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无聊到为一个或许不存在的人寻找他的家在哪里。但若是赫赫明明有足够影响力的人物,出于历史因素或心理因素,人们总会在地图上为他安排一处据说可靠的“居所”。
我说的当然不是一般的神祇。截止到二十一世纪的前叶,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人文初祖—黄帝的相关“遗迹”,人们证据确凿地声称这位传说中的人物确实在本地活动过。距今2164年前出生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通过调查写出了《五帝本纪》,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皇皇上帝”的居所。黄帝的故里,到底在哪里呢?本文旨在探究黄帝故里的形成根据,从而揭示黄帝故里的诞生过程。
一、从争取地名说起1.轩辕丘
魏晋时期有个叫皇甫谧的人,写了一本《帝王世纪》,其中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是有熊国国君,有熊国就是现在的新郑。这些地名都在什么地方,成为考证黄帝是何方人士的当务之急。(此文献是最早将新郑和黄帝联系起来的记录,因岁久而佚,仅虚空史记注解保留了部分片段,因此“史记记载黄帝是新郑人”显然是个错误说法。)
皇甫君留下了“轩辕丘”这个神话地名,却没说轩辕丘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也不可能知道),这就为人们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同新郑毗邻的新密市有学者根据考古方法认为,溱洧水交汇处的古城寨遗址就是轩辕丘。新郑人士则采用传统民间调查的办法考据轩辕丘。
古代记载轩辕丘确切位置的《纲鉴易知录》述其在新郑县城西北,康熙版《新运动设施郑县志》只说在县境未说其详。到了1991年新郑搞了调查,根据清末新郑县一位姓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冯的秀才回忆,县城北关就是轩辕丘,但1992年的《新郑县志》仍然叙述黄帝生在北关外的轩辕丘,一年后的1993年,《新郑县文物志》说在县城北关,到了1996《黄帝故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里文献录》在所附的地图上标注了北关外轩辕丘的具体位置,2005《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最终把轩辕丘搬进了旧县城内。2008《再考溱洧水》在解释“西北”说时肯定轩辕丘在县西北,轩辕丘指的是旧城西北的城墙。【吊诡的是1992年、1996年、2008年的书刊作者均为同一人,却出现了三种不同说法。】
早期宣传黄帝故里时,往往会把《帝王世纪》截搭一下,如1996年《黄帝故里文献录》中第二篇标题的做法。后来为了一劳永逸,就生成了“皇甫谧可能引用自孔安国的说法,而孔安国的说法并不可靠”这种论证方法。
2.姬水和潩水
传说新郑的潩水(当地人称为鲁姑河)就是姬水,和新郑竞争姬水的,主要是陕西武功的漆水。这条河对证明黄帝生在哪里非常必要,于是在“考证”下也排除异说定于新郑。至于姬水为什么改名叫潩水,在姬水河研讨会纪要里能看的清清楚楚,论证方式牵强附会,特别是引用的“文字学家”所言,可入笑薮。至于洪灏后面的传说,可以说是完全的附会之作了。
2005年出版的《黄麟龙软件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2005年出版的《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3.风后顶和始祖山
具茨山脉绵延40多公里,地跨禹州,新密,新郑三个县级市,风后顶(岭)是具茨山脉中唯一在新郑的一座山峰,如1994年《新郑市环境志》就叙述的非常清楚。肯定不能将山脉和山峰相混淆,好比同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舅舅党朗玛峰一样。错误的宣传导致人们误解了这几组地名,认为具茨山改名为始祖山,实际上是风后顶改名做始祖山。
1990年成书的《轩辕故里的传说》中说轩辕丘就是寿丘,又有说轩辕丘就是风后顶,这是个明显的错涵洞误,两种说法的讲述者是同一人,且前后两篇传奇私服不开门所述不一,相互抵牾,疑有笔削之嫌。
《新郑环境志》中对具茨山(大隗山)的正确描述具茨山脉和始祖山峰(风后岭、顶)混淆的实例在《轩辕故里的传说-黄帝出世》这篇里明确写道黄帝把具茨山改名为轩辕丘又叫寿丘同是一本书,讲述者也相同,但改名说法完全不一样4.溱水和黄水
春秋时郑国的地理环境据记载在“溱洧之间”,所以有溱必有洧,尴尬的是,拥有溱洧二水的新密名字不叫新郑,拥有名号的新郑没有溱水,仅城西有洧水(俗称双洎河)。新密人士依据传统说法认为,郑文公迁徙郑国之前古郑城在其辖下的二水交汇处,所以黄帝是新密人。新郑人士却提出新郑从未迁徙过,史记注解说法是错误的,黄帝就是新郑人。简单的说,必须有溱洧二水才有郑国城,有了郑城就能知道黄帝是哪里人。恰巧新郑东侧有条河叫黄水,经藉也有记载,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黄水也被专家考证出就是“古溱水(大概因为溱水从郦道元定谳以来,延用千年已不可能更改,故考证为古溱水)”
其实历史地理变迁很复杂,特别是县级政权的边界变化,河道是否改变都至关重要,历史上两县之间的县境不可详考,河道的变迁也不甚明晰,比如
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郐城西溱水与洧水并行,至万历二十一年(1598),洪水爆发,溱道雍塞,水至新郑密县界入洧水,二水合流,遂谓双洎河”。就明显可以看出现在的溱水已经不是历史上的溱水了。
1992《新郑县志》1996《黄帝故里文献录》2005《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2007《黄帝故里志》四本书有四幅地图,同一主编却让溱水到处搬家,莫衷一是。2005《新郑市文物志》最严谨,河名争议付缺空白不标。
5.总结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论述忽视地理变迁
①县界国名变迁 如春秋时代的郑国明显和秦汉以后新郑县不同,甚至魏晋时期新郑县和密县还被撤销过,据此我怀疑《水经》及《水经注》一定因为当时的变动受过影响。②水文河道变迁 比如溱水曾经在清代雍塞过,著名史学家史念海,在论证时就把黄水明显比溱水大,古代说的新郑三大河里的溱水就是黄水当做论据。这样的论述显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很多地方学者使用文献资料,往往选择性引用,失去客观性。
1992《新郑县志》显示的黄水河、轩辕故里、轩辕丘1996《黄帝故里文献录》黄水河、轩辕丘、轩辕故里、潩水等2005《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溱水、郐水、轩辕丘等2007《黄帝故里志》溱水、郐水、轩辕丘等,以上四图所属书刊编著者为同一人二、改造传说1.三月三生不生轩辕
1991年《黄炎二帝考略》中记述了访问清末秀才冯某的事,他明确指出黄帝生日在二月初十。我们通过文献上的调查知道,黄帝的生日也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呈现出日期发生变化,日期内涵不尽相同的现象。
“而从现存的三部文献资料中(指流传下来的三部县志)并无片言关于黄帝民间信仰的记载,新郑县志办刘文学等于 1992 年 9 月新编《新郑县志》关于新郑民俗的记载也没有关于黄帝庙会的记载”。“关于庙会日期为何在三月初三笔者采访了多位老人,年龄都在 70 岁以上,问为何庙会日期定在三月初三,他们并不知晓,只知道是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并无人深究其源黄帝传说故事说三月初三是黄帝出兵收服炎帝,战败蚩尤,统一中华大业之日,传说时代并无文献记载,所以并不准确。笔者认为庙会的日期与古代上巳节有关。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庙会的日期直接来源于上巳节的祭祀活动。同时,河南的其他原始大神的庙会大多也集中在三月三,如桐柏盘古庙会是小河美女三月初三,淮阳太昊伏羲庙会是二月初三到三月初三等。从这些庙会的日期都可以看出古代上巳节的痕迹”。“原本属于民间信仰的三月三庙会,成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拜祖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2009《黄帝民间信仰研究--以河南新郑始祖山为例》 跟随发展,祭祀庙会每个时期也不相同“县级庆典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5年,由新郑市( 原新郑县) 主办。省级庆典阶段是2006年至今,由河南省政府主办……县级庆典阶段的主要地点是在具茨山上的轩辕庙。祭拜的仪式也由最初的随意多变逐渐走向规范。最初的祭拜有供奉三牲、敬香和领导讲话等环节,以后逐渐增加了诵读拜祖文、敬献花篮和鸣炮奏乐等环节。到2003年实行祭拜的时候,参加祭拜的主要组成人员是政府官员、港澳台寻根拜祖人士、海外华侨和商贸界人士。县级庆典阶段政府祭拜黄帝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新郑的旅游经济和引进外资,这是典型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策略”。《论信仰民俗的历史变迁和功能嬗变_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例》1991《黄炎二帝考略》所访问的冯某(图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2.祖师庙和轩辕庙同“黄帝故里”的关系
我们现在见到的“黄帝故里”其实经过了祖师庙、轩辕故里、黄帝故里的更名历程,不同阶层对其描述也不一致。
祖师庙阶段从1693年的《新郑县志》到1990年的《黄帝故里》都是这样称呼。
“(调查的20位)绝大多数老人把山上黄帝庙称为祖师庙,可见深受历史的影响”2009《黄帝民间信仰研究水泥袋--以河南新郑始祖山为例》“许多农民都记得旧时新郑县城北关的黄帝故里祠,不过他们称黄帝故里祠为祖师爷庙。祖师爷是普通民众对黄帝的敬称”2013《论信仰民俗的历史变迁和功能嬗变_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例》可见当地普通百姓依然遵循传统称呼。
轩辕故里阶段(1992《新郑县志》1993《新郑县文物志》1996《黄帝故里文献录》2005《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2006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故里阶段(只见于2006年所立文物保护石碑)
除了市区内的“黄帝故里”,同在新郑的黄帝祭祀场所还有两个,一个是风后顶上的正牌轩辕庙,一个是风后顶南崖宫,庙内合祀为三人,轩辕为首。第六批全国文保显示的名称轩辕庙,包含南崖宫和轩辕故里(老县志所载的祖师阁)、轩辕庙、石寨墙等诸项,是一组不同的建筑,网上有质疑轩辕故里(北关祖师阁)的文物保护碑为“黄帝故里”是造假,但质疑的方向不对,且有把风后顶上的轩辕庙误认为“黄帝故里(祖师阁)”者。
1693《新郑县志》中北关的祖师阁(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3.王母娘娘洞和嫘祖洞
“在始祖山上,有个嫘祖洞令人费解里面供奉的却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2009《黄帝民间信仰研究--以河南新郑始祖山为例》虽然此洞前面石碑是“嫘祖娘娘洞”但在当地人口中却是“王母娘娘洞”。1990年《轩辕故里的传说》所说是对的,这个洞在老百姓嘴里就是王母娘娘的洞,称嫘祖洞的,一定是遭到笔削的误导了。
怀孕了肚子疼大部分老百姓其实不知道那些庙宇中祭祀的是谁。2009年在始祖山(风后岭)最近的七个行政村中的20 位老人对山上轩辕宫的描述,以及嘉庆年间《密县志》引用的《曲洧新闻》,对新郑子产庙和皮场公庙的描述都可以看出来。
“绝大多数老人把山上黄帝庙称为祖师庙,可见深受历史的影响,而庙里供奉何神,答案却是相当的复杂,没有取得一致性的意见,其中有 13 位老人不知道供奉何人,五位老人认为是老子,只有一位认为是黄帝。由此可见:一方面,随着历史记忆的淡化,人们关注的本身是神灵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而不关心神灵本身;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另一方面,传说的广泛流传,作为民间记忆,仍深刻于人们心中,但政府的影响和道家思想的作用,确实对信众的信仰产生了重大作用。 …….在政府的推动下,始祖山独特的黄帝资源得到开发,并每年都举办拜祖盛会,影响越来越大。笔者也对当地的青少年人进行了采访,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始祖山上的是黄帝,并且都能讲出许多黄帝的传说故事,可见“民间信仰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较大,地方文化传统的独立性没有那么强,因此表现出来一种相对正统化和单一化的特点”。2009《黄帝民间信仰研究--以河南新郑始祖山为例》我在这里要提出另外一种说法,老百姓心中庙宇的主人,同地方学者内心里的是不一样的,庙宇中坐的是谁是由官方解释的,即使老百姓明确认为是王母娘娘,为了服务建设,也必须改为嫘祖娘娘,这里也能看出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的角力。
《曲洧新闻》对新郑子产庙和皮场公庙的描述三、论证手法1.黄帝生寿丘
一些学者引用《帝王世纪》中的材料任意性较强,同是一个皇甫谧写的资料,新郑却对黄帝都有熊的观点大加亲睐,故意漏引同是本书黄帝生在寿丘的记载。如何将实实在在的记载和虚幻的传说对应起来,本来就是一件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事,越是论证漏洞就越大,只引用对自己有利的便是最重要的方法。
地方发展旅游惯用的手法往往是先成立个写作班子“挖掘”文化,将民间传说和目前找得到影子的习俗合拍,长者截之,短者补之,无者有之,碍四色猜想者去之,经过这一番笔削,实际上很多文化失掉了本来的面目,各种丰富多彩的说法被单一化,这也使我们能从侧面窥探文化的形成的一角。
标题说要罗列出生资料,但下文明显漏引,且居和生字义明显不同《史记》注解的原文,可同上图对比2.建庙始于汉代历代均有祭拜
2005年《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说新郑汉代就有立庙祭祀的说法明显有误,显然是臆造。
“有唐一代,整个官僚士大夫基本采信了《帝王世纪》的说法,以至于其他的文献中几乎千篇一律: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都于涿鹿后迁有熊,葬于桥山。因此,整个隋唐时期,寿丘山东说占据统治地位,南安姚瞻“黄帝生于天水”说因爱而生一度销声匿迹。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帝王世纪》的里程碑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轩辕故里之争及演进_轩辕文化研究系列之三》黄帝和新郑的关联就只在晋代《帝王世纪》之后才产生。新郑更不可能在汉代立庙,遑论历史的坏脾气传说的子产立轩辕庙了。
3.黄帝故里碑
很多资料屡屡提及有块清代新郑县令许朝柱所立,却后来毁失的“轩辕故里”碑。这块石碑的作用为了把“祖师庙”论证为“轩辕故里”。(1990《轩辕故里的传说》里说石碑在北门之外,北门外的是玄帝庙也就是显龙宫,显龙宫的《重修大殿碑记》记载了清代中期庙里很多碑刻丢失了,想来所谓的“黄帝故里”碑丢失,来自于这句话的记载)
即使石碑叫“轩辕故里”碑,不代表“祖师庙”就是“轩辕故里”,老县志、实地调查都能为证。缺乏逻辑关系的情况下,我们也看不出“祖师庙(阁)”同“轩辕故里”碑的论证逻辑 。
4.林则徐与轩辕故里
林则徐在道光十七年二月途径新郑,他日记里的说法横店旅游和目前宣传的差异有以下几点①林则徐虽然提到了轩辕故里(没有具体说位置也没有确指),但没有特意去拜谒,因为他只是路过,第二天林则徐继续南下长葛县。②有的说法还具体指出由县令李嘉礼陪同拜谒,实际上原文只是提到李县令去迎接了林则徐,更没有去拜谒轩辕故里。③日记里的林则徐对于路过新郑,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感,说他虎门销烟是因为到新郑拜谒了黄帝故里,与史料有明显不同。
林则徐拜谒黄帝故里,实属夸大渲染史料,增字解经。
错误的解读《林则徐日记》相关段落原文四、结论如果黄帝是5000年前的人,那么司马迁距黄帝的时代则有3000年,比我们这个时代距汉代还要遥远。司马迁,皇甫谧那些年代的史学家也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传说中的那些人、事放在真实的世界中,但他们却给后代开创了——因传说而实其地名,易地名而实其记载,据记载而实其宫观的时代,从此之后,黄帝和那些神话中的人物,在现实的大地上遍地开花,一发不可收拾,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有权声称,某位传说人物实际上在自己的家乡,如同所有中国古代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一样,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远见卓识。
以上的任何一处“漏洞”实际上都不难发现,有争议的传说地点不是互相绝缘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真假”论文化,特别是黄炎文化,显然不得要旨。现在土地上的黄帝遗迹,都是带有“纪念馆”性质的遗迹,不是和黄帝直接相关。当然谈不上“真假”,谁能保证哪个黄帝遗迹和真黄帝有关?一个不存在人,有了故里,还有了陵寝,而且言之凿凿,这不很有问题?
目前“拜祖”旅行也有两类,一类是依托科学考古发掘,如北京周口店,陕西半坡。一类是传说构建的“纪念地”,如伏羲太昊陵,黄帝陵。第一类增加了科学的知识,第二类往往成为神佛香贡的所在。第一类很具象,所以历史学界对于某遗址和其影响,往往有科学的评定。但第二类则不然,传说故事在孳乳绵瓞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多种说法,甚至相互抵牾,当把“召唤师峡尤克里里教程谷”(如黄帝的出生地)搬到三次元世界,会出现多个说法,要知道找任何依据肯定是南辕北辙,任何驳斥某位神灵不在别人家乡的论据,都是在驳斥自己。这里不是说第二类不好,而是不能在宣传上过度称自己是“唯一的”,如黄帝是各地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子宫癌早期症状忆,各地都有黄帝传说,那就不能举起大棒,随意乱敲,只能我有,不能你有(说到底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否则可能伤害了黄帝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这很不纪伯伦名言利于认识中华文明是满天星斗的发展历程。
除了“寿丘”外,另一个“黄帝故里”——华给甘肃清水县题字“轩辕故里”本文发布于:2023-06-05 17:0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29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