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改魏为晋建立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了孙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至建兴四年(316年)被汉国所灭,西晋存在了52年。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西晋立国之后,仍以降晋的季汉的庲降都督霍弋续任原职,并以霍弋遥领交州刺史,许其“便宜选用长吏”。霍弋死后,又以其子霍在接替任庲降都督。霍在在南中地区“领其兵,和诸姓”,大体上仍实行南征以后季汉既定的治策。
以后,西晋以巴西郡太守吴静为庲降都督,吴静“在官数年,抚恤失和”,西晋乃征吴静还,以监司鲜于婴代之。泰始六年(270年),西晋以益州辖区过大,从南中地区分集束弹药出建宁郡、兴古郡、云南郡和永昌郡设立与益州同级的宁州,以鲜于婴为刺史。宁州统县45,有户83000。太康五年(284年),西晋又撤消宁州,将宁州4郡仍并人益州,同时在原宁州地区设置军事统治性质的南夷府,以天水人李毅为南夷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同时“又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南夷府在南中地区向诸夷征收沉重的赋税,“每夷供贡南夷府,入牛、金旃、马,动以万计”。“其供郡县亦然。”自李毅以后,任南夷校尉见于记载者还有永昌人吕祥等。
西晋宁州李毅任南夷校尉时,由于处事不当,造成了南中大姓反叛的事件。据《华阳国志.南中志》:杜俊夺大姓铁官令毛诜、中郎李叡所属部曲,并陷毛诜弟于刑。朱提大姓李猛因太守雍压强公式约处事不公,遂于泰安元年(302年)与毛诜、李叡共同发动反抗,众至数万人,驱逐了建宁郡太守杜俊和朱提郡太守雍约。李毅率兵镇压杀死毛诜。日本留学条件李叡逃走往依遑耶五茶夷帅于陵承,李猛后被李毅诱杀。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晋统治者认为原宁州地区“晋弱夷强,加其土人屈塞”,为加强"镇慰”,于是复置宁州,并把牂牁郡、益州郡、朱提郡划归宁州管辖。又以李毅为宁州刺史,加龙骧将军,进封成(邛)都县侯。次年,于陵承诣李毅,请求宽恕李叡过失,李毅许之。李叡既至,李毅竟食言杀之,引起于陵承和毛诜、李猛遑耶的愤怒,乃率众反,并奉建宁郡太守马恢为宁州刺史。李毅杀死马恢,但起事者“愈强盛,破坏郡县,没吏民”。李毅的官军接连遭到失败。为躲避战火,南中地区的汉族移民或远走交州,或避入永昌郡及牂牁郡,“半亦为夷所困虏”。起事诸夷围闲宁州治地味县(今云南曲靖),光熙元年(306年)李毅病死。宁州官吏推李毅女秀暂领州事。当时州城被围既久,“食粮已尽,人但樵草炙鼠为命蛋黄派”。刘秀突然出击,遂解城围。
以电子邮件服务器后西晋以广汉太守王逊为南夷校尉兼宁州刺史。王逊之强横粗暴,比李毅又有过之而无不及。时建宁郡久无太守,功曹周锐代行郡事,有小事稍不如逊意,被王逊所杀。随后王逊又杀死周锐弟秦臧长周呙和御史赵涛,诛南中大姓“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在动乱中被杀戮俘掠的人民以千计,掳掠的牛马亦达数万头。“夷晋莫不惶惧”。由于遭受长期的战乱和治理无序,味县与滇中一带“仓无斗粟,众无一旅,官民虚竭,绳纪弛废”。在这样严重的情况下,王逊的做法不是安定局面与民休息,而是四处弹压,动辄杀戮。《晋书.王逊传》称王逊到任以后“专杖威刑,鞭挞殊俗”,这样一来使本来就已紧张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更趋激化。王逊以五茶夷为乱首,欲讨之患师出无名。适逢五茶夷盗发夜郎庄王墓,王逊“因此遂讨灭之”。王逊又率兵征讨“恶僚刚夷数千落”,南中地区为之震动。东晋建立以后,对王逊的做法竟也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于逊多有封赏,王逊官至平西、安南将军,并兼益州刺史。王逊又以“地势形便”为理由,奏准从牂牁郡分出平夷郡(治今贵州毕节),朱提郡分出南广郡(治今云南盐津),建宁郡分出夜郎郡(治今贵州关岭),永昌郡分出梁水郡(治今云南开远),并改益州郡为晋宁郡(治在今云南晋宁县境)。东晋在宁州共置14郡,68个县。由于王逊在宁州“严猛太过,多所诛锄”,朱提大姓平夷太守雷炤和流民阴贡、平乐太守董霸攻破牂牁、平夷和南广诸地,降于在成都称帝的成汉政权领袖李雄。建宁大姓爨量则与益州郡太守李遏、梁水郡太守董懂占据兴古郡(治今云南砚山)以叛。李雄遣叔父李骧攻破越嶲郡进攻宁州,王逊派云南大姓督护姚岳阻李骧于堂螂县(今云南巧家一带)。王逊以姚岳兵胜而未能穷追,怒而鞭之,乃病发而死。王逊统治宁州共14年。永昌元年(322年),东晋任命零陵太守尹奉为宁州刺史、南夷校尉,但南中残破的政局已无从收拾,《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尹奉到任以后“威刑缓钝,政治不理”。咸和八年(333年),李雄遣弟李寿攻破宁州,尹奉出降,南中地区遂为成汉政权所有。不久牂牁郡大姓太守谢恕反正仍奉晋为正朔,官至扰夷中郎将、宁州刺史。
成汉政权对宁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维持了15年。成汉据有宁州之初尚能约束属下,“威禁甚肃”,但统治一段时间以后“转凌掠民”。建宁郡民毛衍、罗屯率众反,杀死太守邵攀。咸和九年(334年),成赵柏闻汉分宁州置交州,以大姓霍彪为宁州刺史,建宁大姓爨深为交州刺史,封李寿为建宁王。永和三年(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攻人成都,成汉政权首领李势投降,益州和宁州冉次被东晋所据有。以后,桓温的部将周抚、周楚及其家族掌握了对益州和宁州的统治权,控制这两个地区达41年之久。在周氏家族统治期间,"梁、益多寇",周仲孙任宁州刺史时,“在州贪暴,人不堪命”,从这一类记载来看,周氏家族在宁州地区的统治,与西晋统治的情形并无明显的区别。宁康元年(373 年),前秦遣军进攻成都,周仲孙退守宁州,在前秦的攻击下,“西南夷邛、笮、夜郎等皆归之”,前秦以姚苌为宁州刺史,建立了对宁州地区的统治。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势力范围大为收缩,东晋再次恢复了对宁州地区的统治。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遂亡。在589年隋再次统一全国以前的170年间,我国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朝代。刘宋在东晋的基础上仍置宁州(治今云南曲靖),宁州共辖15郡,81个县,统治范围大致包有今云南、贵州两省,于今川西南地区则另设辖于益州的越嶲郡。宁州的15郡是:建宁郡(治今云南曲二十二条军规靖)、晋宁郡(治在今云南晋宁县境)、牂牁郡(治今贵州瓮安一带)、 平蛮郡(实即东晋的平夷郡,治今贵州毕节)、夜郎郡(治今贵州关岭一带)、朱提郡(治今云南昭通)、南广郡(治今云南盐津)、建都郡(治今云南武定)、西平郡(治今云南广南东北)、西河阳郡(治在今云南大理以北)、东河阳郡(治今云南下关)、云南郡(治今云南祥云)、兴宁郡(治今云南大姚)、兴古郡(治今云南文山)、梁水郡(治今云南开远)。据《宋书》卷五《文帝纪》:元嘉十五年(438年),刘宋“以陈、南顿二郡太守徐循为宁州刺史”。十八年,“晋宁太守爨松子反叛,宁州刺史徐循讨平之”。由此看来,刘宋任命的宁州刺史确有人赴任。但据立于刘宋大明二年(458年)《爨龙颜碑》,南中大姓爨龙颜的官衔是“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太安元年(302年),晋朝复置宁州时以李毅为宁州刺史,“加龙骧将军,进封成(邛)都县侯”,看来刘宋任命的宁州刺史,均沿袭旧制加封龙骧将军和邛都县侯。《爨龙颜碑》说爨龙颜率五千精锐镇压滇西少数民族的反抗,遂迁宁州刺史兼龙骧将军和邛都县侯,这一官职有可能是刘宋所封。推测刘宋时亦有任命的宁州刺史未到宁州就职的情形,刘宋只有封南中爨氏大姓为宁州刺史以代为统治。
刘宋疆域图异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建齐代宋。南齐建立以后,高帝“诏遣大使分行四方,遣兼散骑常侍十二人巡行。以交、宁道远,不遣使”。看来南齐在建立之初对宁州的统治可说是有名无实,见于《南齐书.本纪》记载领益州、宁州刺史者有9人,推测大都是坐镇益州而已,未曾亲履宁州。据《南齐书》卷一五《州郡下》:“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道远土嵴,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氏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可知在南齐的大部分时间,对宁州整体能有效管辖的情形不会太多。但另据《南齐书》卷三七《刘悛传》:永明八年(490年),益州剌史监益、宁2州诸事刘悛报告世祖:南广郡蒙城(今昭通城)有古冶铜遗址,建议恢复经营,“上从之”。另查《南齐书.州郡下》,南齐柏文熊对今滇东北地区和黔西一带的诸郡亦多有改置,看来通过古老的石门道,在南齐统治的中后期,南齐对今滇东北和黔西地区仍进行了直接的控制。
萧齐疆域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建立了萧梁,继承了南齐对宁州的统治。大同三年(537年),梁以武陵王萧纪为益州刺史,萧纪在蜀统治17 年,“南开宁州、越嶲,西通资陵、吐谷浑,内修耕桑盐铁之功,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萧纪在镇守益州时注意经营宁州,并大量收集宁州的土产,除付商贾以牟利外,还作为贡纳献至朝廷,史载言其开建宁、越嶲以后,“贡献方物,十倍前人”。朝廷因此加授萧纪开府仪同三司。大同(535年至545年)末年,萧梁以彭城人徐文盛为宁州刺史,当时宁州的情况是:“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徐文盛到任以后,“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僚感之,风俗遂改”。但徐文盛就任宁州刺史的时间并不长。太清二年(548年),内地爆发侯景之乱,徐文盛在宁州招募数万人赴内地参加电脑慢怎么办平叛,遂一去不返。 以后亦未见有官吏到宁州就任的记载,宁州遂被爨氏大姓所统治。但萧梁和以后的陈朝,仍遥授爨氏大姓的首领为宁州刺史,至隋初.爨氏大姓中最后的一位宁州刺史是爨震。爨震于中原封建王朝"贡赋不人,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看来爨震奉中原封建王朝为正朔,每年献上少量马匹,当也是沿袭前代的做法。
萧梁疆域二、宁州大姓的政治活动
汉晋时期,南中地区(从西晋起今云南省和贵州西部地区又称宁州)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表现之一是形成了大姓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大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封建王朝在南中地区设治以后.内地人口和经济文化的因素大量进入这一地区,南中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外来汉族移民在融合一部分本地居民的基础上,成为郡县地区重要的社会力量。
由记载观之,南中大姓主要的成分是汉族移民中的上层人物。东汉时始见有关南中大姓的记载。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公孙述时,群柯郡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华阳国志.南中志》说:牂牁郡鄨县有大姓王氏,建宁郡同乐县有大姓爨氏,朱提郡有"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亦有部曲”,水昌郡有大姓陈、赵、谢、杨氏。大姓中比例较大的一部分是来自汉族移民中的豪强。据《三国志.蜀书.吕凯传》:蜀汉时“恩信著于南土”的大姓领袖雍闿,其祖先雍齿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刘邦统一天下后封雍齿为汁防(今四川什邡)侯,元鼎五年(前112年)维齿的后人被朝廷剥夺爵位,遂迁人西南夷地区。章武三年(223年)南中地区一些大姓乘刘备病死发动反叛,坚持奉蜀汉为正朔的永昌郡大姓吕凯,是前代从四川迁至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吕不韦宗族的后裔,东汉时吕凯在永昌郡颇有势力,史称其“威恩内著,为郡中所服”。还有一些大姓,则是从镇守南中地区的官吏和军将演变而来。例如:蜀汉末年先后担任永昌郡太守和建宁郡太守的霍弋是南郡枝江人,降魏以后,霍弋续领其职并被封为南中都督,霍弋孙霍彪曾任越嶲郡太守。霍氏世镇南中地区,遂演衍为南中大姓,1963年在云南昭通后海子发现的东晋时朝宁州大姓霍氏的墓葬,墓主人霍承嗣即与霍弋或其后人有关国。见于记载东汉时有名的南中大姓还有:建宁郡俞元人李恢,李恢在刘璋时为建宁郡督邮,后投附刘备颇受信任。李恢的姑父建伶令爨习,也是南中地区有名的大姓。朱提大姓朱褒,蜀汉时任牂牁郡丞,刘备死后他自领牂毕博牁郡太守,参加反抗蜀汉的活动。此外还有朱提大姓孟琰和建宁大姓孟获。
南中地区的大姓,多数是凭借了拥有夷、汉部曲的家族势力以及与官府交结而形成的权势而崛起。雍阎、吕凯这一类显族进入南中地区时,带来了众多的族人、家丁和佃户,又吸收了所落籍地区依附于己的一些当地人口,不久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豪强。至于镇守南中的官吏和军将。本身就辖有一定数量的亲兵,这些亲兵和受官吏、军将控制的当地移民与夷人,逐渐演变为已成为大姓的官吏、军将或其后人的夷、汉部曲。部曲平时为大姓守家护院,也参加耕作一类的生产活动,具有家奴和农奴的双重身份。由于封建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灵活施治的“羁縻之策”,也因为以大姓为代表的汉族移民是边郡统治者必须依靠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边郡官府蜕变为地方权霸既不可避免,大姓发展为地方豪强并与官府结成联盟亦成为必然趋势。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在南中地区所实行治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积极扶持和依靠大姓。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诸葛亮把夷族丁壮分配给大姓作为部曲,又“劝令”大姓以金帛聘“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达到了增强大姓力量和削弱叟、昆明等山地民族的双重目的。诸葛亮施行的这一政策,对巩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是有成效的,但另一方面的后果,是确认了南中大姓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对大姓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南中大姓在文化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所具有的汉文化与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渐趋融合,而且出现了被少数民族逐渐“夷化”的倾向。南中大姓主要是来源于外地移民,其文化基本上属于汉族文化的范畴。但另一方面,大姓又与居住地区的夷人相杂居,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大姓则被占很大优势的少数民族所包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姓在文化和意识方面深受夷人的影响,并在伊尔2晋代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封建王朝失去对宁州地区控制的情况下,大姓遂渐“夷化”是不可避免的。大姓与南中夷族(主要是居住在坝区的僰族)建立密切的关系,并受到夷族文化深刻影响的情形,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耆老”有“论议好譬喻物”的习惯,"耆老”所言谓之“夷经”。大姓亦受其影响:“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大姓与夷人联姻称为“遑耶”,大姓之间联姻称为“自有耶”。大姓若犯法获罪,则往“遑耶”或“自有耶”处藏匿,若白金和蓝黑受官府惩治,夷或为之报仇。与夷至厚的大姓又称“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逋逃之薮”,因此常璩认为“南人轻为祸变,恃此也”。
两晋时期,大姓在宁州地区的政治舞台上已经相当活跃。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在宁州诸郡中大姓担任重要官职的有:霍弋任南中都督,遥领交州刺史,霍弋死后,子霍在袭其职,“领其兵,和诸姓”;永昌大姓吕凯子吕祥为南夷校尉,祥子及孙皆为永昌郡太守;大姓毛诜为铁官令,李颧为从事中郎,朱提大姓李猛为太中大夫,弟为功曹;大姓周锐为建宁郡功曹,其弟周呙为秦臧长;朱提大姓雷逢为朱提郡都尉,其子雷炤为平夷太守;建宁大姓爨量为梁水郡太守,云南大姓姚岳茉莉花事件为督护;牂牁大姓谢恕为牂牁郡太守,后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建宁大姓孟才为牂牁郡太守,建宁大姓李恢孙李遏任益州郡太守,兴古大姓爨深为兴古郡太守;建宁大姓董霸、朱提大姓李壮先后为平乐郡太守,朱提大姓李播先后任兴古郡太守和南广郡太守,永昌大姓吕凯先后为永昌郡功曹和云南郡太守;建宁大姓董元、毛灵等任牙门将军。从有关记载观之,晋代大姓在宁州地区担任的职务有都督、郡守、 刺史、都尉、功曹、县令和牙门将军等。可说是宁州地区重要的官职均曾任用大姓,其中又以担任郡守的情形居多,而且世袭的情况还不少。除广泛出任宁州地区重要的官职以外,魏晋时一些大姓还率军远征交州,或被派到交州任职。《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咸熙元年(264年),孙吴统治下的交趾地区发生内乱,南中监军霍弋奏准以建宁大姓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门将军董元等远征交趾。泰始元年(265年),爨谷等至交趾,"抚和初附”。爨谷死后,西晋先后以马忠子马融和犍为大姓杨稷为交趾太守。吴军三次攻稷均被打败,"郁林、九真皆附稷”。杨稷还遣宁州大姓毛炅、董元进攻合浦,击破吴军,并奏准以毛炅为郁林太守,以董元为九真太守。泰始七年,交州才被孙吴派出的10余万军队攻破。
应该指出,在魏晋封建统治者看来,南中大姓仍然是汉族移民,因此在统治边疆地区时可以借重这一支来自内地的力量。魏晋封建王朝广泛借助和利用南中大姓的做法,与元明封建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广泛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或土司,两者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也因为封建统治者仍把大姓看作是边疆地区的汉族移民,所以对大姓身份的南中官吏,不时表现出歧视甚至进行压迫。例如: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西晋时,蜀籍建宁郡太守杜俊夺走大姓铁官令毛诜、中郎李额的部曲,并陷毛诜弟于罪。朱提大姓太中大夫李猛有才干,其弟为功曹,理当经察举而进仕,但蜀籍朱提太守雍约受贿排斥李猛而另举他人,“猛等怨之”。王逊为宁州刺史,随意诛杀大姓建宁郡功曹周悦和其弟秦臧长周呙等人,“夷晋莫不惶惧”。以后王逊又找借口对宁州大姓进行屠杀,“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引起大姓激烈的反抗。最后王逊因鞭打大姓身份的诸官吏怒极发病而死。晋朝统治者的这一类做法,不仅造成了宁州地区政局的动荡,激化了与大姓和宁州少数民族的矛盾,而且埋下了大姓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的祸根,终于演变为长达数十年宁州大姓间激烈的争斗和兼并。
在王逊任宁州刺史时,宁州大姓已分成了两派,姚岳、庞遗、爨深、董炳和霍彪为王逊所用,而雷炤、爨量、李遏、董霸、董谨等大姓则与王逊相对立。李雄据有宁州以后,一些大姓归附了成汉,但也有大姓反对成汉政权的统治。如成汉政权占据宁州以后,起初“威禁甚肃”,不久“反转凌掠民”,建宁大姓毛衍、罗屯等遂反杀死太守邵攀。牂牁郡大姓谢恕也反对成汉.遂“保郡独为晋”。宁州大姓之间的争斗约开始于西晋时,在东晋时期,宁州大姓之间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经过激烈的兼并,至成帝时,宁州大姓只剩下以爨深、孟彦、霍彪为首领的爨、孟、霍3大姓。但这3家大姓的争斗亦未停止。在成汉统治期间,霍彪在成汉的支持下出任宁州刺史,爨深则为交州刺史,孟彦与之相对立,事实上站在了企图从成汉手中收复宁州的东晋一边。咸康五年(339年),晋广州刺史邓岳率军伐蜀,“孟彦执霍彪以降"。成汉亦不甘罢休,李寿派军追杀了孟彦,孟、霍两家大姓遂两败俱伤。以后,宁州重要的大姓仅剩下了爨氏。据研究,从爨深到爨龙颜的100 余年间,还经过了爨顾、爨龙骧、爨龙颜父(爨宝子同辈)等3代,据今存《爨宝子碑》碑书“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并载明碑立于大亨四年四月。晋曾改元兴元年(402年)为大亨元年,但元兴二年以后即废弃了大享年号,爨氏大姓不知此情仍沿用大亨纪年。由此看来,在爨宝子时东晋与宁州地区的政治联系已经相当松弛,乃至有时音信断绝。至爨龙颜时,立碑人虽称其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但已有极大可能是沿用祖宗的名号而自封,宁州地区事实上已被爨氏大姓所统治。
关于爨氏大姓统治宁州以后,能有效控制的地域范围。据《爨龙颜碑》:爨龙颜袭封邛都县侯以后,“州土扰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戎寇场”。爨龙颜身率“精锐五千之众”,“身伉矢石,扑碎千计,肃清边喁”。据研究,"缅戎”即“闽濮”,为今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先民,居住在东汉以来永昌郡的南部(今云南德宏、临沧和西双版纳地区)。由此看来爨氏大姓统治的范围大致与两晋时期宁州的地域相当,但爨氏大姓重点经营的地区,仍然是汉晋时期大姓比较活跃的滇池周围地区和相连的滇东北等地。
应该指出,自南北期中期以后,宁州地区基本.上被爨氏大姓所统治,形成了中原王朝对宁州的控制绠短汲深的局面,统治宁州的爨氏大姓于内地封建王朝“臣礼多亏,贡赋不人,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但另一方面,爨氏据有宁州,偏安一隅,也避免了内地的战火蔓延到西南边疆造成更大的破坏。隋朝统一全国以后,益州总管梁睿上疏北周大丞相杨坚建议经营宁州,其疏言:“宁州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角。”“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若平定宁州,“计彼熟蛮租调,足供城防仓储”。从梁睿描述的情况来看,在爨氏大姓统治时期,宁州地区曾受战乱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不但有所恢复,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当然,梁睿所说“户口殷众,金宝富饶”的地区,主要是指基础较好爨氏大姓控制较紧的今滇中和滇东北一带。至于宁州西部和南部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因缺乏积极经营,至唐初再次见于记载时,与汉代相比并无明显的变化。
第三节、南中诸族的起事
季汉时期南中诸族的起事,可以建兴年(225年)蜀汉平定南中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起事有大姓和夷帅参加,后一阶段的起事大体上是居住在山区的夷族发动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据有益州,继承了刘璋对南中地区的统治,不久增设统治南中的最高机构庲降都督,治南昌县(在今云特福芬有机奶粉南镇雄县境),开始经营南中地区。当时蜀汉在南中能切实控制的地区,仅限于犍为属国和益州郡一带,越嶲郡则被当地叟和昆明族中的叟帅或夷王所占据,西汉以米由成都达邛都一直通行的零关道,也被今四川汉源一带的牦牛夷阻绝。佳仁由成都赴南中地区,必须绕道走经安上(今四川屏山)“既险且远”的新道。章武三年(223 年),蜀汉攻吴失败,刘备也病死于白帝城。南中地区的大姓和夷帅纷纷起事,反叛蜀汉而倒向孙吴。越巂郡叟帅高定元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就曾遣军围攻新道县,后犍为太守李严率兵赴救,高军才解围撤走。这一次南中地方势力反蜀,又是高定元dlss率先发难。他杀死越巂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高定元的举事在南中和四川少数民族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越巂郡的叟族首领利狼,越巂郡和滇中一带的青羌,以及今川东地区的賨族纷纷起事响应,“为(诸葛)亮仇敌”。蜀汉新任命的越巂郡太守龚禄,被迫移住安上县遥领郡。在此以前,“恩信著于南土”的益州郡大姓雍闿,与孙吴已暗通关节,镇守交趾的吴将士燮"诱导”雍闿等人“率郡人民使遥东附”。高定元起事后,雍闿亦杀益州郡太守正昂。孙权通过步骘遣使至雍闿处“宣恩抚纳”。蜀汉派张裔为新任太守,雍闿“假鬼教”将张裔喻为“外虽泽而内实粗”的瓠壶,令属下缚送至吴。孙权遂任命雍闿为永昌郡太守,并以刘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令其处交州、益州境界,静观事变并为雍闿后应。蜀汉都护李严致书雍闿晓谕利害,雍闿回答:“愚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益州夷复不从雍闿,雍闿遣建宁大姓孟获游说之,“夷以为然,皆从闿”。雍闿还几次致书仍奉蜀汉为正朔的永昌郡大姓吕凯,劝其降吴,被吕凯拒绝。在这一时期,反叛蜀汉的还有任牂牁郡郡丞的朱提大姓朱褒,朱褒杀死蜀汉官吏,自任牂牁郡太守。当是时,除困守永昌郡的官吏与大姓还拥护蜀汉以外,南中其他数郡都发生了大姓和夷帅联合发动的反叛。其期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推翻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在"南中诸郡,并皆叛乱”白酒价格排名这样严重的情况下,诸葛亮经过周密的准备率军亲征,在平定了南中以后,又制定了旨在使蜀汉在南中的统治长治久安的治策。
南征结束以后,蜀汉在南中地区实行扶持大姓、对地方势力区别对待的政策,因此与大姓的矛盾有所缓和。这一时期南中出现的起事.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以山地和边疆民族发动反抗较为常见。例如:据《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越嶲郡自诸葛亮讨定后,"叟夷数反”,乃致越嶲郡太守不敢驻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移驻距邛都800余里的安上县。自张嶷为越嶲郡太守,“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又进讨骁劲且不承节度的北徼捉马部落,擒其渠帅魏狼,奏准封魏狼为邑侯,"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对降而复反的苏祁邑君冬逢及其弟隗渠,张嶷设计诛杀,并捕诛杀害越嶲郡太守龚禄的斯都耆帅李求承。张嶷又从蛮夷手中夺取盛产盐铁及漆的定笮,设长吏管理,张嶷至定笮,"甚为蛮夷所信任”的酋豪狼岑和粲木王舅未来拜见,张嶷遣壮士前往收捕挞而杀之,并宣布“狼岑之恶”。张嶷还招降汉嘉郡界(今四川汉源)的旄牛夷4000余户,与其渠帅相盟誓,阻绝上百年的零关旧道得以复通。张嶷统治越嶲郡15年,史称“邦域安穆”。建兴九年(231年)张翼任庲降都督以后,因其“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十一年冬,夷帅刘胄率众反,“扰乱诸郡”,并打败了张翼的进讨,张翼亦被免职。马忠代翼为庲降都督,镇压了刘胄的起事。另据《三国志.蜀书.霍弋传》:霍弋为护军时,永昌郡夷僚恃险不宾,数为寇害”,蜀汉乃以霍弋为永昌郡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从以上记载来看,蜀汉官吏治理过严,此外当还有租赋过重,是导致南中诸族反抗的重要的原因。蜀汉官吏和军将处理南中诸族反叛的方法,大致是武力镇压和怀柔招降两手兼用,在不少情况下是先诉诸武力,再视结果决定如何对待,这一做法可说是诸葛亮专业设计制定的“恩威并治”策略的具体体现。还应指出,南征以后山区和边疆诸族的反抗并不少见,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诸葛亮南征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云南郡太守吕凯亦死于征讨叛夷的战事。吕凯孙任永昌郡太守时,“值南夷作乱,闽濮反,乃南移永寿(今云南耿马),去故郡千里,遂与州隔绝”,均可为证。
两晋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在宁州地区进行严重的经济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大姓和夷帅多次的联合反抗。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在李毅任南夷校尉时,蜀籍官吏建宁郡太守杜俊、朱提郡太守雍约处事不公,欺压南中大姓,于太安元年(302年)引起大姓铁官令毛诜、中郎李教的反叛。朱提大姓太中大夫李猛亦起事相应,众至数万人。李毅讨破之,杀死毛诜。李叡败走往依五茶夷帅于陵承,李猛亦被李毅诱杀。西晋为加强对南中诸族的镇压,复置宁州,增统牂牁郡、益州郡和朱提郡,并以李毅为刺史,加龙骧将军。次年,于陵承诣见李毅,请求宽恕李叡之罪,李毅许之。李叡至,李毅受部下的煽动竞杀死李叡。李毅所为引起了大姓和夷帅很大的不满,于陵承和毛诜、李猛的遑耶联合一些大姓和夷帅,奉建宁郡太守马恢为刺史,“烧郡”造反。李毅杀死马恢,但“夷愈强盛,破坏郡县,没吏民"。李毅军接连被打败。战争在今滇中、滇东北一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晋民或人交州,或入永昌、牂牁,半亦为夷所困虏”。起义者围攻宁州治所味县(今云南曲靖),李毅病笃"力周孤城”。时李雄进攻益州,益州自顾不暇未能援助李毅,李毅在给朝廷的上疏中这样描述困厄的情形:“兵谷既单,器械穷尽,而求救无望,坐待殄毙。”时宁州连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茶夷强盛,“州兵屡败"。光熙元年(306 年)李毅病死。李毅子李钊从洛阳赴宁州,因路阻而停住交州。宁州官吏奉李毅女李秀暂领州事。其时味县城中“食粮已尽,人但樵草炙鼠为命”。李秀伺起义队伍怠缓之机,突然出击遂解城围。永嘉二年(308年),李钊方抵达宁州,众推逼李钊出领州府事。李毅故吏毛孟等至洛阳求救,以自刎相逼,朝廷乃令交州派兵救援宁州。南中大姓和夷帅的这一次起事,时间长达7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晋朝在宁州的统治,但也是西晋统治者对宁州诸族进行更大压迫与镇压的开端。长时期的战乱,还给滇中地区和今曲靖一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少编民死亡或流散,城市严重自流平残破,数十年间未能恢复。
永嘉四年(310年),新任宁州刺史、南夷校尉王逊到宁州就任。其时州郡多有残破“仓无斗粟,众无一旅,官民虚竭,绳纪弛废”。王逊不是安定人心,致力整顿和恢复社会生产,而是对宁州诸族继续实行高压政策,甚至比李毅还有过之。王逊到州未久,就诛杀了大姓功曹周锐及其弟秦臧长周呙,“夷晋莫不惶惧”。他又以盗发夜郎庄王墓为理由诛灭五茶夷,"讨恶僚刚夷数千落”,诛南中大姓“不奉法度者”数十家。接替西晋据有宁州的东晋统治者,对王逊的做法竟也持支持的态度,封王逊为平西、安南将军,兼益州刺史。由于王逊“严猛太过,多所诛锄”,终于爆发了以宁州大姓为首的宁州诸族反晋大起义,平夷郡太守朱提大姓雷炤、流民阴贡和平乐郡太守董霸,攻破牂牁郡、平夷郡和南广郡,北面降于成汉首领李雄,建宁大姓爨量与益州郡太守李遏,梁水郡太守董懂,则据有兴古郡盘江以南地区以叛。太兴四年(321年)。李雄乘宁州内乱.遣叔父李骧攻破越嶲郡进攻宁州,王逊派云南大姓督护姚岳等兵阻李骧于堂螂县(今云南巧家),王逊因鞭打大姓怒极而死。宁州大姓发动的这一次遍及宁州东部地区的大规模起事,使东晋在宁州的统治再次遭受沉重打击以后终于一蹶不振,继王逊之后出任宁州刺史和南夷校尉的尹奉,再也无法收拾宁州破碎的局面,史称其在宁州“威刑缓钝.政治不理”。
咸和八年(333年),成汉政权占据了宁州。在成汉统治宁州的15年间,建宁郡大姓毛衍、罗屯曾率众反抗,并杀死了太守邵攀。元熙二年(420年)刘宋建立,标志着东晋结束和南朝时期的开始。南朝对宁州的统治较两晋松弛,但在能有效控制宁州的时候,其实行的治策与西晋相比.两者亦无明显的差别。据《宋书.文帝纪》:元嘉十八年(441年),宁州大姓晋宁郡太守爨松子反叛,“宁州刺史徐循讨平之”。又据《爨龙颜碑》:刘宋时宁州地区“州土扰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戎寇场”,即永昌郡地区发生了缅戎(即闽濮)发动的起事,爨氏大姓首领爨宁波网站优化龙颜亲率5000军士前往镇压,“身伉矢石,扑碎千计,肃清边喁”,可知战斗十分激烈,但详情已不可知。另据《南齐书.州郡下》:宁州“道远土嵴,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看来南齐于宁州地区能控制的程度相当有限,但宁州大姓和夷帅的反叛仍时有发生。《梁书.徐文盛传》说:大同末年,萧梁任命徐文盛为宁州刺史,《徐文盛传》这样描述宁州当时的情形:"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推测所言是指萧梁时,宁州诸族为争夺地盘和财物经常发生争斗,萧梁派去的宁州刺史亦无法制止。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1:4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224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