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文化奇葩-古渔雁民间故事

更新时间:2025-05-09 23:28:28 阅读: 评论:0

古渔雁民间故事其实是指产生和流传于凌宁的一种与渔业文化委基础的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目前也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大家对于这种民间艺术,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古渔雁民间故事的历史溯源

很久以前,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小镇就是特殊的打鱼人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持这一生计的打鱼人没有远海捕捞的实力,只能像候鸟一样顺着沿海的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鱼捞虾。因这一群体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故辽河口民间称其为“古渔雁”。他们在几千年的迁徙中饱尝了大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潮浪的淘练,形成了宝贵的、沉淀深厚的渔雁文化。

古渔雁民间故事的特色

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民间文学和一般海岛渔村的民间文学有很大的不同。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文化遗韵对该群体的历史与生活、习俗与传统、信仰与文化创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渔雁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内容原始,较少发展和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与捕捞生活的依存性与伴生性。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以捕捞为生计的特殊群体的口头文学,其传承历经千百年的岁月。从内容上看,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反映了这一群体对“渔雁”始祖的追怀,对海王、龙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对远古时代渔雁生活足迹的描述,对“古渔雁”群体中英雄人物的颂扬,对生产与生活中祭祀、婚丧嫁娶等习俗的解释等等。这些古老的叙事都与“古渔雁”群体的捕捞生活紧密相联,有着鲜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

第二,独特的区域性与行业性。“渔雁”群体长年生活在渔船上,识字的人很少,几乎所有有关航海、渔捞、祭祀等渔俗知识和技艺都是依靠口传下来的,传承内容与方式简单又原始。由于海上生产风浪大、船上空间有限,休息时间短,因而“古渔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语言活泼生动。

第三,实用性与娱乐性。每逢打鱼人在海上作业,打根子、打樯网桩、下网、抬货、踩打桩板、渔船下水等劳作,都有短小、质朴的口头文学伴随其中,以激发人们的干劲和劳动乐趣。闲暇时又为旧时单调、封闭的“古渔雁”群体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气。因此,古渔雁民间故事曾是该群体重要的精神食粮。

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故事蕴藏丰厚。近十多年来,辽宁文化部门曾挖掘、采录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古渔雁的后代、渔民出身的文化人刘则亭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是古渔雁民间故事的重要传承人。可以说,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

本文发布于:2022-12-02 18:5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6/148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间故事   奇葩   民族   文化   古渔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