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图说] 西汉南越王墓,战国余晖与大汉朝阳的交映!-之二-隐匿千年的地宫(上)

更新时间:2025-05-07 19:02:39 阅读: 评论:0

20在职读硕01年底,我在广州工作时的越秀天安写楼就位于越秀山之下,对面就是一座低矮的山岗。如果不是两山之间穿行而过的解放北路,那么,这越秀山与对面称为象岗的小山本应是连接在一起的。解放北路也可以说是从两山之间穿山而过。

象岗山本是一座风化的花岗岩形成的小山, 海拔仅有49.71 米。

元明时,这里是有名的胜地,“象岭樵歌”曾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清代在象岗山顶建有城防炮台,解放后象岗又被划为军事禁区。

如果从今天的广州市地形图上来看,广州市中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是“北山,南河,东丘陵、西湿地”。白云山作为广州市内最高的山峰,虽然并不高耸,但却也成私人女保镖为现代建筑之前广州最高耸之地。而沿山的西南两侧则被珠江水系进行了分割。

作为1980年代前往广州最为知名的地点--广州火车站,就位于白云山南麓越秀山的西侧,而现代广州著名的步行街--北京路,则位于越秀山的正南方位。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之时,偶然间在北京路的北方发现了一组建筑遗迹,经过专家们考证,这里应该就是当年南越王宫的所在地,今天,这里已经被保护成为“南越王宫博物馆”

广州作为中国从南宋以来最为重要与魔鬼同行的对外海港城市,一直成为中国对外海贸的重要城市。当1980年代,中国开始改开之后,广州市的城建工作也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重的事宜之一。

1980 年代初,广东省人事厅在位于象岗山地段建宿舍楼,投巨资历时3 年,将原本高耸的山岗削低了17 米,平整出一块约5000 平方米的地皮。计划在此建造4 幢高层公寓楼。

然而到了1983 年6 月9 日这一天,当北面的第一幢楼动工开挖墙基时,工人们发现地面上露出了排列整齐的大块砂岩石板。顺着石板之间的缝隙看下去,隐约可见一座庞大的人工空洞式遥控跳蛋建筑。于是,工地负责人马上通知了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经过考古专家勘察,初步判断这是一座还未有人进入过的墓葬。

同年8 月, 经文化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报请国务院批准, 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象岗汉墓发掘队进行发掘。10 月初, 发掘工作结束。

该墓深藏于山腹之中。是中国埋葬制度中年代较早的石室墓。

正式发掘前南越王墓所在位置(棚下)

发掘南越王墓时搭建的专科生的出路工棚,旁边高楼是中国大酒店

象岗山削平19米后,在山腰处推出一处平地时,部分墓顶盖古露出。

从现场考古人员的勘测结果来看,它平面呈“凸”字形,自南而北由墓道、前室、东西耳室、主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共7 室组成。7 室相互连通。

前室与墓道、主棺室与前室各设石门。其余各室间均设置有木门。

从后藏室北墙至前室石门,南北全长10.68 米;从东耳澳洲留学生活费室东端到西耳室西端,东西宽白羊女12.24 米。墓室总面积100 平方米。

考古队员们首先找到了墓道。也许是为了预防被盗,墓道填满了黄土和大石块。经过艰苦的清理张志南工作。在动用起重机运走了大石块,清理了两个殉葬卫士的尸骨后,发掘人员终于来到了陵墓门前。

进入第一道石门,就到了墓的前室。在安葬了墓主,封闭了墓门。用大石块回填墓道时,这道石门受到了大石块的撞击,门的上轴已经折断。两扇石门向内倾斜,中间已有一道缺口可容人自由进出。

进入前室后。考古队员们发现覆盖前室顶部的大石块已断裂错位,随时都可能塌下来。于是队员们取出文物,用装满木屑的麻包垒成—个方形支柱,承托断裂错位的顶盖石。再铲去顶盖石上方的填土,用起重机吊走石门和顶盖石,排除了险情。

当起重机将墓道中坍塌的巨石一块块吊走后,经测量,这是一条长度为10.46米、宽2.50米、距地表深度为3.22米的长方形斜坡墓道。

在距墓室门口4.12米的地方,斜坡开始转为平底的竖坑。就在这个竖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外藏椁及两个殉葬人的灰痕,这种于墓室之外就藏棺椁殉人的汉墓,在广州乃至岭南属首次发现。尤其引起发掘人员注意的是,墓道中还发现了铜器、陶器等殉葬品,并发现了刻有“长乐宫器”的四字戳印。

长乐宫原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著名的宫殿建筑,它位于汉长安城内东南部,与西边的未央宫东西并列,故又称东宫。自汉高祖刘邦驾崩、汉惠帝移住未央宫后,长乐宫便成为太后之宫,其遗址至今尚有部分保存下来。象岗古墓“长乐宫器”戳印的出土,无疑向发掘人员昭示,墓室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度僭号“南越武帝”的赵佗,或其家族中的某一位王。但究竟属于哪一代王,一时还无法做出结论。

今天,我们到南越王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已然和当年发掘时的样貌大所不同。在通往地宫的墓道一侧已经修建了一条向下的阶梯。在阶梯的最下方有一道平台,这里就是当年发现外藏椁及殉人的位置。

从今天已经修复的门楣处可以看到,上边的门楣石已经修复(也许是重塑的),当年压断的痕迹已经看不太清楚。在原有门前一侧放置外藏椁的地方则放置了几块原有的墓道石。

第一重墓门现在被两侧打开,中间有个玻璃罩放置在门的正中间。这个玻璃罩下方并排有五道曲尺型(刀形)的石质底台。其实,这就是当年第一道石门的“锁具”。当左右两道石门关闭之时,石门滑过“锁具”上方向前,一旦完整关闭之后,“锁具”的前缘抬起,最终顶住石门的下方,至此,从外将无法打开石门。

为了更好将这一古代技巧复原、让参观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石门锁住的原理,在玻璃罩的上方,现代的工作人员用木质模型进行了复原,参观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对“锁具”的原理尝试。

打开的石门作为地宫的第一道外门,它不仅仅隔绝了外界与地宫的联系,同时,也代表了尘世与冥原型工具界。

石门上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只在两侧石门的内侧装有两个青铜质地的铺首。

在斑斑驳驳的石门之上,我们可以看到2000余年之前先人们打造石门之时所经过的每一道凿痕。如果无招说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石质建筑上都以平滑、整洁为美,那么这道石门上的斑驳就代表了2000余年之前的古朴之美。

当然了,这种理解可能是我们今天的理解,也许在2000余年之前的先人们也想让这些凿痕变得更加平整与光滑,但也许是因为时间仓促或是工艺等问题,使得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只能这种原始的模样。

现在镶嵌在石门上的铺首是后期仿制的工艺品。原始文物已经收入库中,但它还是按照原始的模样的将其塑刻了出来。它的铺首造型则是典型的战国及秦汉样式,不同于今天我们看到过的故宫那种狮面铺首,它是一种古以有之的立体兽面纹。

这种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中国传统建筑门饰,以兽首衔环之状,在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而今天我们看到这种黑呼呼的样子本不是它原始的样貌。在家挣钱的活青铜在初造之时原本是金光闪闪的样子,犹如黄金一般璀璨。试想当年初建之时,一座石门之上镶嵌的犹如黄金的铺首,那是多么的华丽而壮观。

在考古人员打开这地宫中第一道石之门之后就进入了地宫的前室。

发掘人员在墓室的东侧发现了一处殉人的棺具遗痕,帝国苍穹殉者的骨架、棺具早已腐烂如泥,仅见一片板灰残痕,旁边排列着一组玉佩饰。就在这组玉佩饰的一个大玉璧旁,发现了一方铜质印章,印为意大利黑手党方形,龟钮,阴刻篆文“景巷令印”四字,长宽均为2.4厘米,重27.97克。

考古人员据此推断,这方印就是殉葬者本人生前所佩戴的实物。据后来研究,印章上的“景”字为“永”字同音通假,“景巷令”即“永巷令”,汉代设永巷令这一官职,以宫中的宦者充任,专门掌管皇后、太子的家事。

由此可推断,墓中的这位殉葬者生前当是南越国王室的“景(永)巷令”。墓主死后以“景(永)巷令”与漆木车模型同殉了。

这座前室较为逼涩,仅为数平方米大小,但却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厅堂,因此在四壁和天顶之上布满朱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装饰极为华丽。今天我们还可以在中室墓门上看到2000余年前所绘制的壁画,虽然红色已经退去,但深黑的墨色还能够让我们看到当年工匠那一笔一触的痕迹。

在前室的左右(即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凸出的房间,考古人员称其为“耳室”。

东,西耳室的修造方法颇奇特,与主墓室露天开挖、搭建不同的是,耳室是先在原岩上凿掏出洞室,再于洞室内用石块垒砌而成,属于暗券制作而成。

东耳室的顶石断裂下一块掉落在室内正中,由于石块太大,无法运出耳室。考古队员们芳草碧连天被迫先将室顶的原岩凿穿,从上面吊开石块。

为了发掘方便,墓室的顶盖被揭开,清理工作按既定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件件器物被清理出来。

东耳(侧)室发掘时景象

在东耳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组乐器组合,一组为青铜编钟,另一组为石质编磬。这种钟磬组合在古代而方至少应为诸侯所有。随着诸侯的级别不同,所使用的编钟的数量及形制也有所不同。

以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而言,编钟与编磬不仅仅奏乐那么简单,它还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体现。它所演奏的音乐为“礼乐”,一般演奏的场所均为大典之时,或为国家礼宴游戏网站推广或为祭祀,所以它的出现也代表了这座墓葬不应是普通的贵族,至少应是诸侯级的大贵族或王族所有。

今天,这组当年发掘而出的编钟与编磬陈列在墓室旁边所建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之中,并依据当年出土之时的排列方式新建了钟架进行悬挂组合。

这组编钟共一套14件,出土之时悬挂钮钟的木衡梁已经经过2000余年的时间腐朽无存,只有一些遗存的痕迹,因此才会出现上图上坠地的现象发生。在其初始悬挂之时,钮钟是被套入上方木衡梁的槽中,再在横梁正面用竹制的插销固定。在编钟的旁还出土有一个木锤,是这组编钟的配套组合。

而在老照片中看到的石磬而是出土了两套,一套8件,另一套则为10件。从质地上来看,这两组石磬的材质很差,在经过2000余年的地下水及广州这种南方特有的酸性土壤的侵蚀之下,不仅仅磬身表面已经被腐蚀严重,而且在自然腐蚀过程之中还导致了磬身形成了自然损坏。因此,在博物馆之中进行陈列之时通信电子电路,这两组石磬也不得不平转置摆放。

上边我们已经讲过,前室被赋予了“客厅”的功能,因此在东耳(侧)室中出土了代表“礼乐”的编钟与编磬,那么其位于西侧的西耳(侧)室则是美食的储存与展现之所。

据当时在场的专家介绍,西耳室的发掘最为艰苦。因为室内层叠堆满了器物,人无法进去。为保护文物,考古队员们在前室堆起一个支点,用竹梯作成一个伸进西耳室的翘板,一人沿竹梯爬进去,在西耳室的南北墙根清理出一点空地,用砖垒起短柱,在上面架上木板,搭成一个横跨耳室的支架。用同样的方法又搭起两个支架。再在三个支架上平铺数块木板制成一个小平台,发掘队员就趴在平台上清理器物,直到清理结束。

西耳室门道处,在一堆陶器上方散落着3个大号铜鼎,其中一个滚落到地面上,考古人员从这3个铜鼎入手分层向前推进,并很快发现了一组9个小号的铜鼎。这组铜鼎原用丝绢包裹,与一组铜勺共置于一个竹笥内,只是竹笥早已腐烂,小铜鼎四散开来,同3个大号铜鼎几乎混于一起而难辨层次和秩序。

此次西耳室共出导视系统土铜鼎17件,在后来的发掘中,又出土了19件,二者加在一起为36件。一个古墓有36件铜鼎随葬,可见墓主人身份之高,以及墓主对鼎所代表的权力是何等崇拜。

继铜鼎、铜勺发现后,考古人员又在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发现了一件铜虎节。这件虎节的出土,是整个岭安小予南地区唯一一次发现,堪称国之重宝。

这件铜虎节为青铜质地,其上的花纹及铭文则是以错金形式制作而成。文字解读为“王命(命)车馹(ri)"四字(实为五字,注意“命”字右下角有一双横符号,这代表了此字应为双写,即“命命”),为执行王命的凭证。

这件铜虎节的出土也让们记忆起来传说中的“虎符”。在史书及传统故事中已有“信陵君盗虎符以救赵国”的故事。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多用的是青铜,也有用金、玉和竹做材料的。虎符内部中空,然后被一剖为二,右半(虎头方向朝前)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兵将领或地方长官。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文字,文字分书在两边,内容相同。也有将文字对剖的。

虎符最为主要的功能是调动军队使用。在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中央保存的的半符前去,待与领军将领的另一半虎符左右验合无误之后,中央的调兵命令才能生效。

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正因其稀少及珍贵,现今中国对于虎符其实物而言,各大博物馆中有可证时代的仅有5件而已,且都是秦国时代遗物。每一件都是“镇馆之宝”。

除了这件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虎符”之外,另有的则是:

1、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地图龟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队下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但如遇烽火,不用合符,也可以用兵。

此符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2、新郪虎符: 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收藏,上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也)。”

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称“公”,惠文君即位时才称“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在秦相张仪的怂恿下,紧随魏、齐两国国君的脚步,进一步称王注。因此杜虎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使用的信物。而新郪虎符则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称王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间制作的领军信物。

3、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呈卧虎状,高3.14厘米,长8.9厘米。相传在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虎符上刻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阳陵是秦时的郡名,即今陕西省高陵县。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才自称“皇帝”,此件虎符应该是秦始皇统治时代的用品,并被中央政府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可惜因年代久远,它的对合处已生锈,左右不能分开了。

4、东郡虎符: 1953年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所得,现藏于周至县文物管理所。

东郡虎符呈卧虎状,虎符长9.5厘米,高4.3厘米。虎背有错金铭文,字体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从铭文上看,东郡虎符应该合阳陵虎符一样都是秦始皇时代的用品。但也有人认为东郡虎符是后人伪造的。

(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在查阅“东郡虎符”之时,发现有说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也藏有半块东郡虎符,其为左半,长7.5厘米、高3.0厘米、厚1.5厘米,呈伏虎状。此虎高额吊睛,嘴微张,耳上卷,四肢弯曲,短尾。虎腹部刻有“东郡左一”四甲b五鼠字铭文,故名“东郡虎符”,背部刻脊文一行。不知其属何年代)

5、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过一件金虎符。

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10: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56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南越   地宫   朝阳   西汉   图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