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学校建校
40
周年有感
景山学校建校
40
周年有感
敢峰在刚刚跨入
21
世纪的时候,景山学校迎来了它建校
40
年华诞。
40
年一 瞬,仿
佛许多事都发生在昨天或前天。但仔细一想,却不对了,时光已经模糊了记 忆,许多事
乂恍如隔世。走在大街上,一些当年景山学校的学生热情地喊我“方校 长”,我却认不
出他们。当年我在景山,不过
30
多岁,如今这些学生却大多成为
50
岁左右的人了。怎
么时间过了这么久,学生变得比我当年年纪还大呢,顿时陷 人茫然。走进景山学校新址,
校舍和老师都是陌生的,学生更是一个也不认识我, 我乂产生了疑问:这里是我曾经工
作过的地方吗,直到和一些当年在景山学校的老同 事聚会,互道珍重,这时才实实在在
找到了当年的感觉,在浮想联翩中认了这个
“家”,并感到我们确实都老了。我这个人有个毛病,缺乏时间观念,对老总是不 认
账。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的,怎么连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不照镜子,别人也不 问我多
大年龄,我确实意识不到自己的年龄。殊不知老同事相聚,竖起来的就是一 面面大镜子,
而且连一些被湮没的往事也都有声有色和有感情地映现出来了。
40
年校庆大家相聚时,
我想这种感觉和往事的映现可能会更强烈。要回忆景山学校的 往事,我真不知从何谈起,
而且往事如烟,也不知谈一些什么好。为了同时间的湮 没作斗争,也为了着眼于景山学
校的未来,我就谈谈以下儿点吧。首先,关于景山 学校的建立。谈景山学校的建立,除
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外,不能不首先谈到童大 林,因为他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当时他是中
央宣传部的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深 为陆定一信赖的得力助手。建立景山学校,在中
宣部的支持下,是他提议和一手策 划的,他是最主要的创始人。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
景山学校。在“文革”前的
6
年中,他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景山学校的教改事业
上。至于学校自身的一些 具体筹备工作,由从北师大调来的贺鸿琛、苏式冬、陈心五、
刘曼华等人负责。当 初景山学校
III
中宣部(用的是中宣部机关党委的名义)、北师大和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 局共同领导,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宣部。如果没有中宣部这棵"
大树”和有关 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景山学校要搞动作那么大的教学改革试验是难以想
像的。那 时教育工作在
党内曲中宣部归口管理,景山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大得很,怎么改都行,这 个条
件是别的学校不具备的,也可以说是景山学校的特殊优势吧。我是
1960
年从 中宣部教
育处调到景山学校的
(1973
年离开景山学校到国务院科教组),当时在中 宣部分管教育
工作的副部长张磐石和在各处室工作的姚黎民、庞达、龙卧流、罗劲 柏、龚育之、卓晴
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戴伯韬、张志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的刘静和,北师大的刘
墉如、丁尔升,东城区教育局的周平、刘力邦,等等,也都 在台前或台后为景山学校倾
注了心血。特别要提到的是,龙卧流后来全力投人了景 山学校的语文教改工作,并因此
在“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批斗,后来因病去世。 对此,我至今仍深为怀念。我同他从
1950
年开始就一起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 工作
,
1934
年一起调到中央宣传部,后来
乂一起在景山学校共事。他待人诚恳, 淡泊名利,极有才华,是多么好的一位同志啊〜
景山学校同他相处过的同事,我相 信都会有此同感的。“文革”后,童大林等同志对景
山学校的教改事业仍极为关心 和支持。去年,八十高龄的童大林还倡议成立景山学校教
学改革指导组织(经东城 区教育局批准),并自告奋勇担任主任。我知道,他早就深深
懂得教育对我国未来 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不把景山学校的教学改革坚持到底,他是怎么
也不会甘心的啊 〜其次,谈谈“文革”前景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景山学校的
领导班子 是团结善战的,工作中“身先士卒”,这一条颇为难得,儿十年过去了,至今
还保 持着深厚的战斗情谊。贺鸿琛、陈心五和我,现在仍在学校共同战斗。谢雪萍已经
八十高龄了,每次从香港回到北京,我们都要到她家聚一聚。当年景山学校教师多 数很
年轻,相当大一部分是那儿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朝气 蓬勃,教
学上旧框框少,教改的热情很高,教学楼夜间灯火通明,从备课、批改作 业到编教材,
刻蜡板,从不言累言苦。为了给孩子们从小打好基础和进行教改试 验,新来的优秀教师
和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教语文和外语的,凡能适应小学的大都 安排到小学工作,打破了
小学老师同中学老师的界线。李中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教 师,周正逵、周镒玉、张经之是
北师大语文教师,还有新来的大学毕业生朱蓉先、 方碧辉等,来景山后都在小学任教,
带头进行教改试验。那时景山学校教授语文、 外语和数学的三支年轻有为的小学教师队
伍,可以说在全国是少有的,甚至是 仅有的。最为可惜的是,景山学校的教师队伍在“文
革”中被拆得七零八落,“文 革”后虽然乂尽力调回了一些,但已经大伤元气。在这种
情况下景山学校能够再度 崛起,真是不容易啊〜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景山学校的教师
队伍已经完全更换 了。热望景山学校现有的教师能继承和发扬过去景山学校老师们励志
教改、团结奋 战的精神,后浪超先浪,把景山学校办得一年比一年更好。最后,谈谈景
山学校当 年的教改问题。景山学校是以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立校和起家的,
40
年一以贯之
("文革”期间的那一段自当别论)。有人说景山学校没有什么特色。景山学校的最 大
特色就是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怎么能说没有特色呢,至于要说具体的特色,多得 很,诸
如:从小学低年级起开设外语(有段时间各年级开设的语种有英语、俄语、法 语、德语、
西班牙语,达五种之多,后来只保留了英语、俄语),小学一、二年级 语文的集中认字
和中、高年级的以阅读为基础(精读古今名篇和指导学生大量阅 读)、以作文为中心安
排语文教学,数学引进法国、日本和原东德的数学教材以及 在小学低、中年级进行形数
结合的教改试验,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化学的“单 元教学”,以及形势教育,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等等,有声有色。也许是由 于改革试验的面宽了,方方面面,反
而显不出特色。至今我犹清晰地记得,在景山 学校三周年校庆的教工聚餐会上,在同事
们热烈情绪的感染下,我曾即席赋 诗:“聚首骑河意气高,弦歌朝暮倍辛劳;他年教改
功成日,北斗摘来作酒瓢。”好 大的口气啊,但这决不是酒后狂言,而是立志教改、众
志成城和志在必得的真实豪 情挥动了我在文学上浪漫主义的翅膀。“文革”前景山学校
的教改试验,重点在小 学,试验是从每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开始的
(
I960
年刚开始教改
试验时曾一度普遍 铺开,遇到很多困难,后来进行了调整。这是一个教训。)到
1966
年,小学部基本 上都是试验班了。前些年,我曾问过一些“文革”前在小学试验班就读
的校友(许 多人后来的发展都不错):"你们回过头来看,对当年景山学校的试验有什
么感 受,”综合他们的回答,大体上是三条:一是基础打得好,二是好学,三是还有一
些 抱负。“文革”中他们到农村插队或到生产建设兵团去了,劳动之余别的学生打扑 克,
他
们却抓紧时间自学,有些人还在连队当宣传员,给报社写稿子。
70
年代初,国 家急
需英语人才,外交部曾专门到东北和内蒙寻找景山学校的学生,经过强化培训 后被送往
国外工作。我的女儿在“文革”开始时是景山学校五年级学生
,
1969
年
14
岁就到内蒙
兵团去了,一直到
80
年代中期,她是以同等学历自己考上中国社会 科学院研究生院的
硕士研究生回到北京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些,已足以说 明景山学校当年小学教
改试验的成效了。中学于
1960
年招了四个初一班新生,进 行教改试验。到
1965
年上半
年他们读高二时,经教育部同意,学校决定让学生自 愿报名提前一年参加高考。这时离
高考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了。全年级
100
名学生中 有
50
人报名参加,结果
25
人被高等学
校录取。现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朱维群就 是当时考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尽管他
们还差一年学业,外语在中途改了语种 (由学法语、西班牙语改学英语),参加高考的
准备乂比较仓促,但由于基础扎实, 能力较强,在当时高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全年级
仍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脱颖而出 (另外,还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很好,但没有报考)。山此
可见,中学部分班级的改革 试验也还是很有成效的。当时景山学校还办了两个大学班(一
个政治班,一个化学 班),“文革”开始后,一风吹了。
在景山学校的非试验班中,多为已在原
91
中和东高房小学就近入学的居民子 女。虽
然后来上大学的并不多,但在工作岗位上绝大多数都表现得不错。现任人民 日报社副总
本文发布于:2024-04-05 17:4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12310315410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