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我打算赶时髦办个校友卡,需要用到毕业证。我在家里翻箱倒柜半天也没找到,后来想起来,哦,没有带出国,不是留在河南,就是留在大连了。
然后我就想起,还有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丢在哪儿了。
这不奇怪,基本上我每颜色测试次搬家,都会有一堆东西被舍弃。随之而去的,还有一些记忆。
比如之前整理东西的时候,我翻出来一堆信件。
都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跟高中同学们的信件往来。如果不是翻看里面的内容,我都忘了还曾经干过这么古典的事,忘了当年收到信件时的欣喜若狂。
信中其实只是一些鸡英国旅行社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碎,还有一些语重心长、故作老成的鸡汤。当然,我手里只有别人寄给我的信。至于我寄给别人多少信件,里面说了什么,我已经完全没印象了。
那时候写信,还流行在信封和信纸上手绘一些可爱的小表情,就好像现在手机上的Emoji,可爱而原始。
翻看着那些稚嫩的话语,又好笑又泪目。习惯了微信时代以后,感觉就连发短信都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何况邮寄的信件呢?
俱往矣。
回想起来,我感觉自己总是在不停的搬家。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农村搬到父母工作的地方。上了初中,又搬到县城。到了高中,又搬了一次家,终于稳定下来了。
然后我就到北京读书去了。
从那以后,我基本就维持着几年搬一次家的频率。从河南到北京,从海淀到房山,又搬到劲松,出国,搬到台基厂,到惠新西街,到方庄,然后再次出国。粗略数一数,二十年来一共搬了八次家。
算起来,我在非洲这几年反倒是这二十年来最长最稳定的一段时光了。
频繁搬家带来的后果就是我在生活中记忆力特别差,对几年前的事情总是记得朦朦胧胧的。我记不太清楚每一个住处的布局是什么样,也回忆不起来很多发生过的事情,许多人的脸也在记忆中变得模糊而同化。
就连有时候翻看以前的朋友圈,也不太能想起来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有时候还诧异于,原来我以前这么话唠吗?或者,原来我以前这么中二吗?
我猜,大概是知道迟早要搬家,所以大脑自动把这些回忆装箱打包了。
装箱打包了的东西,很多就找不回来了。
2.
搬家是一件令我挺矛盾的事。
一半是开心。
因为搬家就意味着要去到一个新的环境,要新买一批东西,家里可以重新布置,要认识新的人,熟悉新的地方,感觉生活又充满了新鲜感。
另一半则是纠结。
因为收拾东西是项很繁琐的工程。
在没有车的日子里,搬家就意味着要试图在更少的箱子里塞下更多的东西。
所以就要面对放弃选择困难症。
这双鞋好久没穿了,要不要丢掉算了?
这件衣服买太久了,要不要捐了算了?
这几本书都看完了,还涩谷要不要带起走?
最纠结的还有一些文件。我一度把上大学以来所有的重要文件都保留着,就连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信封我都没有丢,还有各种票据,各种证书材料,还有自己写东西的一些手稿。光这些东西就能装满一个小项目融资箱子。
之前我每次搬家都会带着它们。来非洲前,我终于把大学生笔记本电脑推荐它们都丢在国内了。
没办法,运费太贵了。
但是被抛弃在身后的物件,有时候以为只是暂别,却常常意味着永流量大爆炸别。
我上大学时候有一个台式机,后来搬家嫌麻烦,就寄回河南老家放着了。电脑里有我大学时候的全部论文、照片、文章、写的程序、ps作品,还有我苦心孤诣好几年收集的各种电子书。
忽然有一天,我被告知这个电脑的硬盘在维修北京的公司时被全部格式化了,里面所有的东西全都消失,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以为自己会落泪,起码也要写个东西悼念一下。但诧异的是,虽然心里空落落的,但我竟然并没有预期得那么难过。
也许在离别的时候,我在潜意识里就做好了再也不见的准备。
3.
和物件一样离别的,还有人。
我从小性格内向,喜静不喜动,但学习成绩还过得去,大约对人也还算真诚,所以每个阶段都有交下一些不错的好朋友。
这些朋友,其实到现在也都还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但随着各自发展,都已天南海北,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缘故,渐渐地联系越来越少。每年能聚上一次,醉上一次,就已经是很难得的欢欣。
更别提其他的同学、同事、普通朋友以及各种机会认识的人了,很多其实都已不太可能再见面了,但手机里还留存着他们的信息。
有时候,我翻看微信通讯录,发现有些人我完全不记得是谁,也不记得是在什么场合加的好友,只能从添加好友的时间来猜测。
还有些人,我猜测大概应该是认识的朋友,但对方一改微信昵称,就完全认不出了,因为没有加备注,又很久没有聊过天,聊天记录都丢失了,也无从推理。
还有些朋友,认识于没有微信的时代,彼此只留了电话号码。然而当我想要联系的时候,一个电话拨过去,却发现是空号,也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这个时代,认识得快,离别得也快。改个昵称、换个号码,就成了陌生人。
我很羡慕我的高中同学们,他们大都住在一个城市,城市小,离得近,得空就能聚一聚,约个酒局牌局,约一场球,然后周末一同带娃玩耍。
淘宝年货这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常常能持续很久,哪怕到了退休,也还能一起约着去钓鱼,一起去跳广场舞。
而我却一直在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漂泊,逐渐成了习惯。
我的人生好像就是不停地从一个水塘,走到另一个水塘,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滴落过去。
最苦恼的是,明明知道是这样,却已回不数控转台了头。
4.
我是一个挺迟钝的人,对于离别总是后知后觉。
上高中的时候,整天和朋友们一起踢球,后来虽然去了北京,也一直有个错觉。
总觉得大学不过是短暂的离别单向节流阀,某一天,我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还可以拉上我的朋友们,再一次一起踢球,共享足球的乐趣。
我是如此相信这种错觉,以至于经常在梦里和大家踢球。在梦里,我们互相传球,为进球而喝彩,为失误而懊恼,就像从前一样。
大四的某一个早晨,我突然从梦中惊成蕙琳醒,才反应过来,原来,过去的青春就再也回不来了,瞬间泪流满面。
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工作岗位的要求,我走得很匆忙,也没有和同学们告别。直到大巴仓井空av车开始启动时,有几位同学跑到车外来跟我挥手告别,我才有些许离别的感伤。
那之后的几年,我一直在北京,很多同学也都在北京,时不常地还能凑齐十几个同学一起聚餐。我总觉得,好像大家都没走远,下个楼转个弯,就能在校园里碰见。
直到前几年有位同学突然因病去世抽屉滑轨安装,我才反应过来,很多同学,其实也已经不太可能再见面了,那段时光,也已经知识星球彻底告别了。
其他的每一段告别,也都差不多,总是过了很久才突然意识到,那个水塘,已经离得远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朋友家的孩子的金鱼死了,孩子伤心得不能自已,他就给朋友出主意,让孩子给金鱼举办了一场告别仪式,道别,天天联盟火化,埋葬,仪式结束,孩子的生活也回到正轨。
我想,我之所以迟钝,就是每次告别都缺乏仪式感的缘故,就像文华为公司简介章没有敲下句老王死了号,代码少一个括号,打包箱子的胶带没有粘好。
也许,告别前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才是对每一段生涯的尊重。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漂泊是一种惯性,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这种漂军靴泊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就算还要不银行从业资格停地搬家,还要不停地舍弃,至少,我可以通过文字,来锁住这些记忆,让它们不至于随着漂泊而散去。上官海棠
^_^
(完)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03:3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534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