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立安 来源:碣石风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2008年12月15日,获得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
也许您想不到,朱棣文的外公是昌黎名人李书田。李书田的长女李静贞嫁给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工博士朱汝瑾,他们的次子就是朱棣文。所以,朱棣文是地地道道的昌黎人后裔。
母亲怀中的朱棣文
科学家出身的朱棣文成为美国能源部首位专家型华裔部长,已被美国华人视为值得骄傲的精神标杆。
朱棣文
朱棣文的外公李书田
朱棣文的外公李书田又是什么人物呢?《今晚报》 2015年6月5日第17版刊登左森的文章《北洋学子李书田》。文中写道:
李书田
1933年初,春寒料峭,烽火硝烟弥漫于中华大地。在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一位教师对学生慷慨激昂地讲:“当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大学之责任愈大,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罔不依大学师生之如何振奋而定其运命。”这便是时任校长李书田。
北洋大学主楼
李书田,河北昌黎人,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生,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在北洋大学执教,并担任校长(院长)达十一年之久。他既是水利专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1928年,北洋大学易名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后又改称国立北洋工学院,李书田继任院长。在任期间,他着重院务安定与整顿,完成工程学馆(南大楼)的建设,并与其他水利单位合办了第一水工实验所;之后又建工程实验馆(即北大楼),并倡议招考研究生。华北危机时,考虑到将北洋大学延续之事,他亲赴陕西勘定西京分院原址,寻找北洋大学立脚之地。
七七事变以桂林旅游地图后,津沽沦陷,李书田率领北洋大学全体师生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等高校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改成国立西北工学院。1939年,他联合师生复名北洋大学,未能成功。之后,他偕北洋部分教师在西昌建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接着,又筹建国立贵州农工学院,为西部教育播撒了火种。随后,他再次提出建立私立北洋工学院之事,并通过努力将浙江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中国与印度国立北洋工学院。国难之际,李书田为北洋大学的延续和西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夕,李书田再度赴美治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1973年,他主办了一所多科性的函授大学和走读研究生学院——李氏开明大学。他没有假日,每天最迟六点半起床,吃过早餐就到工作室,一直工作到晚七点。直到离世前一天,还在坚持工作。其子李次耕说,父亲留有遗嘱:把全部遗产捐赠给他创建的世界开明大学。到1988年,开明大学在五大动态壁纸软件洲已有三十三个走读和函授研究生院。
尽管身在美国,李书田从未忘记北洋大学。1980年,母校八十五周年校庆,李书田寄来一首词《敬祝天津大学八五周年大庆调寄临江仙韵依六麻》:“沽上门墙桃李秀,并迁益壮无涯。同文同规肇中华,春风常吹住,化雨永亨嘉。众院合成今伟大,科工重点交加。津南八里校园夸,师生歌乐止,至今映秋花。”
1984年,校友荣毓英转来李书田写给上海校友的长联。上联:“佳音朝发沪上,数百学友,必能气吞山河。夙忆母校北洋,乙未肇始,八五已是去年,务使千秋不朽。但惜愚拙末微,仅独创世界开明校院,团聚四洲百廿贤师,仍信守实事求是校训。”下联:“复讯夕应橘城,惟一介孤身,不克声壮山岳。常怀故国东篱,辛亥见规,七十恰逢今岁,愿祝万寿无疆。殷望诸君鼎力,咸群策东亚华夏国家,启迪五族千亿才智,永宏扬儒道民生国魂。”这副长联,表现了李书车膜品牌田对母校的怀念,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望。
北洋大学校徽
母校九十周年校庆,李书田曾答应参加,但因身体欠佳,未能如愿。1988年3月,李书田离世。他为母校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永搭讪短信远记在北洋学子心中。
《昌黎人物》对李书田的介绍更加全面:
李书田(1900.2.10-1988.3.28),字耕砚,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北洋大学预科、学士毕业,在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被母校聘为教授,中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水利学家,历任多所学院院长,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1949年李书田前往台湾,次年赴美国定居。1972年他在美国创办世界开明大学与李氏科学技术学院,在17个国家设立了33个分院。
李书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2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上中学的他潜心阅读《山海经》《水经注》《舆地广记》等著作,立志将来兴修水利、造福民生。民国十一年(1923秋冬裙子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土木系,随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土木工程专业。
民国十五年(1927年)李书田回国后,应聘为北洋大学教授。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搞笑节目,他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现中国水利学会如何开花店)任职,兼任华北水利委员会(现海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李书自慰杯田与李仪祉、张含英等水利前辈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奠定了中国水利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他的领导下,北洋工学院成绩斐然,建立了中国首批水利专业和水利系。
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起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任副委员长。曾撰文《黄河治理战略》,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注。他先后担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执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贵阳理工学院、贵州大学、北洋西京分院等6所院校。
1949年赴美。他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终生会员、荣誉会员。他一生获得三个美国博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去世。
李书田生前仍念念不忘祖国。1985年其小女赴美探望,他第一句话即问:“邓小平先生好吗?邓颖超先生好吗?”,可见其晚年的心情。邓小平在接见其侄女李幼贞和李继贞时让其传达李书田:“欢迎他回国观光”。其外孙、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多次受到江泽民接见。他在天津大学演讲时说:“这里曾是我外祖父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能在这里演讲,让我感到兴奋与骄傲。”
2010年10月17日,李书田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传记”首发式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原常委、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全国人大原常委、原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第二炮兵部队原副司令员杨桓,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杨渝钦出席纪念会并讲话,中国三峡集团原副总经理袁国林主持纪念林彪为什么叛逃会。同日,中国水利学会、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友总会在京召开了李书田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来自天南海北的北洋大学老学长、李书田的学生、李书田家乡代表等100余人,在纪念会上用饱含敬意的话语和深切怀鹰愁涧念的歌声,缅怀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水利专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追忆他的治水远见和艰辛实践。 成就贡献:北洋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水利学家,历任多所学院院长,中国近代水利科学月球的奥秘的开拓者之一。 他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终身会员,在该会100多年历史上,他是世界上第61位获此殊荣的专家。 李书田逝世后,为纪念他,世界开明大学更名为“李书田基金会”,依其遗愿专门颁布“李书田奖”。这是以中国人命名的在美颁发的第一个国际科技奖。十几年来,有多位华裔学者获此殊荣。
李书田中学毕业于直隶省立第四中学校(前身是李大钊就读的永平府中学堂),校址在卢龙。关于他的经历有《李书田传》一部,详述了其人生。
朱棣文的大外公李书华
朱棣文的外公当过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校长,他亲大外公李书华更是个厉害人物,当过北平大学校长、民国时烤瓷牙和全瓷牙期教育部部长。
李书华是李书田的亲哥哥,毕业于昌黎县城碣阳书院改办的当时全县唯一一所高等小学。他与李大钊同岁,二人在北大有交集。李大钊1917年底至1927年4月在北大;李书华1922年至1927年底在北大,二人与蔡元培甚好。
我们看看李书华的介绍:
1889年 生于河北省昌黎。
1913-1922年 留学法国。1918年获图卢兹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获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
1922-1927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26.11-1927.11)。
1926年 任中法大学代理校长。
1928-1929年 任北平大学副校长、兼代理校长。
1929-1931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29-1948年 任北平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部长(1931-1932),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3-19区块链是什么通俗解释45)。1946年11月赴巴黎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联合国科学、教育、文化委员会成立大会,在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 从当年8月起先后侨居法国、德国和美国。1949-1950年间万和壁挂炉曾短期任巴黎大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1951-1952年间,任德国汉堡大学访问教授;在美国又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1979年经络7月5日 于纽约逝世。
李书周立伟华著有《碣庐集》和《李书华自述》记述自己的生涯,极具史学价值。
《碣庐集》是李书华的自传,主要讲述大学以后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书名源于家乡昌黎的碣石山,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李书华自述》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开山元老之一、北平研究院实际掌门人李书华教授”的自述,书中“言必有据.要言不烦”,既是本人生涯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对于昌黎县清末民初的教育史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
根据《李书华自述联系人》:“吾家祖先于明代后期在河北省(即从前直隶省)昌黎县城内居住。明末满洲兵围昌黎县城,李氏捐谷助饷,协助守城。清初李氏一部分人士移居县城西大李佃子庄,距城四十华里。不久我们一支派在该庄西南一华里处创建新庄,迁入居住,名之日:新房子庄。其他两支派分别移住段庄子与剪庄子。这几个村庄相距一华里至两三华里。
李氏历代均以务农为业,兼读书或习武,后来亦闻有经商者。因忠厚传家,乡人称之为“李善人”。同族老长辈前后有过一个拔贡,两个武进士选充御前侍卫(俗称武辖)。至于文武秀才为数颇不少;记得我七八岁时,同族还有文秀才(亦称庠生、生员,或文学)五人,武秀才(武庠生,或武学)四人健在。
曾祖裕清公武庠生,曾祖母韩氏;祖父长庚公武庠生,祖母刘氏;父亲星五公讳万魁,母亲唱氏。父亲初读书,嗣习武,后纳资捐武监生,投考武乡试未中。父亲仍继续祖遣之中等农业家庭。曾祖父母,祖父母,与父母亲,均享寿八十岁左右。我童年时曾祖父母尚健在。,三代均属单传。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即公元一八九O年,我生于昌黎县新房子庄。 我有胞弟一人,名书田,字耕砚,现在美国。……”
由此看来,朱棣文的姥爷家祖辈就是读书习武人家。民国后,李书华、 李书田兄弟均先后在法国、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县里一时之美谈。
解放后,李书华和李书田出生的新房子村已由昌黎划归卢龙县管辖;卢龙县也给他们立了传。1999年春,卢龙县委致函邀请尚在国内新疆工作的李书720事件田之女李淑贞来祖籍访问,研究给李书华和李书田立传事宜。 她说:“过往岁月只知道父亲的籍贯是河北昌黎。自己是在天津出生的,从没回过老家。”这说明这一家人一直自认是昌黎人。
昌黎也好,卢龙也罢,切莫纠结于行政区划,咋也绕不出老呔儿话。经验主义李书华和李书田是碣石山水养育出的杰出人物,是两县共同的骄傲。他们家族世代持续奋斗的故事必将激励我们上进前行。我们希望朱棣文及其后代也能为中美友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说明:
1、图片来自网络。
2、资料来自网络,侵权则删。水平所限,错误难免。欢迎交流,交流信箱:871103705@qq。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19:1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40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