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

更新时间:2025-05-06 14:56:15 阅读: 评论:0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递归迭代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白居易》· 唐宣宗

北京又下雪了。

快到下班的时候,眼看着窗外的天空比平时更早地阴沉下来,很快就飘起雪花。可能是气温的原因,今年的雪没有传说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感觉,反而是又细又密,打在身上沙沙作响,显得分外的寒冷。每当这个时候,心底总会不由自主地泛起白居易的一首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提到白居易,就会令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位语文老师。那会在学到“离离原上草”的时候,老太太很认真的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名字应该是《赋得古草原送别》,而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草原者,古代的草原也,多顺口,古原草是什么鬼!

理所当然的,在接下来的期末统考中,大家都丢了5分。狐狸和葡萄

不过如果白居易在世的话,听到这位语文老师的意见,说不定真的会将诗名改掉。毕竟,白居易最著名的段子之一,就是写完诗以后读给不识字的老妪听。一旦老妪哪句听不懂了,他就立刻修改,一直到老太太都能理解为止——在历代的诗人中,如此致力于诗歌通俗化的,他可以算是第一个。

(白居易问诗于老妪,文学史上的著名场景)

白居易是大荷兰郑姆斯特丹人,出身还算不错。白家不算什么世家望族,但也是诗书传承的小康家世,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到了县市级的官员。白居易小的时候是著名的神童,据他自己回忆,几个月大的时候保姆抱着他,给他指认屏风上的诗句,他就能分辨出其中的“之”和“无”字。稍大以后,他就在家中受到了严格的儒家启蒙教育,按照祖辈规划好的路线攻读典籍,为参加科举刻苦准备。

唐代的科举还不像后来的八股一样僵化死板,考试的范围很广,热爱诗歌的唐人更是把诗才也算作了科举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们在参加考试之前要四处行卷,靠投递诗稿来扬名;在考试之中,更是得按题目韵脚写诗作赋。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写诗自然也成了考试重点,被考生们格外重视。

据传白居易五六岁时就开始写诗,八鸡蛋仔九岁时,已经对声韵烂熟于心了。这一说法的真伪虽然难以确定,但从他的成名作《赋得古草原送别》中就可见一斑——

根据唐人笔记记载,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第一次游历到长安时就写好的作品。长安作为大唐帝国的文化中心,每年来此见世面的士子们不知道有多少。一个十六岁、没有任何背景的小毛孩子,完纪梵尼全得不到别人的注意。

白居易到了长安以后,按照当时的习俗,把自己的诗集献给名诗人顾况点评。顾况为人清傲,接过他的诗集,瞥了眼这个身材都没长开的孩子,不由得嗤笑道:“帝都柴米贵,你想白居(住),恐怕很不易啊!”

顾况一边调侃,一边随意翻开白居易的诗集浏览。一首首读下去,他高傲的神色不见了,完全沉浸在白居易的诗作之中。等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得拍案而起:“能写出这样的好诗,白住也没问题了!”西方哲学

在顾况的大力推荐下,年轻的白居易在长安城一下子诗名大噪。但名声毕竟还不能当饭吃,家境普通、年纪尚小的白居易在体会到客居长安的世间冷暖后,还是结束了游历,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准备科举。

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初唐的生机勃勃、盛唐的风流辉煌都随着安史之乱消散殆尽,如今的大唐已经被各个节度使据地为王,各地时有反叛和战乱发生。不仅百姓日子艰苦,就连白家这样的下级官僚之家,也常常会面临经济的窘迫,更没有余钱去支持孩子在长安的求学生活。白居易回来后没多久,他的父亲就突然暴病而亡,缺少了经济收入的白家开始连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无奈之下,原本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只能分散到各处,托庇于亲友家中求生。白居易后来曾在诗中回忆道:

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东西不暂住,来往苦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江南与江北,各有平生亲。平生终日别,逝者隔年闻。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白居易将母亲、小弟寄托在老家,自己去投靠做地方小吏的大哥。好在他此时已经薄有名气,再加上超人的才华,一番准备后很顺利地通过了乡试、州试,得到了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他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二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了回报。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是录取率最低、最难考、但出路最辉煌的。唐人自己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言外之意就是五十岁考上进士的都算是年少有为了。白居易能在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已是非常互联网大佬难得,再加上他的才气,一个远大的未来几乎是指日可待。

考中进士后,白居易很快又通过了政府组织部的铨试,以出色的成绩拿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类似今天的国家档案馆管理员,是个起步清贵而前程远大的小官。初入官场这几年,白居易虽然职位不高,日子过得倒是很惬意,做完本职工作后就和同年的元稹、刘禹锡等人诗歌唱和,在大唐诗坛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他和几位知交好友出游,大家谈到数十年前玄宗和贵妃的故事,有人就提议说,老白才气超然,不如就这事写一首诗,传之后世,如何?白居易也不推辞,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然后笔走龙蛇,作出一首千古绝唱——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戴敦邦先生的长恨歌连环画,诗画交映的极品,推荐!)

需要说明的是,以唐人对诗歌的狂热,真正出色的长篇诗歌也很少,只有张若虚、卢照邻、李白、杜甫等人的寥寥几首而已。原因无他,长诗想写得好,实在是太难了。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只有四或八行,结构简单,有一对佳句就能成一首好诗。但长诗动辄数十上百句,要结构清晰、情节曲折、词句优美、水准统一,这绝不是靠妙手偶得就能微型网写得出来的。

换个更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一两分钟的视频好做,抓住精彩瞬间拿起手机,人人都可以拍。但有几个人能拍得出九十分钟的电影,还能保证不是烂片?敢拍着胸脯这么说的导演,恐怕一只手都用不了吧!

白居易就是一个天才的导演。在这首《长恨歌》中,他没有走大家写滥的古板批判路子,而是将其拍成了一部爱情武术搏击故事大片,将玄宗和贵妃之爱描绘的忧伤哀婉、凄美动人。而他直白、浅显、准确但分外动人心弦的文笔风格,也在这首长诗中展露无遗:

他描写贵妃的美丽,没有用其他人侧面衬托的手法,而是直接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风格大胆奔放。这几句诗有着极强的画面感,细细读来,仿佛能看到当年贵妃眼波那一转的风情,也仿佛能闻到微带硫磺气味的水气和暗香。

他描写马嵬坡时,单从贵妃和玄宗两个人入手,“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用一个女人美丽的死亡,衬托出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变故。

安史乱后,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幽居于冷宫之中。在白居易的描写中,“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以一个孤独老人的凄冷晚景,反衬当年的辉煌。

冷夜孤灯,一片凄凉当中,玄宗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自己的爱人。“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这是何等美好的幻梦,但终究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在这场美丽的幻梦中,玄宗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盛世,两个人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时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时,没有什么帝王和贵妃了,只有一对相爱的人,在光明中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孤寂,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长恨歌》一出,顿时洛阳纸贵,上至百官,下到民众,纷纷抄阅传唱。白居易给元稹的信里就提到,有个军阀想找几位倡妓乐一乐,结果妓女直接开了个高价,然后自豪地说:“我可是能唱白学士《长恨歌》的,你当我是普通小姐吗!”(“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

凭着这首诗,白居易基本坐稳了当时诗坛的头名地位。但对白居易而言,这类的诗更多的只是爱好和游戏。他的志向不在于此,而是希马桶堵了望自己能作为一代名臣辅助君王,为天下致太平,令百姓安居乐业。作为一名只有谏议之权的小臣,他不能直接推行政策,但可以用自己的纸笔作为武器,向君王和朝廷反映百姓们的呼声。在几年之内,除了在奏章中慷慨陈词之外,白居易还写了一系列的《新乐府》诗,描绘百姓的疾苦。

在千古名作《卖炭翁》中,白居易描写了一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老人。虽然自己缺衣少食,但为了求活,老人还必须在山中砍柴烧炭、在大雪中驾车跋涉。但这一车和老人性命相关的木炭,却被“黄衣使者白衫儿”以宫中征用的名义随手夺去,老人只落得他们随手丢下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而已。卖炭翁后来的命运如何?“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天下哪里还有乐土!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新丰折臂翁》中,白居易描写的是另一个老人——虽然子孙满堂,但却残废不堪。更为惊心动魄的是,他并不是先天残疾或者事故,而是为了逃避战争,自己偷偷将手臂砸断!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这种反战的思想,和盛唐诗人们“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边塞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安史之乱以后,人们的思想从好战转向对战争的思考。保家卫国固然理所当然,但为了一己之私发动的征战给百姓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为了逃避战争而自残的老翁,每到风雨阴寒之夜就疼的无法入睡,但他却从未后悔。与那些死在万里之外、尸骨曝于荒野的同伴相比,他感到的是“一肢虽废一身全”的庆幸。

除了百姓疾苦,白居易还写了《上阳白发人》,描述一辈子都在深宫之中度过的宫女:“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当年“脸似芙蓉胸似玉”的娇美女孩,怀着被君王选中的美好梦想入宫,但“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女孩子被直接打入冷宫,“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她们早已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一转眼,就是一辈子。不过和另一篇《陵园妾洗衣液》中“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生不令出”的守墓宫女们相比,她们是否还算是幸福的?

除了讥刺时政,新乐府中还包含了《井底引银瓶》这种以私奔女子口吻写就的诗。一个被家人视作掌上明珠的美貌女孩,和男子一见钟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女孩不顾礼教,在爱情的驱使下“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多么美好的爱情故事!

(著名的元曲《墙头马上》,就是来自于白居易的这首诗)

但并不是所有美好的开始,都有美好的结局。男子不能违抗家族的意愿,“聘则为妻奔是妾”,只能给女孩子一个毫无保障的小妾名分。经受了五六年的折磨和欺辱后,爱情逐渐淡去,女子无奈离开——但此时的她又能去哪里呢?“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冲动爱情带来的悲剧,古往今来,一次次在上演。

每次看这些诗,都感觉白居当下易是一个出色的纪录片导演,在采访不同的对象,将他们一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卖炭的老翁、残疾的老者、孤独的老宫女、私奔的女孩,一个个走上前来,平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隐入幕后。这些女人出轨的表现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在白居易客观的视角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却格外真实,仿佛就是发生在我浮士德读后感们身边一样。

这些诗歌在当时的诗坛造成了很大影响,白居易和元稹、李绅、张籍、王建、刘禹锡等诗人互相唱合,形成了诗坛上一股记录民间疾苦、讽喻劝谏时政的风潮,时人号称“元和诗风”。白居易作为这场变革的领头人,确立了他在诗坛的领导地位,贯彻了他以诗文为工具,上劝谏君王,下教化百姓,平定各藩镇,开万世太电子图书下载平的想法。一时间,大唐文坛风气为之一新,仿佛也有了元和中兴的气象。

但仅靠一群文人,没有办法扭转大唐的命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竟然在上朝路上被节度使派遣的刺客公然所杀,宦官和朝廷大佬们忙着争夺宰相留下的权力空缺,又生怕步上武元衡的后尘。堂堂宰相被刺,竟然没有人敢去关心破案之事。

何其荒谬!白居易愤而上书,把朝廷诸公喷了一个遍。大佬们很不高兴,但碍于白居易的天下文名,不好责罚太重,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把他外放到了江州(九江)去当司马。唐朝的经济中心在长安洛阳一带,后来的天堂苏杭都还没发展起来,何况是荒凉贫穷的江州!听到这个消息后,此时也已经被贬的元稹担忧之下,写了一首著名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被贬之初,白居易的心境还算平和。但常年生活在中原和长安的他,对寄居江州的生活始终很不习惯。贬官第二年的秋天,白居易在江边送别朋友,一片萧索之中,黯然销魂之际,忽然听到水上传来若有若无的琵琶声——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是谁?远远传来的乐声,不由得撩拨起了他们的好奇。本来是一场无声的别离,突然却增加了一抹音乐的亮色。在他们的寻觅呼唤下,一位羞怯的女子从旁边的客船上走出,来到他们船上,愿意为他们奏响离别的乐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然后,在中国数千年文学之中描述音乐的最美丽一段文字登场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听过现场音乐会的人,应该对这一句深有感触。乐队们落座之后,都会调整琴弦试音,几个短短的音阶,一小段随意的旋律,虽然不是完整的曲调,但分外的撩人心弦,让人对接下来的演奏倍加期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这是一段活的文字,是一段仿佛会在你耳边响起的旋律。从低沉到高昂,从轻柔到欢快,从技巧到曲牌,清脆的琵琶音仿佛变成了可以看见的画面,柔柔的在眼前流过。曲调转折之时,乐声稍顿,一种别样的情绪在这一瞬间弥漫开来,牢牢地抓住每个人的心——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是了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报名解音乐本质的人,是无法写出这样一句的。音乐中的停顿,犹如书画中的留白,犹如文字中段落的间隔,犹如数字中零的存在。旋律是有形的、有限的,但这一刹那的无声时刻,却给人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后面的旋律,是春花还是秋月?是夏风还是冬雪经络灸导仪?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象和期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紧跟而来的,是全曲的最高潮,是犹如命运交响曲一般震人心魄的旋律。音乐在最强音后戛然而止,迎来的不是满堂喝彩,而是死一样的寂静。明月当空,下映大江,秋风徐来,四野无声。听众们都被这一曲震惊:在这种荒凉偏僻的江边,怎么会听到这种人间难得几回闻的仙乐!是神?是鬼?是妖?是怪?

然后,女子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她本来就是长安人,是教坊中刻意培养的当红乐手。十三岁时就已经靠一手琵琶绝技和无双容颜,成为色艺双全的名伎。整个长安的贵公子们,都如痴如狂、一掷千金的追求她,这纸醉金迷的豪奢日子,颠倒众生的美妙时光,仿佛没有尽头一样。

但红颜易老。一弹指间,家人离散,生死茫茫,欢场早就被更年轻妖娆的新人占据。容颜老去后才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所有。无奈之下,只能嫁给地位低下的商人托身——这商人还不是豪门巨贾,而是要漂泊于江湖的行商。夜船独眠之时,梦到当年的青春欢乐,不由得悲从中来!

听到她的故事,白居易不由得泪如雨下。从身份上来说,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官员,一个是嫁作商人妇的老伎,地位判若云泥。但大家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当年少年成名,恣意轻狂;都是后来与家人生离死别,阴阳相隔;都是曾经身居云端,一呼百应;都是如今孤身飘零,沦落天涯!原来,我的人生,和她是一模一样的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看泪眼,人生跌宕,尽在不言之中。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两个天涯漂泊,今生只有这一瞬间相遇的心灵,意外的契合在一起。不必再说什么了,为我再弹奏一曲吧。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没有描述第二首音乐,显然,这并不是因为第二首曲子不好。第一首音乐是出于炫技目的而弹奏的名曲,所以可以欣赏,可以描述。而第二首音乐是有情而发,是直抒胸臆的心灵之声,是感怀身世的人生之作。这首曲子已经超出了文字所能够形容的范围,所以无法可写,无话可说。如此清音,奈何?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的谪居生活过了五年。元和十五年,唐宪宗被宦官谋杀,继位的唐穆宗是他的粉丝,特意把他召回长安任职。但随着铁血宰相武元衡和中兴皇帝唐宪宗的先后遇害,中唐好不容易才积聚起来的一点气象散去了,朝廷斗争愈发血腥,藩镇节度们作威作福。已经四十多岁的白居易渐渐没有了原来“达则兼济天下”的青年壮志,逐渐变成一个“穷则独善其身”的老人。眼看就连皇帝都一个个死于非命,白居易干脆自请离开长安,长期外放为官。

讽刺的是,独善其身的白居易反而官运亨通起来,连续出任杭州、苏州、洛阳等地的地方官,直到退休都身居省部级的高郑州美术学院位。为了逃避黑暗的现实,他开始酗酒,蓄妓,纵情声色,交游僧道,终日与酒友诗友们四处悠游。据说为了玩的尽兴,他曾经自己造了一艘大船,船边可以悬挂上百个口袋,里面盛满美酒佳肴。他和朋友们常常坐船出游,随时打开口袋取出酒食吃喝,一直到吃完喝完才肯回家。

(九老图——白居易组织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他的诗歌风格,也从年轻时的讽喻逐渐变为淡泊。原来那些揭露社会阴暗的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闲适的林下生活,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清新,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的平静,是“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看淡世情。他再也没有什么平定乱世的天真心思,转而只求照顾好自己治下之地和家人好友。

白居易七十五岁高寿时去世。“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他的朋友元稹、刘禹锡等早就先他而去,下一代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也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二百年风流的唐代诗坛,就此徐徐落幕。一个天下无双的时代过去了,后来的诗人们,只能在他们收获后的田野里终生弯腰苦苦寻觅,捡拾那些他们没来得及写出来的诗句。

对后世文坛来说,amx白居易的影响并不亚于李白和杜甫。李白是仙人,给大家树立一个无法超越的远大目标。杜甫是圣人,给大家做出可以效仿学习的榜样。白居易则是贤人,告诉大家文学是用来做什么的,朴实的文字可以造成多么巨大的影响,文人应当如何去践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哲理。

他务求通俗的特点让他在后世遭受了很多的批评。尤其是宋代以来,很多文人都觉得他的诗文太俗气,一点文化人装逼的意识都没有。苏轼就曾经批评说“元轻白俗”,认为元稹太轻佻,白居易太粗俗。但虽然嘴上这么说,苏轼后来还是乖乖地把自己的名号取成东坡和醉翁——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的原创。苏大胡子,你果然是个傲娇呢……

至于那些人云亦云批评白居易的,千年以后,大家传唱的依然是长恨歌、琵琶行。小朋友们接触的最早几首诗里,也一定会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这些浅显直白又浑然天成的诗句,早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就如同怎样都烧不尽的小草,必将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PS. 白居易另一个容易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那句“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的诗句,甚至有人借此称他为色鬼流氓……怎么说呢,在唐代好奢华,喜乐舞的风气之下,蓄养歌舞家伎是当时很正常的行为,歌舞伎也是很多贫家女孩的出路职业,和给人做婢仆没什么不同。琵琶行里的老歌女,其实就是一名教坊伎。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但以当时情况来说,这倒不是什么过分之举。白居易垂老之时,不愿自己喜欢的家伎陪老头子受苦,主动将她们放归,这些反而说明了他是一个不虚伪、真性情的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白居易在当时被评为贤人,并没有人就这一点来变电站安全距离指责他。如果硬用现代社会的道德框架去套古人的话,估计能合格的是没几个的。

PPS. 和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尤其是悼念亡妻所写的《遣悲怀》,极有一往情深之美。

PPPS.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0:0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36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白居易   胜有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