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仅仅一年多(757年正月),安禄山就被儿子干掉了。又过了四年(7苹果鼠标61年三月),史思明也步安禄山后尘,被儿子干掉。如果二人没被儿子弄死,有机会颠覆唐朝统治吗?在我看来,同样是没戏!这种没戏,还不是那种努力挣扎一下,说不定有杉菜机会,而是干脆彻底的一点希望都没有。至于为什么安、史一点戏都没有,听我给您给您分析分析。很多人对安禄山的认识是这样的,丫是个胡人、是个二百多斤大胖纸、是个灵活柔软的大胖纸还能跳街舞,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娘俩还曾愉快的洗过澡。但这些,都不是他能起兵叛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宠爱,坐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手握唐朝半数以上精兵。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安禄山在唐朝节度使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他手中的军队也并不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中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府兵制的崩坏,大量军队开始向边境汇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边疆地区设置了节度使以拱卫中央,共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庐、陇右、剑南9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此表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整理出的十节度军镇的驻军数量。从上表可以看出,唐军在西北、西南两个战略方向上,设置了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羽绒五大节度,拥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部全军总食品级不锈钢量的52.7%。如果再算上位于川西的剑南节度使,军力稳超六成以上。这些军队,都是用来对付唐庭认为的最大威胁吐蕃和突厥的,而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平卢两镇军队定额14.6万人,占比不过26%。需要注意的是,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控制河东的军队。这从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领二十奚骑奔赴太原假称献俘,将副留守杨光翔劫走,便可见一斑。因此,安史叛军的主要组成,就是两镇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落游骑,这也和他起兵15万人,诈称20万的人数相符合。关于唐朝军队的战略重心以及东北边镇和安禄山的地位,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有清晰的论述。
既然安禄山掌控的军队数量上没有绝对优势,那如果个个都身经百战也行呀!可惜,在这点上安禄山也一样没优势。公元713(开元初会议礼品送什么年)—755(天宝十四年)年间,唐庭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12次,对南诏6次,而对契丹和奚的用兵则只有9次和2次。唐军在西部地区军事行动的数量占比高达80%,可见吐蕃和突厥对唐庭的巨大压如何带领带力。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军事多为大战,唐军多有战将殒命。因此从军卒素质来说,朔秋季型人方、河西、拢右、北庭、安西的唐军至少不弱于安禄山的叛军。关于上述两点,安禄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他才会努力拉拢哥舒翰(时任拢右节度使),称二人“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但哥舒翰一直反应冷淡。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安史之乱初期,叛军能所向披靡,直入长安呢?叛军之所以初期能石斑有如此声势,有以下三个原因;1、唐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2、中原兵备实在太差;3、有人献上了神助攻。先来说第一个原因,唐朝对东北方向的安禄山确实没蝙蝠侠侠影之谜有防备之心。吕思勉先生的话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唐庭对西北藩镇一直都是严加防备,但不成想作为平衡军力的安禄山反了,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气的几近癫狂的原因。另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安禄山违反常理选择于隆冬时节(十一月九日)起兵,当然有河流封冻便于军队渡河的原因,安禄山也确实事先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等物资以使军队便于横渡河流。但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这就是当时西北藩镇的主要将领恰巧都不在任上。天宝十年(751)四月,原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因怛罗斯之败被招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顺充任河西节度使,但经安思顺的运作,改任右羽林大将军。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职,不想在京城中风,一直病废在家修养。安西北庭续任节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刚刚抵达西安。因此,安禄山起兵时,对其威胁最大的几员悍将k260,都不可能马上带领部下援助唐庭。能对其产生威胁的只有河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但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兄,当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领不熟悉的军队连败育儿嫂于叛军之手,而安思顺则蒙冤被杀,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顺部将郭子仪、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边军和安史叛军整军而战,估计安史军不是西北军的对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军与前来助拳的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随后,唐军又于十月间,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由此可见,唐军只要组织得当,在回纥骑兵协助下,是有能力在野战中击溃叛军主力的。
那为什么大家都有一种印象,安史叛军谍影重重5豆瓣南下时,河南、河东等道守军望风披靡,不堪一击呢?这就要说到唐朝中心地带的兵备实在太烂,安史叛军和西部边军能打个五五开,但对中央驻军就是毫无意外的碾压优势。随着唐高宗时期,中原土地兼并日渐激烈,以创业经历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早已崩坏殆新北京尽。中原地区的驻军都是些混饭吃的混混儿,已经数代不闻战鼓之声。叛军到来时,个个浑身筛糠不能束甲,这种素质指望他们上阵打仗,还不如直接上吊干脆点。
这也是当封常青入朝后,听闻安史作乱,玄宗有意命其带兵平叛,他能夸下海口:“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的原因。他是以西北边军的战斗力来估计战现行反革命场形势的,哪知中参考书目央军备已经烂成这般田地?这也是他抵达洛阳后,带领六万市井之徒,衣甲朽烂三战三败,退守潼关的原因。这一点,叛军将领田乾真说的很准确:“今四方行垒,皆新募乌合之众,未经行阵,岂能敌我蓟北精锐之兵?!”认清了形势的封常清,对赶来援助的高仙芝说:“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潼关失手,京师危急买卖股票,应急回潼关严守。”随后,二人退入潼关,据叛军于陕州。
其实,当时的战略不尚贤形势已笃宾犬经稳定下来。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叛军西进关中之路,朔方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突破长城天险杀虎口,攻克静边军(今山西玉右县右卫镇)斩杀大将周万顷、安守一。又协同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大败来援的薛忠义,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随即,朔方军北上兵围云中(大同)、南下连克重镇马邑(山西朔州)、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取道井陉东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颜杲卿、颜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举起归唐义旗,与朔方军声势相连。安禄山得知河北形势后,几近昏厥,大骂身边谋士重臣,“怒不可解”。大将田乾真甚至劝其效仿袁绍割据河北,称至少可以坚持15年。由此可见,包括安禄山在内的叛军将领根本没有灭亡唐朝的把握。
这时候,安禄山一生最大的贵人出现了,他先是诛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接着有严令哥舒翰放弃潼关天险,出关与叛军野战。最终招致,唐军全军覆没,潼关陷落,关中门户大开,天下糜烂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儿子弄走了。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经济危机禄山别说灭亡唐朝,关中都不一定能打得进去。所以,不论安禄山、史思明有没有被儿子干掉,这个反唐二人组都没戏,一点戏都没有!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21:2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20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