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有虎又何妨,最不盘山度过冈。酒气冲天浑不怕,空拳打死手中王。”
提起打虎英雄,人们的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水浒传》中的武松。
他豪气干云空手打死猛虎的形象,让人们每每想到都钦佩不已。不过,在《水浒传》中,打死过老虎的可不止一人,为何唯独武松被人们当作英雄呢?
在《水浒传》中,除了武松之外,还有许多人都曾打死过老虎,比如谢家兄弟、李逵都曾打死过老虎。
谢家兄弟是猎人出身,平时就靠着狩猎山间的飞禽走兽为生,狩猎老虎对他们来说虽然算不上家常便饭,但是也绝对不是什么太过罕见的事情。
与武松空手打死老虎相比,谢家兄弟用的更多是狩猎技巧,而且也并非为民除害的义举,因此才不会被人们所特意记住。
其次,黑旋风李逵虽然也曾打死过老虎,不过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老母亲报仇,更何况李逵直接灭了老虎“满门”,就连老虎的幼崽也没有放过。
虽说他情有可原,但未免有些残忍,因此也算不得“打虎英雄”。
而武松之所以会被人们称之为“英雄”,除了他在景阳冈上打虎的壮举之外,他本身的人物形象以及诸多事迹,都符合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定义。
本文就简单剖析一下,在《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特征。
一、是喝酒误事,还是本性使然 1、因酒惹祸《水浒传》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角色。
无论是象征着“腐败不堪、鱼肉百姓”的宋朝官员反面形象,还是象征着“劫富济贫、侠肝义胆”的梁山好汉证明形象,大多有着各自的弊病与人物性格缺点。
在这部著作所有的人物形象当中,武松算是一个较为完美的人物了。
在书中,武松不贪财、不好色,快意恩仇、重情重义,真真实实地体现了“侠者风范”。不过人无完人,武松也有着自己的缺点,那就是极为好酒。
虽然这一爱好与其他人物的缺点相比简直是无足轻重,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松因为酒,确实闹出了许多事情。
在《水浒传》中,武松刚刚亮相,就因为在家乡清河县醉酒后与人打斗,将对方击晕后,误以为将对方打死,而远遁他乡。
是“击晕”还是“击杀”,一般人很容易就会分辨,哪怕是试探一下鼻息就可以知晓。
然而,当时的武松就连对方生死都判断不出,就急忙远遁,可想而知他当时是喝了多少酒。
如果在当下有人喝酒打架,人们都会当他是在“耍酒疯”,会评价其酒品不好。
而武松做出如此事情,人们对他没有负面的评价,只因为其哪怕是喝醉之后,做的仍然是“行侠仗义”之事,他所打的也是该打之人。
从这个层面来说,武松这一事件就不能算作是喝酒闹事,而应该被纳入“行侠仗义”这一类。
虽然酒精在这一事件当中对武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武松之所以出手,主要还是性格当中的那一种“侠气”使然。
2、因酒闻名此外,除了醉酒打架之外,武松的成名事件“景阳冈打虎”,也与酒有着莫大的关系。
书中写道,在武松归乡途中,路过了一处酒家,酒家挂着一面旗帜,上面写到“三碗不过冈”。
本就好酒的武松一看便来了兴趣,哪怕是在小二千叮咛万嘱咐的情况下,仍然连干了十八碗酒。
景阳冈酒家的酒十分的烈,普通人喝了三碗之后,便醉倒不起。
而武松连干了十八碗,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武松的性格十分的爽朗,并且率直同时又有一种豪气干云的感觉。
毕竟能有如此海量之人,又怎能平凡呢?
喝完酒后,武松起身边走,这时店家却劝他留宿,原因是山上有猛虎伤人,店家唯恐醉酒后的武松发生危险。
店家的一片好意,却被武松误以为要谋财害命。
虽然武松质问店家的过程有些“不知好歹”,但是其中也可以看出武松的江湖经验之丰富,以及他粗中有细的性格。
在听闻景阳冈上恶虎伤人之后,武松更是豪气丛生,表示要除掉这头恶虎,为百姓除害。
武松此时的表态,虽说也有一些酒精兴奋的作用,但是从他与老板的对话间就不难看出,他的神智依然是十分清醒的。
因此,他所说的话也都是遵从了他的本心,这也体现出了他性格中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一面。
在武松与老虎搏斗之时,作者用一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写出了那时的武松酒已经醒了。
而他与老虎搏斗时的一躲一闪,都是靠着他本身的武艺与理智,并非酒精的作用。
武松打虎一战成名,他为民除害也成了广为人知的英雄,不仅受到了官府的嘉奖,还封于了他官职。
武松在得到奖赏之后,将全部的赏金都分发给了那些猎户。
虽然与恶虎一战凶险万分,这些赏银可以说是武松用自己的性命拼来的,但是在大战过后,他爽快地将这些上银全部分发了出去,也体现出了他乐善好施,愿意帮助弱小的善念。
无论是醉酒打架,还是喝酒后上山打虎,酒都只是一份“助燃剂”,武松并非借酒闹事,而是在饮酒后使得他性格中的特性,越发地鲜明起来。
二、勇直果敢,刚正坚韧在整部《水浒传》中,大多数的女性形象都被作者故意“男性化”。
非但少了女性该有的阴柔之美,反而多了些属于男子的英雄气,就连女性的容貌都被降低了许多。
在众多女性角色中,潘金莲的颜值无疑是数一数二的。
纵使如此,面对潘金莲的几次诱惑,武松仍然恪守纲常伦理,并未与潘金莲发生任何出格的事情。
潘金莲的美色,就连“见多识广”的西门大官人都忍不住为之动容,而武松却能恪守本分,这就表明了武松性格中的那一份正气。
在武大郎死后,武松并没有因为潘金莲的一番言辞就轻易相信,他亲自调查搜证。
无论是人证还是无证,都搜集得十分全面。
在得知真相后,他并没有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而是想以正常的手段,通过官府、法律而为自己的哥哥申冤。
可谁知西门庆在当地势力极大,竟然连官府都可以操控,使得武松原本的计划落空。
既然官府不为哥哥申冤,那武松便化身判官自己来报仇。
在封建社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但是大多数受冤者都暗叹不公,默默忍受,武松的这一想法,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武松一一将残害自己哥哥的凶手击毙,让武大郎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按照当时的情况,报完仇的武松本可以一走了之,哪怕是“落草为寇”,也可以躲过官府的追查。
可他担心官府错抓好人、牵连无辜者,又本着“杀人偿命”的原则自己到官府自首。
与刚出场时误以为杀人而远遁他乡相比,此时的武松更多了一份难得的胸怀。他的快意恩仇,并非只是一味地随心所欲,更是多了一份公道在其中。
三、重情重义却更明白是非曲直人们对于梁山诸位好汉的印象,除了“劫富济贫”之外,更多的就是重情重义了,武松自然也是性情中人。
他可以为施恩的“滴水之恩”,痛打蒋门神,他对宋江的情谊自然也不用多说。
但就是这样一个重情义的人,却在宋江多次提出接受招安之时,第一个跳出来公然与宋江唱反调。
这足以说明在武松的心中,兄弟情谊也比不过大义。
作为在梁山上排名靠前的武松,接受招安后自然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但是他不为名利,为了心中的大义不惜与宋江唱反调。
这更加说明了他对于事情有着自己的主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有勇无谋之人。
虽然后来武松还是无奈,跟随宋江以及多位梁山好汉接受了招安,并且东征西战之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与宋江分道扬镳,独自在六合寺出家。
总结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大多有各自的无奈,才逼上梁山,而武松无疑是梁山众位好汉中,性格较为突出的一个。
纵观全书,无论是宋江、吴用,还是林冲、李逵,都有不少被人诟病的地方。
武松给人的印象却一直都是正面的,勇敢、重情义、不惧强权美色,还粗中有细、知恩图报。
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符合大家心中对于“英雄”的形象设定,也只有这样,他的事迹才会家喻户晓,被人们口口相传。
时至今日,提起武松,人们还是记忆深刻。
参考资料《水浒传》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6:4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29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