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一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
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
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
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
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
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
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
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
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
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
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
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
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
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
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
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
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
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
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
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
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
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
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
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
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
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二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
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
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
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
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
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
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
“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
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
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
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
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
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
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
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
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
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
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
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
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
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
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
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
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
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
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
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
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
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
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
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
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
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
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
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三
【摘 要】: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
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
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
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智力因素;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
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
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
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
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
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
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
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
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
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
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 现代化
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
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
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
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
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
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
料的大概重量。
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
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
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
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
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
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3、
重视非智力因素 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 教育心 理学认
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
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
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
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
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四、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4-04-05 01:1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250894408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