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北侧的都江堰到江油之间的四川盆地边界山地,以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所在所在的峡谷为界,有一条宽50公里,长150类似纺锤状的独立山体块,此陆块就是在地质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山体——龙门山。
当前地学认为:龙门山上古生界地层厚度大,展现了地球上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经同位素测定,龙门山闪长岩年龄为20.43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6.54— 7.67亿年,奥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 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
当前地学认为汶川地震的成因: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造成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
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
二、龙门山地质成因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决定后人认知,认知决定世界观。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存在几千年,却一直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在地学上,地学的基础理论决定了是不能够客观公正看待宏观地形中陆块痕迹特征的。继而也不能够客观看待矿物的成因、元素在地表的分布和陆块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地震的真实成因、岩石的形成……
1、 因为地史定年数据的错误,导致我们对地层认知存在误区。未知不能用科学的自负取代。龙门山只是一次自然灾难形成的短时地形痕迹特征。
2、 我们在对地层划分有时候也并不是以元素半衰期数据,而是以特征岩石为依据的。我们在对龙门山地层描述中就会发现有闪长岩、花岗岩、杂岩、奥陶系大理岩、白云母伟晶岩、晋宁中期花岗岩、前震旦系变质岩等岩石,这些岩石在地学中往往是和特定地质年代相联系,由于地史的大跨度不可追溯性,我们只能接受地学这样的描述。但是,这些岩石在当时地史时间点的地质条件下是如何形成的,却描述含糊。如果有人想推翻这一描述,却没有说服力的、在学界有影响理论提出,只能默默接受这样理论。但是,岩石的成因是和宏观地形背景相关联的,忽视宏观地形背景而对地质成因进行描述,就如盲人摸象般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3、 由于受板块学说的禁锢,我们是以断裂带理论来描述板块作用后果的,但是这是与宏观地形特征不符的,比如:在宏观地形中显示非常典型的若尔盖汉中崩塌、成都平原的挤压扩张特征、广元-通江陆块向南夹压形成的宏观膜的表面皱褶。这些宏观地形特征会让地学家非常尴尬。
4、 龙门山附近为何会发生震级较大的地震?当前地学认为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释放。我是认可青藏高原挤压是汶川地震的原始动因,但是却不认可地学的这种描述方法,因为忽略了陆块的宏观粘性流体性质。汶川地震和全球绝大部分区域的地震一样,都是粘性胶质陆块在运动过程中表面玻璃化(冷却硬化)后的陆块在下层粘性岩浆带动下导致的岩层断裂所引发的震动。如果将龙门山陆块看做是一块木板,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更像是在多股张力拉伸的橡皮筋上放着的木板,剪断下面一股或多股皮筋后引起木板的震动。
5、 龙门山有丰富的煤、铁、铜、银、硫铁矿、磷、石棉、灰岩矿产产出,这些矿产分布和宏观地形之间有何关联关系,当前地学描述是含糊的,因为按照地学的认知,很多地层之间的关系是错乱的,此外受元素来源于宇宙形成之初这一指导思想芝加哥公牛队的禁锢,是不能也不敢正确认识元素转化成因和陆块运动、引力场之间关系的。
三、龙门山宏支撑位观地形特征1.全球海陆宏观演变逻辑背景知识介绍从全球海陆地形痕迹特征可以推测出以下信息:
原始的全球陆块分布是围绕亚洲东部呈口状分布的一个整体,有点类似面包圈形态。在面包圈的东南侧的澳大利亚曾经发生过一次体量巨大(至少直径20公里以上的一个小行星)的星体撞击事件,撞击产生的能量除了造成澳大利亚以大自流盆地为代表的宏观地形外,也造成了全球陆块的重新分布。
东西南极洲是澳大利亚以南的陆块撕裂后向南旋转挤压胶结形成。
蒙古高原的心形台地是澳大利亚西北侧的陆块撕裂后向北运动后嵌入亚洲陆块内部形成。受蒙古高原形成过程影响,亚洲东南侧陆块发生顺时针扭曲撕裂,形成现在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东南亚的陆块分布。亚洲东南侧陆块顺时针旋转扭曲,导致渤海湾撕裂、泰山弯折隆起、庐山隆起、钱塘江喇叭口、黄山、大别山、桂林云南喀斯特宏观挤压隆起等地貌的形成及中国东南沿海的弧状鸡肚子形态。
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发生背离撕裂,印度陆块向东北旋转、非洲陆块向东南旋转运动。印度陆块在向东北旋转运动过程中和青藏高原陆块发生交叠熔融,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印度陆块的东北侧和原始亚洲东南侧陆块在现在的孟加拉湾附近发生碰撞胶结,胶结熔融和青藏高原西侧形成一个整体向北运动,共同构成青藏高原及横断山脉。
熔融的青藏高原向北挤压交叠,导致若尔盖汉中崩塌,撕裂前期亚洲东南侧陆块向北扭曲顺时针旋转时分离的川渝陆块,形成四川盆地、秦岭、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洞庭湖等宏观地貌。
原子吸收光谱仪蒙古高原的形成过程对亚洲北侧地貌及美洲也产生深远影响。亚洲东北侧陆块向西北逆时针旋转变形,形成勘察加半岛、上扬思科山脉;受蒙古高原台地形成的冲击,贝加尔湖挤压成向北的弯月形,其北侧陆块熔融向北惯性堆积,形成现在的西伯利亚高原;泰梅尔半岛陆块从上扬思科山脉北侧外围撕裂弧状漂移到当前位置。受亚洲陆块内部向北挤压的影响,格陵兰岛及北极群岛从亚洲北侧当前北极位置撕裂跨过北极向南旋转漂移,形成现在的北冰洋、北极群岛、格陵兰岛。
非洲陆块和印度陆块背离撕裂后,旋转向西南运动,渐次撕裂形成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等,马达加斯加半岛也在此过程中撕裂向西南滑动到当前位置。非洲旋转东移,同时也对北侧地中海以北的欧洲陆块发生挤压,造成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向西北弯折,造成比利牛斯山隆起的形成。欧洲陆块的挤压隆起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高加索山脉等膜皱褶山系的形成及欧洲北侧南高北低的地形特征;受欧洲陆块向西北逆时针旋转挤压的影响,引起英国及爱尔兰陆块从欧洲撕裂旋转东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从欧洲的半粘连撕脱。
北美陆块的西侧来源于亚洲东南侧陆块东侧外缘,在亚洲东侧陆块向西旋转过程中与其背离撕裂向东旋转运动;而非洲陆块的旋转挤压,导致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外缘的和非洲欧洲相接的陆块受压撕裂分离向西漂移,跨过大西洋,构成北美陆块南侧的来源;受格陵兰岛旋转南压切入及欧洲陆块向西北挤压,北美东北侧的原来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外缘相接的拉布拉多陆块受压撕裂,弯折向西南收缩。上述陆块在北美当前位置挤压交叠,形成北美陆块的当前形状。挤压造成北美西部高原及洛基山脉的隆起、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粘性拉伸纹路、五大湖等地貌的形成。
受惯性影响,在非洲顺时针旋转过程中,原先位于非洲陆块南侧外缘的南美东侧陆块和非洲撕裂分离,向西偏南旋转运行;而同样和亚洲东南侧陆块背离撕裂分离的南美陆块西侧部分在向东运动。两侧陆块共同在当前位置挤压熔融胶结,形成当前南美的当前的宏观地形。南美两个陆块挤压造成的隆起就是现在的科迪勒拉山脉。
至此,形成了全球主要陆块的分布。当前全球陆块分布和地形的形成,是相互关联的,是存在整体逻辑的一次灾难事件造成的结果。在陆块形成的过程中伴发大洪水、矿物转化、化石、沙漠等的形成过程。我们人类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在全球宏观地形痕迹特征中,显得无知。
2.龙门山宏观地形特征下图是龙门山在全球宏观地形图中的位置(图中蓝色方框所示):
下图是中国蒙古高原南侧地形特征分析图(龙门山陆块见图中蓝色方框所示):
知道蒙古高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就可以理解中国河套以南宏观地形特征的形成。
青藏高原西侧来源于印度陆块和原来的青藏高原陆块的挤压交叠熔融隆起,而青藏高原的东侧,以上图橙色线条为界,从孟加拉湾一直到大兴安岭,所有以东的陆块,都来源于远古亚洲东南侧陆块倍康纸尿裤。其中从孟加拉湾到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是印度陆块和亚洲东南侧陆块的胶结融合部位(橙色线条所示)。印度陆块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方向见上图中绿色箭头所示。亚洲东南侧陆块的弯折运行方向见图中红色箭头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泰山的弯折隆起、鄱阳湖凹陷形成及庐山弯折隆起、以罗霄山脉为代表的闽粤赣湘贵等区域的陆块碎裂分离、川渝陆块的撕裂及云贵高原的挤压拉伸、横断山脉的弯折挤压皱褶的形成。
由此可见,中国当前陆块大致有三个来源:来源于印度洋的蒙古高原陆块、和青藏高原原始陆块交叠的印度陆块、亚洲东南侧陆块。
亚洲西南侧的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撕裂分离,向东北旋转运动,在和非洲陆块撕裂后获得的巨大动量,导致印度陆块和青藏高原陆块nwt挤压折叠熔融隆起(陆块熔融的形成机制是元素在巨压力作用下导致的“物质能量循环”,参见本文其他章节),抬高形成现在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前端的熔融软流体物质由于堆积过高,软化坍塌前冲,形成现在若尔盖到汉中一线的崩塌,崩塌的陆块软流体物质撕裂向西运行的四川盆地东侧的川渝陆块,扭曲向西北,最终形成当前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貌(见上图红色箭头所示)。龙门山陆块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交界部位,可看做是青藏高原熔融陆块向四川盆地一侧熔融坍塌的东部边界。
这里要了解陆块的一个宏观重要性质:陆块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地质压力、会导致轻铁元素的压力条件下的融合,轻铁元素向铁及重质元素转化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和高能粒子辐射,释放出的热量及辐射会导致陆块成分的改变及陆块自身的熔融。陆块的熔融,在宏观地形中会表现为类似玻璃状的胶质态,陆块会变得柔软,流动性和粘性都会增加。由于陆块熔融,陆块的地质分层变得非常容易,不同成分的陆块成分在熔融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分层(详见本文其他章节介绍)。
参照粘性高聚物的几种物态:玻璃态、高弹态和黏流态及相关基础知识。
陆块在运动过程中熔融形成的胶质宏观形态上的体现是和非晶体性质类似的一种物质。唯一不同的是陆块在运动过程中会伴有元素转化,造成陆块从内部开始熔融,即运动的陆块具有自发热熔融特性。青藏高原整体是陆块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大的熔融胶体(理解这一点,必须从宏观地形图中才能发现)。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陆块熔融坍塌向四周弧形粘性扩张,宏观上,整个青藏高原内部就是一个熔融形成的大的液平(见下图红色圆圈所示区域)。
在熔融陆块的边缘(即青藏高原的周边),熔融陆块边缘较陆块内部有较多热量散发,陆块表面会出现玻璃状硬化(即形成岩石),而下层还是柔软的熔融态岩浆。此时,伴随着下层岩浆跟随陆块整体的挤压运动,处在边缘的陆块表面就会形成裂纹。由于陆块表面硬化程度的不同,陆块裂纹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我们在青藏高原周边的宏观地貌中能看到各类裂纹特征的宏观地貌,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由流水风化、冰川侵蚀形成的沟谷山岭风景。关于青藏高原周边的裂纹特征分析,就可以写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协助我共同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毫不客气的认为,当前地学的地貌认知不从宏观地形特征入手,是方向性错误!
下图是四川盆地周边地形图,图中绿线所示为“若尔盖-汉中崩塌”形成的拉伸纹路及崩塌方向。蓝线所示为龙门山陆块周边的几个主要峡谷走向。宏观上看,龙门山周边的峡谷是青藏高原周边陆块在坍塌和冷却的共同作用下,陆块表面形成的玻璃态裂纹。
其中龙门山陆块处在崩塌的东南侧尾端,“若尔盖-汉中崩塌”过程中对龙门山陆块的粘性牵拉拖拽相对较弱。而我们对成都平原的地形分析中得知,成都平原下有巨大的花岗岩盖从都江堰附近的岷江三角洲呈扇形向外分布,此为熔融软流体向青藏高原外围扩张的证据,说明青藏高原存在向东南的挤压。
存在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影响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一线峡谷裂纹的形成:①龙门山陆块地处青藏高原东侧边缘,由于冷却较青藏高原内部及山体基底部的熔融陆块迅速(边缘更易散热),陆块固化后存在较大脆性,受山体表面冷却收缩影响,更易形成裂纹;②龙门山陆块处于“若尔盖-汉中崩塌”的尾端,受崩塌拖拽作用相对较弱,使其保留了一块较大而坚硬的东北-西南向的纺锤形陆块;③ “若尔盖-汉中崩塌”后陆块断裂弹性回退,导致龙门山中部隆起的加剧;④青藏高原整体向东侧的挤压导致“若尔盖-汉中崩塌”形成的龙门山纺锤形陆块沿前期拉伸的薄弱部位撕裂崩塌;⑤都江堰附近的岷江三角洲呈扇形向外分布的熔融花岗岩流出导致龙门山陆块的基底部降低;⑥陆块基底部柔软。
以上数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一线的山体顶部脆性撕裂,底部粘性撕裂,形成现在的纺锤形态。顶部撕裂形成的山峰特征和玻璃敲碎后形成的断缘极为类似。我们当前认知的此处山峰的刀削斧凿的锋利山脊形态,实际上是曾经熔融后冷却形成的玻璃态陆块脆性撕裂形成的断缘。
3.龙门山周边局部地形特征下图是汶川附近岷江峡谷的局部地形图。因熔融青藏高原的边缘陆块的冷却撕裂坍塌,山岭山谷线条呈现出明显的脆性撕裂特征,山岭存在锋利的山脊线。山体从宏观上看犹如摔碎在地上的豆腐。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方向,龙门山山体存在2到3级的滴滴代驾坍塌,海拔高度也逐渐降低(坍塌撕裂形成的峡谷见图中黄色、粉红色箭头所示)
下图是理县岷江峡谷附近的卫星视图,图中左侧为雪隆包、跨过岷江峡谷的右侧是九顶山(见图中绿圈所示),黄线所示跨度为20公里,大致为岷江峡谷整体宽度。可以判定,在裂痕形成之前此两者是连接在一起的。附近的山脊线锋利,符合表面玻璃态硬化陆块脆性虚与委蛇撕裂形成的痕迹特征,而山脚下的山体体现一定程度的胶质熔融特征(岷江峡谷是非常自然的上层硬化、下层柔软的玻璃态胶质表面脆性撕裂形成的裂缝,当前地学却用没有逻辑性的风化水流侵蚀来解释此处地貌的成因!)
下图是雪隆包山顶远眺图(红圈所示为雪隆包最高峰,海拔5236米,山顶呈现出锐利尖角和边缘,痕迹怒杀阎婆惜特征显示为固态玻璃状断裂形成):
下图是汶川九顶山(龙门山陆块的一个子景点)附近海拔4000米的青龙坪,山体趋于舒缓的曲线,为熔融胶质冷却后形成,因熔融山体导致表面土壤层破坏变薄,仅可生长低矮的草坪。局部熔融岩石受压出露土壤层后冷却,形成现在表面裸露的岩石。
下图是九顶山附近海拔4000米的另一处风景,熔融胶质山体硬化形成后,局部受压后碎裂坍塌,残留的硬化陆块形成悬崖出露,仅可生长低矮的草坪。局部熔融岩石受压出露土壤层后冷却,形成现在表面裸露的岩石。甚至形成石灰质的石林(下右图所示,当前地学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也存在问题,因为喀斯特地貌在宏观上有丰富的熔融后冷却的胶质纹路特征)。
4.龙门山附近地震的成因当前地学认为,龙门山附近的地震是青藏高原板块对四川盆地及以东的扬子板块挤压形成的断裂带上能量的释放。这包括512汶川地震及420雅安地震。实际上,当前地学认知是建立在错误基础理论上的学说,在地学理论建立之前,我们对于物质结构、岩石及化石成因、时间及元素半衰期、星体形成及结构、热等事物的认知都存在很大的逻辑误区。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当前文明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在自然面前、在宏观地形特征面前,是如叶公好龙般无助。正是因为如此,地学认知不可能正确和客观,对地震的认知也不例外(参见本文其他章节中的描述及论证)。
要想理解地震的成因,必须要理解陆块的性质及全球海陆演变的宏观逻辑。针对龙门山附近的地震,还必须要理解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
下图地形揭示了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史前发生在澳大利亚艾尔湖附近的星体撞击,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海陆重新分布,这是颠覆性的海陆演变认知(全球宏观地形演变逻辑是客观存在的,我只是这个重要事件的发现者)。其中的青藏高原当前形态的形成是印度陆块向东北侧挤压交叠熔融形成,其中的青藏高原东侧(现在的四川盆地西侧陆块)、横断山脉及云贵高原陆块都是来源于亚洲东南侧远古陆块。其中的亚洲东南侧陆块在顺时针扭曲弯折过程中,前端和印度陆块东北侧发生碰撞胶结,共同向北运动,构成青藏高原周边的当前形态。
青藏高原东北侧的若尔盖附近熔融陆块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堆积过高,最终导致了“若尔盖-汉中崩塌”(下图红色箭头所示为崩塌方向),撕裂原先东侧和湘赣交界处井冈山相接的川渝陆块,最终形成现在的四川盆地形态。当然陆块撕裂形成当前形态后,青藏高原东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东移挤压,但是崩塌的主要地形痕迹信息得以保留。就整体而言,四川盆地的撕裂形成是一个短时行为,具体这个时间是数小时、数天不得而知,因为陆块表面的冷却固化不会需要那么长时间。
四川盆地撕裂形成后,陆块逐渐冷却,盆地中部的遂宁、南充、资阳等地的地表的粘性陆块物质从原来光滑的表面逐渐皱缩为蟾蜍皮样外观(即我们通常所见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貌)。而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的龙门山陆块,因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厚重的陆块冷却过程中,同时伴随着青藏高原向外围的挤压坍塌,表面冷却硬化的熔融陆块呈玻璃状脆性撕裂,形成现在可见的“锋利”山脊,但同时山体也非常宽大厚重。
因陆块的冷却是从地表向下逐渐进行的。我们可以将青藏高原陆块想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熔融胶体,陆块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及高能辐射造成厚重陆块熔融后,随着陆块运动趋于静止,陆块内部的热及高能辐射也随即逐步趋于消失,而陆块表面由于有空气对流散热,陆块表面逐渐硬化形成岩石层,由于陆块成分、变性程度、受热程度、混合程度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比如我们常见的玄武岩、花岗岩、蛇纹岩、白云岩、石灰岩、砂岩、石英岩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渐硬化形成。
陆块表面在硬化过程中,由于面积广大,局部的热胀冷缩会造成板结石化的陆块表面形成裂纹。如果此时还伴有底层岩浆的流动,会加重表面裂纹的扩大。凝固成岩石的陆块会对下层熔融炙热岩浆起到保温作用,会阻止下层熔融岩浆的迅速固化,就像湖中冰面对下层水体的保温一样。
如果陆块表面熔化不均匀或者陆块表面不平整,运动陆块在趋于静止后,表面散热也会不均匀,率先凝固成岩石的陆块趋于收缩,就会在先冷却的陆块周边形成裂纹。裂纹的扩大,又会导致下层炙热岩层的出露固化,固化后又会沿着先形成的裂纹处继续撕裂,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直到裂纹的持续加深和山体稳定建立起热平衡。
这里还必须要理解粘性岩浆所具有的一个重要性质:粘性流体内张力。熔融岩浆是粘性极大的胶质液体,所有液体都有趋于球形的趋势。我们在对陆块粘性拉伸的时候,陆块的粘性内张力会导致陆块形成条索状纹路,当条索状熔融陆块逐渐冷却过程中,物质的热胀冷缩特性又会导致条索状陆块表面逐渐断裂分离。和前面描述的一样,断裂纹路会逐渐下切加深,形成条状山系山岭间的峡谷。在形成海员专业峡谷山体内部的熔岩由于受到山体表面的保温,还维持在熔融态,当粘性山体断裂后,内部的熔融态岩浆在内张力作用下趋于收缩,会导致条状山体沿长轴收缩形成串珠状山峰。就如我们在玻璃板上用扫把刷了一层面浆,时间长了,面浆会断裂收缩一样,比较明显的如湖南郴州附近的石灰质山体,重庆附近的条状山体(下图绿线所示)宏观上看,都是流畅的粘性拉伸条纹,可局部观察发现,都是由一个个细碎的独立山头排列形成。
下图是重庆万州附近条状山局部卫星视图,四川盆地撕裂过程中粘性拉伸形成条状山体,在冷却过程中呈现出竹节状收缩断裂(绿线所示,地形图中杨百万红线所示为宏观位置)。
前面描述了陆块的一些熔融胶质特性,下面分析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1、陆块运动过程中的地震
河套以南、青藏高原东侧的所有陆地都来源于太平洋西侧的远古亚洲东南侧陆块,如此多的海量陆块的在洋底膜上运动里程达4000公里以上,陆块在运动过程中挤压隆起、撕裂、拉伸、坍塌、扭曲变形、熔融下陷等都会产生震动,这种震动幅度之大、范围之广是难以想象的。客中国足球小将观地说,全球海陆重新分布的过程中陆块表面的起伏变化,是不能用当前我们所认知的地震的震级、烈度等常规指标来衡量的,因为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其中值得关注以下三点:①亚洲东南侧陆块在扭曲弯折形成当前形态过程中,经历过几次的停滞沙漠蜻蜓、冷却、再启动过程,其中太平洋西侧的关岛、马里亚纳海沟、帕劳群岛等区域的熔融陆块粘性坍塌痕迹特征是陆块在向西南扭曲过程中停滞形成。②亚洲东南侧陆块在扭曲弯折过程中,位于弯折外侧的陆块出现不同程度的拉伸撕裂,如日本、朝鲜半岛、渤海湾、台湾岛、海南岛等处;位于弯折内侧的陆块出现不同程度的挤压撕裂,比较显著的特征如庐山弯折、皖南陆块撕脱、罗霄山-井冈山挤压隆起、川渝陆块从井冈山西侧撕脱等局部事件;③四川盆地撕裂形成后,青藏高原陆块有缓慢的向东的挤压移位,我们在中国中部及东南沿海的许多地形中都能发现这种移位挤压的痕迹特征,这种挤压是缓慢的,是发生在陆块表面趋于冷却硬化后,这种缓慢的挤压移位对我们当前地震成因可能还在产生重要影响。
2、陆块冷却过程中的断裂地震
陆块在冷却过程中,因陆块内部熔融岩浆内张力及陆块的热胀冷缩特性会导致陆块开裂及内部应力增加,当陆块冷却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厚重陆块间发生断裂,这种断裂会伴发震动及震动的传递,此种陆块冷却过程中断裂形成的震动,是当前龙门山地震带地震的主要形态。
理解了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及龙门山附近的宏观地形特征后,我们会发现,龙门山地震带和唐山、日本等地的地震是不同的。唐山地震是刚性陆块挤压隆起断裂形成的地震,日本外海的地震是刚性陆块坍塌断裂形成的地震(详见本文其他章节中的局部地形特征分析)。
而若尔盖汉中崩塌形成四川盆地的过程中,青藏高原东侧熔融陆块物质向东南坍塌,同时伴有“东北-西南”向粘性拉伸后形成的纺锤形陆块。
我们将较为坚硬的龙门山陆块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木板,而木板的两头各用数十根橡皮筋系着水平拉伸到一定长度并用钉子加以固定,这时木板会保持稳定且水平。当某种外力(如冷冻、剪切、火烧、溶解等)造成两侧的一到数根橡皮筋断裂后,木板就会震动,并且此震动会维持一段时间后才能让木板继续保持稳定静止。两侧橡皮筋最初断裂发生后,剩下的橡皮筋将会承受更多的木板重量,当经过一定时间的牵拉,超过部分橡皮筋的受力限度后,这些橡皮筋又会自发随机断裂,造成木板的再次震动,直到橡皮筋完全断裂才能说震动不会再发生(请读者通过上文理解主震和余震的形成机制)。
龙门山的地震发生机制和上述张紧橡皮筋断裂后引起的木板震动机理类似。因龙门山陆块地处“若尔盖-汉中”崩塌产生的粘性拉伸条纹的尾端,西南侧又有横断山脉的厚重山体做靠山,前端虽有江油到汉中一线的近400公里的陆块坍塌前冲熔融,但对尾端的龙门山陆块的粘性拉伸挤压却较弱,只是从宏观上可见的龙门山陆块被夹压成破损成“东北-西南”向的纺锤形。我们可以想象,龙门山陆块就是前文所述的那个大木板,而崩塌前端的汉中附近、尾端的厚重的四姑娘山就是固定两头橡皮筋的钉子。当四川盆地受“若尔盖-汉中”崩塌撕裂成形后,陆块逐渐冷却,崩塌拉伸形成的陆块粘性条纹逐渐沿着拉伸长轴方向逐渐收缩,会导致陆块内部局部应力增加,当这种应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固化的厚达数千米的表面岩层发生脆性撕裂,就会形成如512汶川地震一样规模的地震,甚至更大。
下图是中国地震局绘制的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图中可见,汶川地震发生时,存在两个震中位置,汶川映秀镇和北川县城。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映秀镇和北川县城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
我们将震中的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放到缩小的地形图中(见下图绿圈所示位置,下方为映秀镇、上方为北川县城),会发儿童座椅现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恰好处在龙门山这一纺锤形陆块的两个端点上,并且两地连线和龙门山陆块的长轴及“若尔盖-汉中”崩塌形成的粘微创手术性拉伸方向(红线所示)重合。
我们在重庆周边及印度密索蓝省附近(二者条状山系形成机制类似)的陆块拉伸山系中发现,粘性冷却过程中会逐渐沿着长轴方向呈竹节状收缩断裂。断裂收缩必然也会发生地震,竹节状断裂峡谷纹路说明陆块熔融粘性拉伸形成的长条山系在冷却过程中是一直不稳定的,只是当前这些长条山系山体内部已经冷却固化,地表才逐渐趋于稳定。所以我们在上述区域很少能观测到大的地震。
而广元到江油一线的“东北-西南”向条状山系和重庆附近的条状山系形成机制类似,是“若尔盖-汉中”崩塌过程中陆块熔融粘性拉伸形成,我们现在在广元到江油一线山系中,能看到很多大的深切断裂(见下图蓝色箭头所示位置)。说明当时此地地震在“若尔盖-汉中”崩塌形成之初,会频繁发生。
陆块在拉伸成形后,逐渐趋于静止冷却。陆块刚开始散热较快。当表面形成固态岩壳后,由于有岩壳的保温,山体散热速度逐步下降。和重庆附近的条状山系比较,广元到江油一线的条状山系要厚重许多(这与其崩塌形成机制相关)。因山体厚重,山体内部要完全散热固化相较重庆附近条状山体而言更为缓慢。更特殊的是,广元到江油一线山体背靠的是青藏高原这一巨大的熔岩体,导致广元到江油一线山体内部固化更为不易。直到现在为止,在绵阳、有温泉之乡的广元等地,通过对绵阳桑枣镇罗浮山温泉(地下2000米井温泉)、广元天赐温泉、大河坝地热、走马岭温泉、川北温泉、昭化地热、鹿亭溪温泉等地热资源(温泉、地热的成因主要是陆块运动过程中轻铁元素的融合所产生的热量残留,参见文章其他章节描述)所处的宏观地理位置分析判断,此区域山体内部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冷却。
现在我们知道:
① 北川县城东北的条状山体广泛存在地热,说明山体内部还没有完全冷却;
② 汇文一小广元到江油一线的条状山体是“若尔盖-汉中”崩塌形成;
③ 条蛋白质粉的功效与作用状山体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竹节状断裂;
④ 汶川地震发生时,所观测到的地震和“若尔盖-汉中”崩塌拉伸形成的广元到江油一线条状山体长轴方向一致的;
⑤ 汶川地震茶是谁发现的最剧烈的两个点是北川县城和映秀镇,恰好是龙门山陆块的两个端点。
⑥ 龙门山是一个粘性陆块拉伸后形成的纺锤形厚重刚深圳招牌性陆块。从表面裂纹判断,稳定性较北侧广元到江油一线条状山系为高;
⑦ 龙门山陆块的清晰边界说明陆块内部熔融岩浆存在收缩内张力;
⑧ 雅安地处映秀镇西南,420雅安地震的发生比512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要晚。
现在还有三个可以观测的关键数据不是很明确:一是龙门山陆块附近的山峰和汉中以北秦岭附近山峰在地震前后的精确位移数值;二是汶川地震发生时北川县城和映秀镇发生地震的先后时序;三是地震前后北川县城和映秀镇附近陆块的精确海拔高度变化。这几个数据都没有查到,按照我的推测,应该是北川先震、映秀镇后震,地震发生后,龙门山陆块附近的山峰和汉中以北秦岭附近山峰存在明显背离位移。北川县城附近的陆块在地震发生后的海拔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映秀镇的海拔高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如果以上几点能得到印证,则汶川地震的形成机制就非常明确。
仅通过上述8点关联因素可以推测,汶川地震是“若尔盖-汉中”崩塌后长时间缓慢陆块冷却过程中,陆块热胀冷缩产生的内应力增加导致的陆块断裂。断裂的发生点在北川县城附近,断裂发生后,因龙门山陆块是一个相对刚性岩体,震动向西南传递,所以在北川县城和映秀镇附近造成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其中北川县城附近是陆块拉伸断裂地震,而映秀镇附近是挤压错断型地震。地震的发生时序上是北川先震、映秀镇后震,映秀镇的地震是龙门山陆块的刚性传导所致。
雅安地震是受汶川地震影响的传导型地震。我们将龙门山陆块想象成上坡路上的一个拖车,广元到江油一线条状山体是拉动拖车的钢索,这个钢索由于使用年限久远,在北川附近断了,北川附近发生了剧烈弹性震动。龙门山这个拖车由于没有钢索牵拉,快速后退,又和后面的陆块发生碰撞,碰撞点发生弹性震动,这就是映秀地震。映秀地震发生后,又对后方西南山体发生挤压,最终引发雅安地震。雅安地震和我们古装剧大全在公路上连环撞车的机制类似。
因为当前学术对于宏观陆块演变及地震成因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在对地震的预测也仅仅限于经验推测。如果理解汶川地震的发生机制后,通过对雅安附近山体中的陆块性质、应力监测及形变分析,雅安地震是可以被预测的,至少可以估算出大致范围及时间。
我们当前认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陆块东移挤压扬子板块的形成机制有待商榷,
以上地震之间的关联关系,能很好切合本文的推测,具体细节请大家参照地形图和本文其他章节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
5.地震基本概念及数据的质疑我一直对当前地震所描述的震中、震源深度、主震、余震等概念存在看法。
1、 【震源、震中】地震发生时引发地震的点,叫震源。离震源最近的地表叫震中。当前描述地震将震源、震中描述成一个点,这是对普通大众的一个误导。爆炸可以用一个点来描述,但陆块震动的机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木板折断引起的木板表面震动类似,是一条线,并不是确切的一个点。但是因为地震是弹性震动,是刚性物体表面所特有的震动。举两个例子:如前文所述,牵拉木板的橡皮筋断裂会导上网监控致木板的震动,我们能感受到震动是木板的颤动,但是橡皮筋断裂点才是引发木板震动的震源,但是我们却无法感知。在引发木板震动的橡皮筋断裂实验中究竟是木板的边缘是震源还是橡皮筋的断点是震源?再比如,我们用竹竿去打树上的枣子,是我们手挥动,但是枣子会发生震动。那么引起枣子震动的震源在哪里?
2、 【震源深度】我们当前地震震源深度是根据地震波的透视关系来确定的,这种根据波数据推测出来的点很可能会有较大误差。因为地震是发生在一条线上,而我们计算出的震源深度是按照点来算的,很可能发生震动的深度没有当前地震数据中描述的那么深(我不知道地震专家是否会测量一个木板折断过程中的震源深度,所以不好评价)。
3、 【主震、余震】区分地震在某一时间点的强弱没问题,但是区分哪个是主震,那个是余震就很困难。我们知道,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头骆驼,但压死骆驼的责任不能归结到这个稻草上。我们也知道,蝴蝶扇一扇翅膀能和一场飓风存在关联,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推断飓风一定是这个蝴蝶造成。所以,同样的逻辑,我不知道地震学科中区分主震余震的意义何在,研究一下木板是如何折断的可能比我们玩这些枯燥的概念要好玩,因为我们当前学术上根本不理解地震的形成机制。
6.地光现象的解释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伴发地光现象,直到今日,科学界也没有统一的认知。这是我们没有理解物质结构及巨压力造成的。地光现象是地震发生过程中,在震中位置地表附近所发生的肉眼可见的强烈眩光。
我们知道极光现象的产生是因太阳的高能粒子辐射和地球大气层碰撞作用的结果,因地球存在磁场,导致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偏向地球两极,所以我们在太阳活跃期能在地球南北极的夜空中看到炫目飘渺的极光舞动。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是:陆块在运动挤压过程中会产生陆块接触面间的巨压力,会导致元素的相互转化,产生热量并伴发高能粒子辐射。高能粒子辐射如果被周边岩石吸收,会导致周边岩石成分的转变。如果高能粒子释放到大气中,会和大气分子发生碰撞,引发类似极光般的可见光(大家可参照原子物理学中光及光谱成因的描述)。
在地震发生时,陆块的错断挤压及弯折挤压,在两个刚性陆块的接触面上也会产生导致元素发生转化的压力。而陆块错断后发生的挤压是在垂直面上的,位于地表的岩石碰撞挤压导致的元素转化,所产生的高能粒子辐射,由于没有厚重岩石层阻挡防护,比较容易逃逸到大气中。特别是在地裂等位置,其高能粒子和大气相互作用,即产生肉眼可见的地光。因引发地震的陆块断裂是瞬间完成,当地震停止后,因为导致元素转化的巨压力消失,地光现象也随即消失。如果监测地震发生前后地表及矿井辐射本底值,震后可能会有比较大的上升。
理解了地光的形成机制后,我们知道,地光与陆块局部挤压的巨压力相关。在拉伸断裂型地震中,地光较不易被观察,而在挤压型地震中,则比较容易发生。在深源地震中,因受上层陆块的防护,高能粒子辐射也不易逃逸到大气中,很少能观察到地光。因为唐山地震、历史上的华山地震,都是典型的陆块挤压导致的浅表地震,所以在这些地震发生时,地表能观察到非常强烈的地光。
地震产生地光的过程中同时也伴有元素转化,地震带上地震和金矿带的伴生关系可用元素转化来解释。因为巨压力可能会导致二氧化硅转化为金银铜等贵金属。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04:2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538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