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齐国历史讲完了,齐国的老邻居,西周老牌诸侯国鲁国的历史还没讲完。鲁国庆父之乱结束后,三桓的实力开始崛起。从此以后,鲁国的历史基本围绕三桓这三个大家族展开了。公元前562年,三桓掌管了鲁国的军队,完全掌控了鲁国的朝政。
过了十一年,有个人出生了,他的祖先是宋国人,是商朝人的后代,先人为了躲避宋国的动乱来到鲁国。这个人名叫孔丘,后世尊称他为孔子。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思想上,他创立了儒家学说,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人,直到今天。在教育上,他开创了私人教育,收了很多学生,使得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教育,促进了文化和知识在英文小说民间的传播,为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学习刻苦,渐渐得学到了很多知识。长大后,他开始开办私塾,招收普通人家的孩子教授知识。他还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把粮食和货币都算得很准确。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看到秦国、晋国、齐国和楚国等几个大国经常带领几个小国互相攻打,战争不断,天下百姓不得安宁。鲁国作为一个小国,更是屡受其害。孔子非常渴望能够恢复西周时代那种和平的岁月,用礼制和道德就可以很好的整理国家。他听说李耳非常有学问,而且倡导的学说跟自己的想法也有些相似,就想去找李耳学习。李耳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人尊称他为老子。这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洛邑去跟老子学习周礼。
老子崇尚凡事都顺其自然,面对孔子提出想恢复西周礼制的想法,老子并不同意。他说:“提倡周礼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对于一个君子来说,好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真正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谦虚得像愚钝的人。”老子建议孔子,不要过多的想着恢复那些古旧的礼制,也不要抱着过大的志向要改变诸侯混战的局面,还是顺应当前的形势为好。
学成告别时,老子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送给你几句话。聪明的人常常受到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见多识广的人经常遭受不幸,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做子女的要多为父母着想,做大臣的要多为君主着想。”孔子从洛邑回到鲁国之后,拜他为师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史称弟子三千,其中学习非常优秀的有七十二大连旅游指南个人。
公元前517年,三桓已经掌控了鲁国的大部分权力,鲁昭公攻打三桓,想夺回权利,结果失败了。鲁昭公吓得逃到齐国避难,作为鲁昭公的支持者,孔子随后也逃到齐国。在齐国,孔子第一次听到了《韶》这支乐曲,这是尧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听的非常入迷。他开始认真的学习《韶》乐,每天想到都是这支乐曲,一连三个月吃饭都尝不出肉的味道。典故“三月不知肉味”说的就是孔子的这段故事。
在齐国的这段时间里,齐国国君齐景公听过孔子很有学问,就跟他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管理国家其实很简单,国君要做国君的事情,大臣要做大臣的事情,父亲要做父亲的事情,儿子要做儿子的事情。”齐景公很赞同,说:“如果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国家就会危险了。电视剧分类”齐景公打算封赏孔子,但遭到了晏婴的劝阻。晏婴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以为是,只会嘴上说一些大道理。他们提倡道德,重视丧事,为了隆重的安葬亲人而不惜倾家荡产,这台风英文种做法是不对的;那些提倡周礼的人都死了,礼崩乐坏也很久了,孔子要恢复周朝的礼制,讲究仪容和服饰,制定繁琐的礼节。这些繁琐的事情太啰嗦,一辈子也没法分清楚。用孔子的这套东西,肯定会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后来回到鲁国,此时三桓之间也产生了矛盾,经常互相攻击。内忧外患,孔子继续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年轻时做个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做得都很好。后来,鲁定公让孔子做了中都宰,他做得很有成效,中都开始繁华了起来。不久后,孔子又升官做了大司寇。这一年,孔子已经51岁了。
公元前500春天,齐国要求鲁国在夹谷这个地方参加会盟。孔子作为大司寇陪同鲁定公前往,并建议鲁定公带上一些士兵,以防备齐国使坏。会盟时,齐国安排了一场夷狄的歌舞,想让夷狄人来劫持鲁定公。夷狄的表演者有的头戴羽冠,有的身穿皮衣,有的拿着矛和戟等武器。孔子一下子就看出背后的阴谋了,立刻生气的对齐景公说:“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在华夏的土地上为什么演奏夷狄的舞乐?友好的会盟上怎么表演舞蹈的还带着武器?这个样子,对神是不吉祥的,在道德上是不仁义的,对人是失礼的行为,必须停止表演。”齐景公只好让夷狄退下去,不一会儿,齐国又开始演奏宫中的乐曲。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前来表演,孔子又赶紧制止了,说:秦朝历史“隆重的场合,这些古怪的人来表演乱七八糟的歌舞,简直是胡闹,要迷惑诸侯吗?”孔子命令执法官员将这些表演者拉下去杀死,齐景公深深得被触动了。他对大臣们说:“孔子用君子之道辅佐他的国君,而你们却拿夷狄的办法教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该怎办呢?”有个大臣说:“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齐景公就退还了之前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鲁国抢来的一些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 鲁国三桓的力量越来越大,在自己的封邑筑起高高的城墙。孔子对此很担心,就对鲁定公说:“大臣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封邑也不能筑起高大的城墙,必须要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鲁定公同意了,这件事情史称毁三都。孔子的弟子仲由是三桓中季孙氏的家臣,仲由就劝说季孙氏拆掉城墙,于是叔孙氏的郈邑和季孙氏的费邑城墙都拆掉了,但孟孙氏不肯拆掉成邑的城墙。孟孙氏说:“成城靠近齐国,如果拆毁了城墙,齐国来攻打鲁国的时候,我们就少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屏障。”鲁定公不同意,出兵攻龙光峰景华庭打成城,但成城的城墙很高大,防守严密,没有攻下来,三都毁掉了两个,只好不了了之。
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有些担心,认为孔子在鲁国执政,会让鲁国慢慢强大起来。一旦鲁国强大,就会对齐国不利。齐国有个大臣出了一个主意,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跳起美丽的舞蹈,然后把这些美女送给鲁国。鲁定公和主持鲁国朝政的季孙氏季桓子接受了这些美女,代写文章天天看这些美女唱歌跳舞,一连三天都懒得去管理朝政了。
孔子对鲁定公和季桓子非常失望,就劝谏他们要勤政为民。因为毁三都的事情,三桓本来对孔子已经不满了,这次季桓子就想不再任用孔子管理鲁国朝政了。恰逢鲁国进行祭祀活动,按照周礼,祭祀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们。季桓子唯独没有分给孔子祭肉,这是明摆着不再信任孔子了。眼看着自己在鲁国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现在又失去了掌权的季桓子的信任,孔子被迫带着一些学生依依不舍的离开自己的祖国。
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由此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里程。他去过许多诸侯国,去劝说诸侯们用仁德来治理天下,用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当时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希望发展经济和军队,扩大自己的土地,哪有人还理会孔子的一套道德和礼仪,更不会任用孔子为官帮着治理国家。孔子辗转多个国家,四处碰壁,历经十四年的颠沛流离,最终只好又返回鲁国,此时他已经六十八岁了。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大了,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孔子,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纳他和弟子们,因为他们觉得孔子的言论根本无法富国强兵。在卫国,有人说孔子的坏话,卫国国君把他赶走。孔子带着弟子们又前往陈国,但陈国人也不欢迎他们,派人把孔子和弟子们堵在路上。后来,经过弟子们的努力才好不容易脱险,他们先后又到了曹国、宋国、郑国和蔡国。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向国君讲述他的治国之道,但是谁都不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在宋国,孔子在一棵大树下给弟子们讲课,宋国人桓魋带着一些人来砍树,并要孔子快点离开宋国。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门外等弟子们。弟子们到处打听寻找孔子,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城门外有个人像一条丧家犬,不知道是不是你的老师!”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那个郑国人说的是对的。”这件事也说明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的狼狈与艰辛。
南方的楚国仰慕孔子的名声,就派人去销售报表蔡国聘请孔子。然而蔡国的人却不肯放孔子离开,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附近好多天。粮食很快吃完了,弟子们都饿的有气无力,有的都已经生病了。孔子就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课,和弟子们弹琴唱歌。面对这种困境,弟子们有了怨言。子路生气的说:“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吗?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的学说去迎合这个年代呢?只要改变一下,就能做一个官,就不会这么受折磨了。” 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孔子喊来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问他:“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abb智能家居这种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学说太精深了,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容纳得下。即使这样,夫子还是坚持自己的学说,无人接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努力研究出来的学说如此精妙,却没有人接受,这是天下诸侯的耻辱。”孔子很赞赏颜回,说:“颜回啊,如果你将来富贵了,我宁愿给你做管家。”
孔子的弟子前往楚国请求救助,孔子和弟子们终于脱险来到了楚国。进入楚国后,孔子见到了楚国的叶公。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的回答成为了经典名言,这就是《论语》中的那句:近者说,远者来。意思是治理国家要想取得成功,就要让国内的百姓感到快乐,让国外的百姓争着来投奔。孔子一行来到楚国的都城见了楚王,急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的楚王听完了孔子的那一套理论后,对他又失去了兴趣。有一天,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走过,边走边唱:“凤凰呀,凤凰呀,你的美德怎么衰落到这个地个人独白步?过去的事情不能再挽回,将来的事情还是可以把握的。这个糟糕的时代不是你可以改变的。”孔子一听就知道这歌是故意唱给他听的,就想和这个人聊聊,但接舆却快步离开了。
在楚国得不到重用后,孔子只好离开楚国准备返回卫国。在路上孔子和弟子们向两个耕田的人问路,这两个人认出了孔子,就说:“孔子奔走于列国之间,为诸侯们讲述治国的道理,怎么连路都不认识啊?这个世界充满了战乱与争夺,像滔滔洪水东流一样,没有谁能改变它了。你们四处奔走,动荡不安,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隐居起来,躲避乱世,安心生活呢?”孔子说:“人和鸟兽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天下大乱,我才要努力的改变这种情况。如果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四处奔走了。”子路这次支持了他的老师,他说:“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就要出来做官,为天下百姓负责。否则,就对不起读书人的这个称呼,是不义的。”
公元前492年,掌握着鲁国朝政大权的季桓子病重,他要儿子季康子陪他在曲阜城里乘车走一走。季桓子感慨地说:“这个国家本来是可以繁荣起来的,因为我得罪了孔子,让他离开了鲁国,使得我们国家失去了繁荣起来的机会。我死了以后你会掌握鲁国政权,辅佐国君。你一定要记得把孔子请回来。”几天后,季桓子死了,季康子操办完父亲的丧事,派人去卫国,先把孔子的学生冉求请回来。
孔子很开心,对即将返回鲁国的冉求说:“这次召你回去一定会重用。”其实,周游列国十几年,孔子四处碰壁,他也早就想回去了。冉求知道老师孔子的想法,回到鲁国后也在想办法让老师孔子回国。第二年,冉有帅军抵御齐国军队,打了胜仗。季康子问冉求:“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说:“我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冉有回答说:“老师的学问非常高深,不论是教育百姓,还是对质鬼神,都没有问题。我打了胜仗,封赏到二千五百户人家,而老师对这些是丝毫不动心的。”季康子于是派三个人带着礼物到卫国,去请孔子回鲁慕容鲜卑国。这一年是公元前484年,离开鲁国14年的孔子在饱受颠沛流离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他已经68岁了。
孔子回到鲁国,此时的国君鲁哀公依然没有什么权力,朝政都掌握在三桓中季孙家族的季康子手中。冉求已经是季康子的家臣,不久后孔子的弟子子路也做了季康子的家臣。季康子仍然没有任用孔子,他觉得孔子的那一套理论无法让鲁国强大起来。季康子有一次要多征收老百姓的粮食,还有一次想吞并鲁国旁边一个小小的颛顼国,派冉求和子路去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狠狠地批评了冉求,怪他无能,没有阻止季康子,并和冉求断绝了师徒关系。
周游列国十四年,让孔子更加清楚的看清了列国诸侯们。孔子知道当前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是没法施行他的理想和主张了,也就不想再做官了。接近70岁的孔子开始专心的教授弟子们,同时修订各种文化古籍和礼乐。
孔子学习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和音乐,修订当时记载礼乐的书籍,写成《礼》和《乐》两本书。春秋时期有一本记录三朝诗歌的书,叫《诗》,里面有很多诗歌。孔子把其中重复的诗歌删除,保留了那些最好的诗歌。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诗经》,里面记录了大量周朝的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了了鲁国史官写的史书,从周朝正统的角度去记录历史,形成《春走错路大刀滟秋》一书,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真实而详细的历史。除了修订《春秋》,孔子还修订了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书》。晚年的孔子喜欢学习《周易》,他说:“让我多活几年,这样我就能充分理解《周易》。”孔子把一卷《周易》反复地看了好多次,以至于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几次。典故“韦编三绝”就出自这里。
孔子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并用这些书教授弟子们。孔子要求弟子们学问要好,要有仁德,要遵守道德,要讲究信用。孔子对不同的弟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弟子来问,孔子却有着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就源于孔子。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春天,鲁国人打猎时捕获了一只怪兽。孔子认出了那是一只麒麟。孔子伤心地说:“黄河上再也看不见神龙背着八卦图了,洛水上再也不见神龟背着洛书出现了。如今麒麟也被打死了,我的学说看来也快要完了。”
公元前479年,孔子生病了,子贡来看望他。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安室透口叹息,随即唱起了歌:“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他唱着唱着就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采纳我的学问。殷商时期,人死后棺木放在堂屋的两根柱子中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受人祭奠,我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我大概是要死了。”过了几天,孔子真的死了。这一天,是四月的己丑日,孔子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一贯支持鲁国国君,同三桓斗争,为天下百姓着想。他死后,鲁哀公很伤心,为他作了一篇悼词。悼词中写着:老天爷不仁慈,不肯留下孔子。孔子扔下我卷土新书而去,我一个人孤独而又伤痛,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作为我学习的榜样了!”子贡对此有些不满,说:“夫子活着的时候,国君不能用他为官治理国家,等他死了才作祭文哀悼他,有什么用呢?” 孔子死后安葬在鲁国都城曲阜城北的泗水河岸边,按照周礼,许多弟子都来到墓地为他守丧三年。弟子们在墓地周围居住,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村落,人称孔里。后来,鲁国人形成了习惯,每年都到孔里祭拜孔子,学习礼仪,这种习惯开始在曲阜代代相传。孔子死后第二年,弟子们把他生前居住的家改成了祭祀的庙宇,收藏着孔子生前用过的衣物、琴、车和书籍等。在以后的年代里,这座庙宇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宏伟,这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孔庙。孔子家族的后人世代居住在孔庙旁边,家族府邸也慢慢扩大,这就是今天的孔府。
孔子一生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理想,却四处碰壁,一生不得志。他死后,弟子们把孔子说过义理巧克力的许多话都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一本名叫《旅游分享论语》的书。通过《论语》中记录的那些话,我们可以非常详细而清楚的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思想,继续招收弟子,最终形成了儒家学说,孔子被尊为儒家的创始人。后世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钢轨记》中专门开辟一章记录孔子的历史,他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功绩,同时也批评了鲁国的国君。司马迁认为:鲁国传承了西周完整的礼乐制度,却没有采用孔子的学说,最终导致鲁国国君和三桓之间的互相攻打,君不君,臣不臣,一点都不像一个礼仪国家。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征战,没有人看重儒家提倡的思想。到了汉朝,天下一统,皇帝开始推崇儒家学说,给了孔子非常尊贵的名号。此外,还大力整修了孔子的故居和墓地,慢慢在曲阜形成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三处纪念孔子的地方。从此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非常推崇孔子和儒家学派,并用儒家的学说治理国家。儒家学说由此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熟练的朗诵着《论语》中的篇章。关于儒家学派的学说,会在讲述春秋诸子百家的时候详细讲述。由于孔子开创了中国私人教学的模式,他成为了教育行业的祖师和楷模,古时候孩子们上学,都要首先参拜孔子。孔子晚年修订的书籍,也成为了古代孩子们上学必须要学习的。
公元前468年,被架空的鲁哀公想借助其他诸三八线侯的力量铲除三桓,结果消息走漏,三桓对鲁哀公非常不满。鲁哀公也知道三桓可能随时来攻打自己,有一天出去游玩时,路上遇见孟武伯,就问他:“你觉得我能善终吗?”孟武伯说:“不知道。”鲁哀公想请越国出兵帮忙铲除三桓,结果失败了,他自己只好逃往越国去了。
五十多年后的公元前415年,鲁国已经很衰弱了。所谓有国才有家,国弱了,三桓这三个家族也跟着没落了。孟氏和叔孙氏的封邑都被齐国攻占了,季氏的封章鱼地只剩下费和附近几个小城。在位的鲁穆公乘机削弱了三桓的权力,重新掌握了鲁国大权。三桓从此衰落,但大权在握的鲁穆公却再也无法使鲁国强大了。此后的鲁国历史已经没有多少大事了,一百多年后,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71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郢都。楚顷王只好把都城迁到远离秦国的陈,这个地方离鲁国比较近。21年后,楚考烈王出兵攻打鲁国,占领曲阜。齐国袖手旁观,鲁顷公只好逃往柯邑,成为平民。周朝最古老的诸侯国鲁国从此被楚国侵占,那一套完整的周礼也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21:0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40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