个阶段,时间跨度与前一年基本一致。二战日抛前期从更底层的逻辑、更多维的拓展、更应试的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提升自己,在进入十二月后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时模考。

> 2021年 | 更底层荣格心理学的逻辑、更多维的拓展、更应试的专业能力

起初我也有一段很难过的时光,但是对于二战的决心是坚定的,所以我选择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一边读万卷书,一边行万里路。

读书,主要是对各专业底层逻辑的挖掘。这个灵感主要来自于我去年四五月份想问超哥(蒙老师~)有没有推荐的书能让我提升理论能力,本以为他会提出让我一定要啃完《About Face4》之类的建议,没想到却得到了一份牛津通识读本的书单,当时看的云里雾里,后来看的越多对理论观点的构建帮助越大。

行路,就是亲身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变成亲眼所见。因此我有幸在正值建党100周年诞辰之际游历了嘉兴那艘小小的红船,也在四月二十三当日走遍南京总统府。这些经历让我能在备考后期枯燥无味又周而复始的日子里,不断激励自己坚持下去。

进入七月,我开始通过固定学习时间保持学习状态,这里说的固定时间不是说每天一定要学够多少个小时,而是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比如我每天早晨睡醒先听外刊再玉米淀粉背单词,晚上睡前一定会固定一小时去看书。并且坚持一周去健身房三到四次,保持体力,为后来高强度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而到了九月我的备考视角开始变得聚焦,这个阶段开始我主要是在之前所收集的所有资料中进行总结,每周保证产出一篇理论、一份上机。这样就能从总结中提出自己的方案,从练习中形成自己的应试作答模式。所以在十二月的时候我也对初试的两个科目比较得心应手了

#02 初试备考策略

我的公共课都考的很普通,并不是绝对高分,所以政治和英语的内容会放到分享会里给大家介绍我的复习安排和几种学习方法,在这里就不占用大家的时间了。

> 680理论基础

对于初试两个科目,我们先从上午的科目一—理论680说起。今年是改革的第二年,而我也恰好是这两年考试的参与者,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到“以虚拟现实为主题的三个论述方向任选其一”,680的考察内容更加聚焦,这就需要我们对交叉学科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把自己对理论的学习过程整理为五个设问,希望能从这五个问题的解答中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年会创意节目发。

1、我报考的是什么系、什么专业,什么叫“交叉”?

“交叉学科”是大家对我们最熟知的称呼,但除了这四个字之外我们更要知道它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交叉学科,其中又细分为信息技术(今年共招2人)、信息设计(3人)、信息艺术(1人)。在美院官网的研究生招生简介上,就有对这个问题分条列点的详细说明,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获得很多信息,比如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面向于哪些研究方向等等。而且有些比较细心的同学也应该已经发现了,今年三个方向的名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我们设计方向从交互设计变成了信息设计,艺术那边是从动漫编创改到了信息艺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考生来说其实非常重要,有很多同学到临考前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在学什么,如果对交叉学科没有把握的话就很容易在专业备考的过程中走弯路。

另外还有一些获取交叉学科的信息的一些方式,比如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官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公众号、美术学院的设计未来会议等等,这些都是和交叉学科这个专业息息相关的一些最新资讯。

2、交叉学科的老师都有谁,在研究什么、发表过哪些论文?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注册资金是什么意思知彼,百战不殆”来形容。就像交叉学科的资讯一样,我们也有很多的方法能了解到交叉学科中老师们都在做什么研究、都发表过哪些论文。首先在朝菌的公众号上就有一个交叉学科各个导师研究领域和设计项目的汇总,介绍的非常详细,里面有大量导师参与的设计项目,也能从这些项目中看到老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特点。

来自公众号:朝菌学园ZhaoDesign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万方数据库去搜索各位老师的名字,比如我这里搜索了徐老师之后,就能从他近年来论文中的关键词看出他的研究兴趣,除了用户体验、可用性、人机交互之类的tag,他还会有面向盲人或是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库

之后在知网上就可以下载到导师们的论文,或者杏鲍菇老师那边也有整理好的,我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区分一下这些论文的权重,用罗马数字12345这样标出来,挨个阅读,有的文章会隔一段时间就重新看一遍,老师们的文章真的很值得反复学习。

3、我该如何学习这些论文,使其对我的效益最大化?

这里我会提供两种学习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喜欢用纸笔的同学可以在看完论文之后将这篇论文的框架整理到笔记本上,并摘录下几句让你“豁然开朗”的表述。比如这张图就是整理了吴琼老师的论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思维》,蓝色字是标题,紫色字是这篇文章的两个主要观点,黑色字是整理的文字内容,荧光绿色是一些关键词。

喜欢无纸化学习的朋友们,推荐一个ipad的应用【Notability】,我会把所有论文的文档都导入到这个应用里,这样勾勾画画就非常方便了。比如这篇文章,我把可持续性、系统设计观和设计创新标了三个号,代表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对于笔者在文中提到的几个细小的点,我就会按框架的形式整理在题目旁边。当我们需要回顾这篇文章的时候,打开文档看到笔记就能让我回想起很多内容了。只要在整理和总结的时候多花一点功夫,就会减少复习时的负担。

4、除了论文,我还可以如何培养专业理论能力?

因为交叉学科比较特殊,理论考察的内容会很宽泛,导致学习时无从下手。我的学习方法首先是通过蒙老师的课程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交叉学科知识图谱,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落在设计、艺术、人文、商业、科技和思辨这六点形成的框架中,在此基础之上,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进行积累和拓展,逐步补充理论框架的细节。

第二点,也是蒙老师上课时给我们的建议,就是书籍阅读大于碎片化浏览,不仅要积累设计案例,还要知道设计的底层逻辑和一些来龙去脉,比如媒介理论或是消费主义对符号化的影响等等。

第三点是多维并且多元的拓展,因为交叉学科的备考实际上是一个很漫长的积累过程。680选择用三个小时考2000字的论文,而不是给你出一些选择题或名词解释,就注定了得高分并不能靠死记硬背,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其实看书、看展、看电影都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好机会。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下午实在是不想学了,我就去看了模仿游戏这个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有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演员——康伯巴奇,他扮演的是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他制造的图灵机破译了德军的密码,从而扭转了二战的战局。因为那段时间正好是理论课在讲关于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内容考研英语阅读,我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了。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向大家说明,有些知识可能看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或学不懂,但是换一种学习方式就会觉得它非常有趣。

5、我该如何把这些知识内化,并产出自己的理论内容?

对于这侯韵个问题,我的建议只有两个字——总结。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建主题,形成自己的框架,我们才能活学活用。比如人工智能主题下,有我前面提到的吴琼老师的论文,也有模仿游戏这部电影,我把它们存到同一个文件夹里,在需要写人工智能相关话题的论文时,我就能很快地把之前收集到的东西调用出来,联系到一起去进行自己文章的构建。

以上就是我学习理论680的思路过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进入12月应该做什么?

到了12月份冲刺阶段,大家一定要手写论文找一下手感,我当时在淘宝上买了理论的考试用纸——B4的软黄纸,它会比我们真正考试用的纸稍微厚一点。你可以选择买A卡或B卡,B卡是正反两面都是空白的,推荐买B卡。

第二点是0.5mm的中性笔,大家一定要记住别买错了,买成0.38之类的。因为我第一年考试的时候就买错了,后来我到了北京随便找一家店买的,结果那支笔特别蹭手,就比较影响答题的手感。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东西提前准备好,做到考场上万无一失。

另外就是涂卡笔、免费ftp橡皮、考研尺,字体容易写歪的同学很推荐买一个考研尺。

> 982上机设计

对于上机来说,本质上和理论的复习备考大同小异,想要做出一份130+的答卷,必须要不断积累、不断总qq申诉结,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所以也不用着急,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好了。在整理上机灵感的过程中,我一般会按照设备进行总结,也会按照功能进行总结。这两种总结方法都很适合上机科目的初学者,因为它只需要我们从生活入手,关注生活中的“交互”。

以按“设备”总结为例,我们坐飞机出行前的机场自助值机屏、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信息展示大屏、汽车上的多媒体中控屏等等,都是在不同场景下的交互设备。在改革之后,上机考试的内容从设计一套手机app的交互界面(2020及之前),到餐厅里的自助服务机器人(2021),再到智能镜(2022),其实都极其贴近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记得2021考完机器人这个题之后,当天晚上我就在北京一个商场的扶梯拐角碰到了这么一个小家伙,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慢慢养成了只要看到交互设备就要过去跟它“交互”一下并且拍照记录的习惯。

如果是按“功能”总结腔隙性脑梗塞为例的话就更容易了,因为它无处不在。今天还看到一条微博说“建议闪乱神乐ev网易云和QQ音乐合并成网易Q音乐,我真的栓Q。”这两个app虽然主要功能都是听歌,但是信息架构、界面布局上都有很大差别,用来做竞品分析的话能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在备考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生活中的交互界面:除了手机,还有智能手表、智能镜子、车载中控触摸屏、机场自助值机屏、公园信息大屏…

从2020年改革以后上机的界面就不只是局限于手机APP,像这个车载的语音助手就可以作为2021年考题餐厅自助服务机器人的灵感,通过机器人的微表情和用户进行情感化的沟通。还有小度的智能镜和乌镇公园的交互大屏,它们的界面和交互方式都可以应用到2022年的智能镜考题里。

这是我当时做的一个智能手表交互界面调研,我们就以它为例去进行第2点的介绍。

2、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后疫情时代,线下的音乐节不得不改到线上。如何通过交互设计,为线上音乐节增加互动感、体验感、参与感?

那在前一点中我对智能手表的交互界面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后来我就在这个题里运用智能手表的传感器做了一个音乐节的互动功能,用户随着音乐打节拍时,他打得越起劲,界面的震动反馈就越明显,还配合一些动效丰富视觉效果。打完节拍后,还有放飞气球的奖励。对着气球说一段话代表吹鼓这个气球,放飞之后在现场会有AR特效应援乐队。通过这样的交互方式去丰富线上音乐节的体验和互动感。

3、积累手机app里“惊艳”到你的功能:比如去年网易云音乐的新功能【音乐罐子】,它的界面和交互感我都挺喜欢的,所以我就把它整个交互过程都截图保存下来。

4、思考:这样的功能还适用于什么情境下的什么界面?比如,基于机上娱乐系统的音乐社交应用。

之所以联想到这个情景,可能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因为去墨尔本要飞10个小时以上,每次都会觉得离家越来越远,但又没有办法把自己惆怅的心情分享给别人,所以我就做了一个音乐漂流瓶的功能,其实就是借鉴了网易云的【音乐罐子】,这个音乐瓶和飞机的实时位置相匹配,扔下瓶子的坐标就是飞机的实时位置。这个瓶子被好心人捡到之后还可以进行二次创作,最后就可以通过一首歌实现一群人的共鸣,让长途飞行的人不会感觉那么孤单。

> 政治

对我来说,政治差不多是一张白纸,所以我这个学习过程可能比较适合有大块备考时间的在校生,如果是在职就不太合适了。

首先我推荐前期去看徐涛老师的基础班和强化班,因为徐涛老师的课是我觉得最有趣、最能听的下去的,尤其是在白天学得很累了,到了晚上快学不动的时候,也能听上一两节课,跟看电视剧感觉差不多。这些课再搭配肖秀荣的1000题进行第一轮的学习。

第二轮复习班我推荐腿姐的冲刺班,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条件下,腿姐的冲刺会从更应试的角度分析政治考研的一些套路,比如毛中特的多选题基本都是四选三,知道这种套路能提高多选题的正确率。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公众号,叫考研仓库,在对话框输入某某老师,就有相应的百度网盘的课,他更新也比较快的,是我考研时一直在用的。

选择题前期认准肖1000,如果1000题没做完也没有关系,等肖八出来做肖八,肖四出来做肖四,做完之后还有时间,再去做腿四、米四、涛六等等,看自己的时间安排就好,我实际上也就多做了腿四。 选择题一定要二刷,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避免再错,如果再错就标出来强化记忆。

大题等12月出肖四出来了开始背,推荐一个这两年越来越火的带背up主,应该好多人都知道她了,空卡空卡空空卡,她会梳理肖四大题的逻辑框架,背起来就容易很多,对我来说也比较适合在刚醒的时候和快睡着的时候磨耳朵用。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我觉得她的方法对我来说是ok的,会给我省很多时间。

这张图是我在考前整理的一些文档,不管是大题还是错题,都是按马原、史纲、毛中特、思修和当代这几个主题整理的,比如这里的肖八马原,我一共错了6道选择题,其中有两个是唯物史观,四个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这样整理我就能知道自己的弱点集中在哪里,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 英语

英语也给大家推荐几个我备考时使用频率比较高的app,如果能正确使用这几个app,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英语学习的速度。

第一个是有同声传译功能的app,叫腾讯翻译君,不仅翻译得比较准确,而且它沉浸式的界面会在需要翻译的时候省出很多时间,这个功能也是我在练上机,做翻译类软件竞品分析时发现的,当时就感觉有些知识,不管是专业的还是英语上的,学着学着就归一了。

第二个是我经常用的背单词app,墨墨背单词,我选它的原因不仅是它会根据你背单词的遗忘曲线,去规划每天应复习的单词和新单词的数量,而且它还有个好多人都不知道的隐藏功能,就是它的复习手势操作。像这样的圆环,图片上这个button是我选中的状态,我们可以把它拖拽到界面里的任意位置。背单词的时候就不用手指去点最下面的认识、模糊和忘记了,直接在屏幕上滑动就行了,往上滑就是认识,往左滑就是模糊,往下滑就是忘记,我觉得这也太方便了,因为我手机比较大,每次都得双手拿着手机才能背澳大利亚出国单词,有了这个手势操作就方便很多,也比较省时间。

最后一个是用碎片时间提高英语能力的外刊读物,叫友邻优客,每天都会更新一些文章,体量不长excel名次,而且是有声带读的,难度差不多是雅思6~8的水平。我每天刚睡醒或是吃早饭的时候会一直放着听,每天的内容都是25分钟左右,先读一遍外刊文章,再精讲里面的一些词句和表达方法,坚持久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英语能力。

#03 复试攻略>手绘、面试、作品集三点都很重要

今年是线上复试的第3年,也是时间最紧迫的一年。当时我们是3月16日的中午,官网公布了复试名单通知我们进入了复试,要求我们17日中午,就是间隔大概不到一天的时间,就需要上交包括作品集在内的所有材料。实际上从公布名单到考试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了,只需要做做准备就差不多了。18日考了手绘,19号日进行了面试,那几天我几乎就没怎么睡,所以给大家的建议就是一定要为了复试提前做好准备。

手绘考试从去年要求的一个小时画八开纸突然就变成了两个小时画四开纸,时间变多了了,卷面就需要填入更多的细节。这也说明美院对于线上复试会有更加明确的考察要求和考察策略,所以手绘也一定要提前准备,如果没有基础复试就会很危险。

之后是面试,每人会持续20~25分钟,一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7分钟的考生自述、专业抽题、政治抽题,一般情况下会让你用英语介绍作品集中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老师给你抽的,另外就是针对作品集的自由问答。只要你对于自己的作品集有很深刻的了解,自由问答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难度。

给大家的建议是作品集准备得越早越好,基本上你决定报考交美国基因叉学科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准备作品集了。因为我的求学经历比较特殊,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我也申请到了德国和日本的交换生,在德国和日本都待了半年以上,所以我就把作品集做成了机票票根的形式,希望我能通过这些机票讲述一下我特殊的求学经历。我在作品集中呈现的都是一些文化特色特别突出的项目,比如澳大利亚的咖啡文化、日本的社交距离感,还有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去表现出文化交叉的特色,又能保持整体风格的统一。

#04 备考攻略

>如何把社交媒体用成学习软件?

在之前我提到书籍的阅读一定要大于碎片化的阅读,但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也会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资讯。我考前把很多社交娱乐软件卸载了,只留了微信和B站,所以能给大家推荐的就是微信公众号和B站up主。

像阿里设计、交互设计学堂,朝菌学园的公众号都是能学到一些设计思维方法的,新媒体艺术站和美院这两个公众号就比较适合积累一些艺术设计的案例。X增强现实、微软研究院、智东西,是比较偏技术的积累。设计杂志里有很多采访,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吴琼老师关于人工智能的采访就在这里。

还有这些UP主想分享给大家,陈抱一是做智能家居广场娱乐项目开箱的UP主,他在考前分享过那个小度添添智能镜,从他这里能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最新的智能家居产品。苏星河是一个科技类UP主,他看待科技的视角非常有意思,也建议大家去看一下,他们的视频属于那种适合在放松的时候看的,并不是输入知识。像MAXidea的内容就特别短,就两三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些前沿科技产品,比较适合开脑洞的时候看。

备考的时候谁都会有学不下去想刷刷手机的想法,但如果能科学摸鱼的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05 解压攻略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很多方法,都是在说该怎么学、该怎么利用时间,但最后这部分才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该怎么解压。我第一年备考还挺崩溃的,尤其是到了十一二月的时寇谦之候,好不容易学完了躺下,刷一下小红书,看到这个考研博主又来打卡今天学了14个小时,那个博主政治选择题几乎满分,我比不过人家或者我节奏比人家慢了就觉得特别焦虑,但学得久了又撑不住。

如何避免焦虑,保持稳定的备考状态?

首先一定要锻炼!有一个好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学习,然后是好好吃饭,碳水不足会影响你的心情和身体状态。

第三点是认清时间不是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有人每天学8小时,也有人能学14小时,不要在对比中陷入焦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点是营造学习前的仪式感,对我来说一杯咖啡是开启一天的标志,我就会在潜意识里马上把自己拉到学习的状态之中。

最后是适当补充营养和适当放松,像我会吃鱼油补充记忆力,吃维B缓解焦虑、听白噪音放松之类的。

最后我想以我最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就是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考研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在备考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然后去享受这个过程,以上就是我要分享的全部内容了,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02:4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121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清华   艺术设计   美院   学科   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