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
方案
**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实施意见》、《吉林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进实施细则》
和《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规范和指导全县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
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
用考核实施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的考核评价。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所学为所用,测评助学,使信息技术切实服务于教育
教学质量提升。
(二)坚持整校考核、重在达标,发展为本。将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与学校信息化教学制
度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二、考核内容
校本应用考核侧重“整校推进”考核,重点考核学校信息化教学
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信息化教学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情
况、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以及教师微能力通过率等。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制定科学性和有效性
组建由校长领衔,主管校长或主任、学科骨干、信息技术教师等
4-5 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要在准确评估学校信息
化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要求以及信息时代教育教学
理论,瞄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科学制定学校信
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
主题及教师校本研修计划,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
制度,确保学校提升工程 2.0 培训规划得到有效落实。
(二)校本研修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和教师微能力选择的合理性和
发展性。学校要根据本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和规划目标,制定校本
研修规划,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规范》中选取
8-10 项微能力作为校本研修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要涵盖多媒体教学
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指导教师选择三项微能力,要
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中的三个维
度,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活动,
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校本研修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和创新性。组织开展信息技术
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在骨干引领、学
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围绕学科课程标
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
学软件等,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
学校本研修,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坊、研
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
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
化发展需求。
(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情况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考核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
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中确定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
慧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
的 8-10 项微能力为考核重点。教师根据所选的微能力,参加三项微能
力(至少覆盖三个维度)考核。
(五)学区教研示范引领和互帮互学情况
以学区教研活动为契机,以微能力提升为重点,在学区成员校之
间开展示范引领活动、幅射带动和学习借鉴的效果等情况。
(六)创新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情况
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实际,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STEAM
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方面进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情
况。
(七)乡镇中心校对教学点的帮扶措施
乡镇中心校对乡村教学点通过走教、直播课堂,或引进网络公益
课堂、互联网校等建立帮扶关系,通过现场帮扶、远程直播课堂、互
动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进行精准帮扶的活动开展情况及效果对比等
情况。
(八)教师的微能力合格率等情况
(九)校内培训资源建设情况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研修活动和信息技术
与学科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县域练功竞赛、教师微能力优秀成果评
选等活动相融合,遴选能破解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优质培训
资源,校内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引领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
三、考核实施
(一)重点考核“整校推进”的实施效果。依据《永吉县中小学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4-04-01 06:0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1922640398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