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未曾读过马一浮,不足以谈文化

更新时间:2025-05-19 12:37:24 阅读: 评论:0

学者戴君仁说: 中国历史上大学者,阳明先生之后,当推马一浮。

读懂马一浮,才能懂得在全民西化的年代,一介书生坚守传统文化所需要的信仰和勇气。

一、

1888年,6岁的马一浮跟随父母从成都返回浙江绍兴。

回家后,父母为了培养孩子,

就请了颇有名望的举人郑墨田做他的老师。

谁知道,郑墨田只教了一年就不干了。

家人以为是马一浮调皮捣蛋,不肯上进,

于是极力的挽留。

但是郑墨田坚决辞职,并说出了原因:

这孩子我已经教不了了,我会的他都会了。

他的母神已来到亲不相信,于是就想考诡计之雾一考儿子的才学,

随手指着一朵菊花,让他用“麻字韵”作诗。

他俯身采下一朵菊花,张口就来:

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

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

随时随地背单词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盗墓笔记顺序家。

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

从此,神童之名传遍绍兴,

父母也不再为他请老师,而是任由他自学。

1898年,马一浮考中了秀才,位列第一名。

浙江的名流汤寿潜听说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并主动把女儿汤孝愍嫁给了他。

考得功名、迎娶白富美,

马一浮在16岁那年,春风得意。

然而3年之后,他就重重的摔了下来。

先课外班是父亲重病去世,

接着妻子也香消玉殒,

马一浮的人生一片灰暗。

虽然和妻子在一起的日全息网子只有3年,

但是他的心早已经随妻子而去,

他发誓:我要从一而终,从此以后不再娶别人。

直到85岁去世,他没有再与任何女性有牵连,

陪伴在身边的,只有书。

信守誓言、身体力行,真大丈夫也。

二、

很多人以为,马一浮既然是儒学宗师,

那肯定是不知世界变化的老古板。

其实,他却是最早出国留学的那批人,

不仅精通儒学,西方文化也了如指掌。

在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后,

马一浮深刻的意识到,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灾难。

只有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

才能强国强种。

1902年,他和谢无量一起来到上海学习,

在这里,废寝忘食的学习了英文、拉丁文,

并且在第二年被录取成为翻译,

跟随中国代表团去美国参加第十二届世博会。

到达美国后,除了干好世博会的工作,

马一浮一心想bv包着学好西方的学问。

在短短的几个月里,

手抖是什么原因

他就阅读了亚里士多德、斯宾塞、黑格尔、达尔文等等欧洲大文豪的作品,

还翻译了《日耳曼之社会主义》、

《法国革命史》、《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

有一天,他感冒了,还发着烧,

浑浑噩噩的走进了一家书店,

看到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

拿起来一读,顿时高兴的连生病都忘记了,

赶紧把书买回家,潜心研读。

他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下午我得到《资本论》一册,

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

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

马一浮成为第一个把《资本论》介绍到中国的人。

那时候的美国还不是今日的美帝,

它是自由、民主的象征。

马一浮来到美国,心情是雀跃的,

但不久后,他就发现:

本以为是文明的国家,却专制而野蛮。

他在日记中说:

“美国规定,华商参加世博会,必须每个人缴纳500美金。

到了会场,就不能出去一步,

而且白种人的上等俱乐部一概不准进入”。

他说:这哪里是参展,简直是进牢笼。

在圣路易斯大学,

学校以“是否应该分割中国”当做演讲的题目,

让学生们争论;

戏曲舞台上,中国人也被描绘成无赖。

这一切,都让马一浮愤怒而又无奈。

在美国的经历,在马一浮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这使得他明白,西方的文明终究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

而不关心人身心上的修养,

内圣外王的精神清明节用英语怎么说境界好文推荐才是中国人应该追求的。

三、

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

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

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

读到马先生的年龄,

所读的书还不及马先生多。”

1905年,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全力改革之时,

有追求的进步青年无不向往着出国,

学习西方文化。

而早已出国留学过的马一浮,

却脱下西装领带,穿起了长衫,

在举国嚣然的声音中,

独自走向了西湖边的文澜阁,

这里有清朝皇家所收藏的完整的《四库全书》。

在看明白了所谓西方文明后,

他独自走上了一条背对众生的读书路。

为了研究中国的文化,他抛弃了一切。

每天早上开馆,他就在来了;

到了晚上闭馆了,他还舍不得走;

晚上回到家,他还要做读书笔记。

他认为吃饭也浪费时间了,

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他带了个小炉子到文澜阁,

底下点着油灯,炉子上架着小锅,

他在煮豆腐。

等到读完一卷书,这锅豆腐也就熟了。

一小锅豆腐,就当了午餐。

吃完豆腐,继续读书。

就在这间破败的禅房里,

他读完了文澜阁的三万六千多册《四库全书》,

并读了历朝诸子文章七千多册,

写下了《诸子会归总目并序列》。

在离群索居的日子里,马一浮博览群书,

这使得他虽居陋室,却名满天下。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占领浙江。

一天,孙传芳专程到马一浮家拜访,

马一浮知道来访者是孙传芳,立即表示不见。

家人考虑到孙传芳当时的权势,

便打圆场说:“是否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

马一浮果断的说:“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

孙传芳无奈,只好悻悻而返。

给孙传芳吃闭门羹,可以理解,

但蔡元培、陈大奇、竺可桢先后给他发出Offer,

请他出山任教,

他还是一句话就把人家怼了回去:

只闻来学,未闻往教。

他心中想的,还是传播中国的学问,

拒绝三位校长的邀请,

因为自己与他们的理念不合。

四、

“他是20世纪初,

中国涌现的众多向西方求索真理的青年学子中,

早早回归传统的一位”。

在那个年代,连鲁迅都说:“线装书都是有毒的。”

但在马一浮的眼里,

大家都在争相学习西方,

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看不清西方科学和思想的缺陷,

并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这个全盘西化的大时代面前,

只有他是一个另类,

他用自己的行动来提醒人们,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况且革命和学问,不能混为一谈。

文化不应依附于政治,

不管世间如何变化,

中华民族传承的命脉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如果丢掉自己的文化,中国还能剩下什么?

1938年,日本人来了、马一浮逃了。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

带着15位弟子、亲友长途跋涉,跑到了桐庐。

虽然在逃亡的路上,马一浮仍不忘给下一代传播文化的种子,

一路上没有中断过给弟子和亲友讲学。

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

也许是逃亡的路太艰难,黑暗中看不到一点光亮。

马一浮想起了曾经向他伸出橄榄枝的竺可桢,

他写了一封求援信:

“自寇乱以来,家国民族生灵涂炭,

予年衰力竭,一路逃难,苦不堪言欧式spa。”

竺可桢拿到信后,明白了他的意思,

主动向他发出邀请,

请他以“大师”名义来浙江大学讲学。

真是世事难料,

隐居读书近30年的马一浮,

竟然是被日本人赶上了讲坛。

在浙大的临时校址——江西泰脑体倒挂和的讲台上,

他从天地溯源将起,

头脑清晰、眼露精光的为同学们讲中国的辉煌、文化的灿烂,

并希望同学们在这苦难的日子里磨练自己,

不受环境的影响,完成人格的建立。

他说:“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真正的学者,在于对“敬”和“诚”的身体力行,

如果不能下功夫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

那么学习有什么用?

精辟的见解在浙大的课堂上回荡着,

连教授们都执弟子礼,坐在下面听讲,

并把马一浮的讲课稿编成书来发行: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

五、

“当今学校,不如过去的书院。

教师为生计而教,学生为谋出路而学。

学校等于商号,计时授课,铃响辄止。”

即便在浙大当上了“大师”,

他还是没有认同现代的大学教育,

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书院。

在浙大执教一年后,

连蒋介石都听说了这个想开书院的老头。

于是就派孔祥熙拨了一笔款,

请马一浮到四川主持广东电大。

为了书院能够独立开展,他特别强调:

“开办书院,是为了学者能够自由的研究我国学问,成为真正的儒者。

所以这个学院不应该天娱传媒招聘受到教育系统的管理。”

书院的经费,也应该完全来自社会的馈赠,

政府的拨款则属于社会馈赠的一部分。

他想以这种方式来保证书院的独立性。

国民政府全盘同意,

并保证“始终以宾礼相待”。

1939年9月,“复性书院”举行了庄重的开讲礼。

以马一浮为首,

全院60多人全体肃立,想孔子牌位春饼连锁焚香行礼,

然后宾主、师生、同学间彼此行礼。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种族不灭,

在奋力的传播中国的文化。

你可以说他们迂腐,

但要看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对文明的敬意。

他们不只有套路,还有干货。

马一浮说:“天下之道,只有变是不变的。”

传统的文化,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他用“六艺”来统摄一切文化,然后是学科:

玄学、义学、禅学、理学,还有西方哲学。

这几门课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学问。

马一浮亲自讲述“群经大义”和“理学”两门课,

其他的讲师有“梁漱溟”和“熊十力”等人。

马一浮的主张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他认为,六艺本来就是人性所具有的,

不是别人安排来的,

所以诗、书、礼、易、春秋都在六艺之内,

西方所说的真、善、美也包含在六艺之间。

如果西方有个圣人出来,

他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

也是六艺之道,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学问做到最高处,道理总是相同的,

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

中国学问,不比别人的差。

六、

马一浮还是太天真了。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乱世,

来读书的学生也不过是想找个避难所,

可这里的生活又太清苦,

结果一个接一个的溜走。

董事会也把这里当成吃闲饭的地方,

纷纷介绍亲友来这里任职,

而人选又根本不适合这里,

马一浮一个接一个得拒绝,

因此就得罪了不少人。

在加上他长期闭门读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他和周围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更因为思想见解上的分歧,

导致熊十力都离开了书院。

除了人,还有钱的问题。

原本的设想是靠社会捐款,

可是抗战正到了紧要关头,哪有人往这上面捐钱?

政府的拨款又迟迟不到位,

书院的师生,常常都饿的揭不开锅。

马一浮一次又一次的去要钱,

形同乞讨。

这个一辈子清高孤傲的老人,

为了书院,脸都不要了。

不要脸也没用,没钱就是没钱。

1941年5月,马一浮终于停止了授课,遣散学生,

书院虽未关闭,但再也听不到一点点的读书声。

诺大的中国,连一卷书都不能读,

这不仅仅是马一浮的悲哀,

更是时代的悲哀。

七、

复性书院缝纫机乐队票房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但是文脉不能断,还是得传下去。

怎么办?新生行业

在这个乱世,谁还有心思来钻研学问?

罢了、罢了,只要学问能传下去,

说不准将来就有大才出世,

能够重整旧山河。

书院梦碎,马一浮只能以另一种形式来传道了。

他把他收藏的书、记在脑子里的书和自己对书的理解,

全部印刷成书。

他想让书籍传世,供后人阅读。

原本一辈子不题字的马一浮,

为了刻书,居然拉下脸面去卖字了。

他年轻时就书法精纯,

尤其擅长草书、小篆和隶书,风格凝练、法度严谨。

书法家沙孟海说:“展玩马先生遗墨,

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

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

今世无第二人。”

如此优秀的笔墨,想求得一字难如登天。

现在他把家里的字拿出去卖,

换来的钱,自己没有一分留存,

全部用于刻书。

几年时间,他克服重重困难,

刻了《群经统类》、《儒林典要》两部丛书,

以经典注疏和儒学语录为主,狗狗训练

还包括可能因战火而遗失的冷僻书籍。

八、

1949年以后,

马一浮彻底过起了老年生活。

书院的事,已经完全不再可能,

能做的只是给以后的时代,多留下点种子。

但这样平静的生活,

还是被打破了。

1966年,英勇的红卫兵冲到杭州西湖畔的一所院子里,

把马一浮一把推倒,

将屋里的古玩全部砸烂,

并把全部的古书字画和手稿拿到院子里焚烧。

这位孤傲清高了一辈子的老人,

近乎哀求的对革命小将们说:

“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

回答他的,只有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火熊熊烧了一天,他只能站在那里,默默的看着。

革命小将们烧掉的不仅是一位老人的毕生心血,

还有中华文明的传承。

九、

陈寅恪说:貔貅传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马一浮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

但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

今天重新认识马一浮,

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曾经有这样一位老人,

从不放弃的坚守着我们的文冰箱那个牌子好明。

就像他写的一句诗: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3:4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63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过   文化   马一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