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网
【编者按】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未来路
在何方?基于当下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学情特点,分析或解读正在
施行的数学课程,无疑是必要而且重要的。然而,换一个角度,以历
史的视角梳理、审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历史嬗变之旅,也许可以使
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百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从而
以整体的视角,更加理性而辩证地行走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路上。本刊
重点策划“小学数学课程的历史嬗变”,拟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以来,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百年沉浮、百年兴替、百年演变进行系列报道,
以期达到“以史为鉴”、服务当下、把握未来的目的。
清中晚期,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鲜明。1860年以前,
一方面因受康熙皇帝重视数学学习的影响,官方数学教育继续维持;
另一方面民间数学教育在一些书院中得以传播。但总体上来说,这段
时期的数学教育并未有实质性发展。1860年以后,因经受两次鸦片战
争失败之痛,洋务派开始大力宣扬数学教育,开办了一批教授数学课
程的教学机构。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政体改革与教育改革势在必
行。此后,随着学制的建立与科举的废除,我国数学教育逐渐步入规
范化阶段。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清末小学数学课程制度建立的主要历程。
一、课程背景
1.国际背景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
英、德、法、美、俄等各国推行义务教育,均把算术作为主要课程之
一。日本于1872年仿效法国公布了小学教则;在1886年,又公布了
小学校令,同时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1903年,修订小学校令实施规
则,同时颁布国定教科书令,实行数学教育国家管理制度。美国在19
世纪30年代以后,国内数学家对从法国全盘输入的数学教育进行了批
判,并结合美国实际,编写数学教材;1893年成立了“初等教育的十
五人委员会”,1895年发表报告书,指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
训练、陶冶和实用上。1901年,培利在英国格拉斯哥发表演讲,提倡
数学教育的各科融合及数学教育的适应性等。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廷根
大学克莱因教授,在1900年前后领导了全国范围内的从小学到大学的
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并于1905年在米兰召开了“数学理科教授协议
会”,制定了新的教授纲目,一般被称为“米兰纲领”。
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制度的建立产生巨大影
响的一部译著。1901年,我国学者王国维翻译了日本藤利喜太郎的专
著《算术条目及教授法》。该书提出了这样的算术课程目标:“一、
使习熟日用计算之事;一、与以生业上有益之智识;一、于使习熟日
用计算时之精神的锻炼;一、交多少数理因以养成数学思想时之精神
的锻炼;一、供学代数之阶梯。”这是我国制定算术课程目标的蓝本。
2.国内背景
清末,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国家陷入空前的危机。戊戌变法失败
后,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清政府更加内外交困,为了
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政府从1901年起,开始实行了一些所谓
的“新政”,对教育进行改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1901年后,各省书院改设学堂,学校类型趋于完备。一般学堂通
常都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等,为制定全国学制提供实际经验。
随着新式学堂的日益壮大,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堂
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规章制度成为新式学堂发展的必然需要。为
此,管学大臣张百熙派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伦赴日本考察,为制定
新学制提供了必要资料。
至于清政府早年曾派员游学西洋,现为何改学东洋,张之洞在其
名作《劝学篇·游学第二》里解释为:“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
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情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
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
可?”
本文发布于:2024-07-10 19:1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06100734132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