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与大师擦肩而过

更新时间:2025-05-13 12:29:20 阅读: 评论:0

认识李敖是在20出头留学期间,在刷视频中偶然间看到的,从此深深被吸引住。据后来马家辉(也是李敖的fans)解释为什么年轻人喜欢李敖,我觉得他的分析可供借鉴:

1. 李敖讲话颇具风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口出狂言,骂脏话,年轻人很容易被这不按常理的路子吸引。

2. 李敖风流,韵史丰富,特立独行,愤世嫉俗,还懂得包装自己,年轻人很容易被他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率性人格迷住。

3. 在他的长袖善舞下,成功吸引目光后支撑他热度的是他的博闻强记,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学多才,幽默风趣,懂得吹嘘自己,让人又不屑又不得不佩服之。

这就构成了年轻人被他吸引的条件,在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纪很容易被他“蛊惑”。

我就是其中一员,而我除了以上几点,结合时空背景,身处异地的孤单,自我的封闭,加之成长途中的迷茫,精神安慰的渴望,这么一个看似有种,有料,有趣的长者就走入了我的视线,填补了空白,也渐渐成为我成长年代的导师。

当我回看这位长者,除了他善于惊世骇俗的表演,嬉笑怒骂的欢声笑语,自吹自擂的才华,我更想记录的是他的另一面,也是他较真实的一面。微传播

以为他没朋友,其实他重情重义:

据他自己说,他一般不跟人来往,也劝年咸蛋超人奥特曼轻人:“把人情看得悲观点,把前途看得乐观点“。我想这与他早年经历有关,由于追求言论自由,三次入狱,他的同志背叛他,妈妈也不要他,朋友也远离他,连女朋友由于牢狱生分,也和他的朋友跑了。他说他不参加婚丧喜庆,因为把人情看得淡薄。

实则不然,他在穷困的时候,穷得裤子都要当掉了,胡适曾经送给他1000元救济,几十年以后他到大陆演讲,拿出35万元给胡适立铜像,相当于1500倍还这份人情。

台湾《中国时报》的高新疆懂得赏识有才之人,自然也赏识李敖,李敖在他死后花了60万元送他一座坟,以报对他的知遇之恩。

还有结识“台独大佬“彭明敏,其实据他口述彭明敏也不是主张台独,只是在国民党高压下的白色大搜查线恐怖里主张台湾自救,而后来被篡改了。李敖欣赏彭的信念与才华,固然与他结交,自由主义很有名的一句话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的说话权家用磨粉机力“。后来彭明敏被当局逮捕,他鬼使神差地易容逃往海外,李敖却成了为台独坐牢的统派分子。多少年后,两人在餐厅偶遇,不打招呼,才感叹因理念不同而生分了的情谊,到底值不值得。

李敖1949年来到台湾,来台时已经14岁。曾经在北京新鲜胡同小学的同学章棣和到台湾演出联系到李敖,李敖提着好几包礼物托他交给阔别多年的老师同学,为每个人准备的礼物都不一样。在篮球知识阔别56年的神州文化之旅中,第2集怀乡可以看到李敖对他老同学老师的情谊,看到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挂念,令人感动。

以为他风流多情,其实他也重情顾家:

据传媒说他一生交往十多位女友,结过两次婚,情史不断。他也经常丝罗扬言:“在50岁前看到女孩子立刻下手,60岁以后天人交战,70岁以后掉头就走”。

其实那个年代女生保守,他自己也保守,加上穷,甚至结交到一位基督教的女友,由于信仰不同也都无缘告终。有了名气的李敖被判入狱,与他在一起的女友“北师大二附中小蕾”,也因情随事迁告终。再来还有轰动一时的胡因梦,也因双方敌不过外界纷扰而告吹。直到认识了他现任的妻子至今。媒体着墨于他的多情,忽略了他的重情,温情。我在偶然一次查看他视频时,看到他对他的太太是非常尊重的:李敖在台上神采飞扬,突然他太太悄悄走进来坐下,李敖即刻停下来他的演讲,很礼貌甚至说是放低姿态压低声线向媒体介绍那是他太太,等她坐定,才又开始他的表演。

他在大学时候与王尚勤的恋爱,毕业后王想和他结婚,但李敖知道自己难逃牢狱之灾,最后王赴美留学却不知道已怀孕,致使他无意中有了一个美国女儿李文,据他的自传中记载他对王尚勤终身歉疚,在狱中也写下了《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也洗衣粉和洗衣液是因为这索引样,李敖对李文的歉疚,每个月都会寄一笔丰厚的钱给她,张敬轩图片李文的啃老族尤为明显,把它视为理所当然,记者采访她家时发现有200双皮鞋。李敖死后,也出现了李文与现任太太一家争财产的风波,可以说李敖的歉疚想以金钱的方式弥补对李文教育的缺失,但却也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地怎样去掉黑眼圈方。

他大他的太太王小屯33岁,大他的儿女将近60岁,李敖平日不与他们住在一起,自己住在书房里。因为年龄差太多,希望他们习惯没有他的日子。但李敖对他们的教育与经济上的支持不遗余力,小女儿要留学,变卖房产,理财也基本交给妻子打理。儿子赴北大读书,从来没出岛的李敖前往送行,临别时,一把搂住李戡,交代李戡保护好妈妈的情绪。李戡出书,李敖也写序支持,站台为他儿子打气,可以说是爱护有加7万亿。到最后媒体采访他时,他还是眼眶泛红地表示自己并不是尽责的好父亲,言语里对儿女的不舍,对自己的不足溢于言表。而在李戡的心里,李敖是位称职的父亲。在李敖最后在医院的日子里,李戡经常三番五次从英国返回台湾陪伴,李敖醒来,躺在病床上也直骂自己是‘王八蛋’,他并不想因为自己的病情影响周围的人,特别是李戡的学业。对女儿李谌,从媒体画面中,口述中,可以看出李敖害怕她女儿,他曾经也开玩笑地跟她女儿说,你在家里跟爸爸顶嘴可以,在外面别人都怕我,你在媒体前对我没大没小,别人都不怕了~

以为他爱财,他也仗义疏财:

李敖从不讳言他喜欢钱,因为他穷过,受过没钱的窝囊气。

但当年日本为了要进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试图抹去慰安妇的污点,商议给每位慰安妇50万元台币,让这些慰安妇说是自愿。被李敖及其友人拦下来,李敖拿出100件收藏品募捐,跟这些慰安妇立约,我给你每人50万,但是如果要了日本人的50万,我的50万就退回,后来法国大餐成功让日本计划落空。

潘石屹和冯仑等一干地产商到台湾访问时,要送李敖100万美元,他拒收。但友人请他上节目的出场费4万元,他分文必收。

以为他华而不实,其实他极其用功:

李敖说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基本很少应酬,想找他也不容易。他说他是最后打败电脑的人脑,藏书及其丰富,资料归档自成一派。著作等身,出版了40册的李敖大全集,晚年要把它扩大到85册,逝世未成,一生写下3000万字。

以为他只会骂人,其实他彬彬有礼,尊师重道:

他骂打压他的国民党,民进党,骂老美,骂小日本,骂出卖他的友人,骂一切不正义之事。可是他私底下,据他友人,也据我观察实在是一位非常讲究礼貌的人。2005年的神州文化之旅,他看望小学老师鲁老师时,单膝下跪,尽管腿脚不便,地面潮湿。要知道李敖临行前右腿已经出了毛病,为了大陆行需要打类固醇缓解疼痛,所以腿受不了潮受不了痛。

护送他此行的工作人员,阳翰笙他就算到很晚也要签书送给他们,并且每个人的名字都要写上,再签自己的名字。对待保安,自己临别前要偷偷塞小费给他们道谢。正如他的好友凤凰卫视主席刘长乐说的,李大师屏幕前和屏幕后判若两人,可见他的细腻,柔软。

你看到他的铁汉,我看到他的柔情:

他一身红夹克,随身带把刀,他常说这代表他的精神,随时准备斗争。而在他回母校看望时,面对冒雨站在学校两旁夹道欢迎的小朋友,他一一握手并一个一个问候。在教室里看到老师和小朋友,李敖仿佛看到自己的小时候,据刘长乐说有那么几秒钟李敖背过身去,他看到墨镜后李敖的泪水一直在眼眶打转,但他还是控制下来了,他有男人刚烈的一面,但还有他心中的柔情。

他得罪无我茶会了很多人,仇敌无数。在他晚年他希望借优酷平台开播一档节目《再见李敖》请他的嘉宾来作为他人生谢幕,这里面可能有查禁他书的宋楚瑜,结婚三个月就离婚的胡因梦。他说:“或许我们之前有很多残酷的斗争,但或许我们之前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希望通过这次会面,能让我们都不留遗憾。不留遗憾,这是我对你的承诺,也是我对你的期盼”。他希望与他的友人,仇敌做最后告别,却最终因疾病未能完成。

他爱告人,但也帮人讨公道:

我在2013年去往台湾收集资料写论文的路上,与阳明山上的司机师傅闲聊,聊起李敖,我军工板块龙头说我打算到山上走走,看看能不能偶遇大师。与师傅的谈话进行得很愉快,但他对李敖的印象总体认可,就是爱告人,还因此赚了不少钱,他对这点不太认同。

李敖兴讼成性,他与他的敌人胡秋原的官司可以一打打了37年,立法院一告告224人,除了他自己。他告辜振甫,李登辉,甚至小S,谁都怕他,不想惹他,所以他称自己是“善霸“,还帮人打官司,赢了分钱。他曾告台湾富商辜振甫,辜不想惹澳门大学mba事生非,花钱了事。李敖把一部分的钱分给严师母,并道:“这个钱你可以拿,这就是三十年前对你闭门不见那人的钱,今天总算给你出这口恶气”。这追溯到严侨是李敖求学时候很欣赏的老师,曾与他密谋偷渡大陆,严侨不幸被捕后,严家失去了顶梁柱,严师母还需要独自照顾三个儿女,对此李敖深表同情,曾经以不吃早饭的钱救济,而严侨的大妹严倬云就是嫁给当时的富商辜振甫。

他的那种大陆脉搏,这种中国情怀:

李敖到北大演讲,大陆官方也想提前知道他会讲什么。他说不必紧张,他和共产党一样讨厌美帝,讨厌小日本,支持国家统一。大陆很多天局人说他敢骂国民党,民进党,敢不敢骂共产党,但李敖的意思是那种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是唯恐中国大乱的。他肯定了共产党的富国强兵,不希望对共产党不公道,要敢于看到共产党的问题和正面。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他和金美龄做节目时的辩论,金女士后期离开台湾成为日本人,她曾担任陈水扁的国策顾问,两个都不承认中华民国,但是身份认同不一样,一个是台独,一个是中国。对话气焰火烈,金美龄纠结于二二八事件中国人怎么杀台湾人,李敖则是据理力争日本人怎么杀台湾人。金美龄说李敖脱不开历史的包袱,李敖说我就是脱不开历史,才要跟日本人算这笔账。他说我不必为中国人承担什么,也不必对日本人承担什么,但是你对日本人遮盖了什么就不对。

历史翻篇,大师徐徐远去,四年前的今天他离开人世。他的嬉笑怒骂,玩世不恭,快意恩仇都还是萦绕我心间。我与大师十年前的偶遇,擦肩而过,他带给我的是身处异国的慰藉,做人的道理,让我开始对文史有兴趣。他以他的幽默,戏剧性的演绎成功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让我们跑到他的麾下,再展露他的内涵。不得不说我们都被他迷住,但是他又劝年轻人不要当烈士,走他的老路,因为这条路太辛苦,也要经历很多悲惨磨难。

十多年后我写这汤不热篇文章,翻开过往看过的视频录像,还是感到余温尚存,从热爱变亲切。我也红着脸附上当年学生时的日记,由此来记念这位与我有缘的大师。

媒体在他生前曾经采访他说李大师希望后人怎么评论他,他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还有一句话他也非常满意也是爱因斯坦评价圣雄甘地的话:“后世子孙很难相信,这世间曾经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作者:李昱

写于漳州博文书店

2022年3月17日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1:1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22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擦肩而过   大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