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一、读中感知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读,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读中感知即是
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开始,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任何课文,阅读任何文本,
都是首先要整体感知,弄通语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了解文本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文本,方法很多,学生具
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运用默读、略读、跳读、精读、查资料、述情节、
列提纲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感知,教师应该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中自主感知、领悟。
二、读中领悟
整体感知是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领悟则是阅读的深化,是学生对文本的理性认识,
是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既要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
情感,又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修辞、表达方法、布局谋篇技巧等,并能在以后的写
作中加以运用。学生在阅读领悟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语文教学重在阅
读理解,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仔细品读文本,自主领悟探索,教师适时引导,指导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段落仔细品读,读出情
感,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意境,在品读中深入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思想
内涵。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都进行了深层的探究,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
本质要求。此外,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在交流
中共同进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中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
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在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积累写作素
材、积累写作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多读科
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诵名言名句、古典诗词、优美散文、名家名篇等;多记笔记,
仔细留心观察生活,多记录生活中的素材。当然,这种积累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是要
让学生通过对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使之系统化,以方便日后之用。
四、学以致用
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有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教师既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运
用所学语文知识,又要重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
在阅读积累和实际运用中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语文能力训练,
如识字写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
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说积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对所学语文知识学
以致用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学生要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以提升人文素养,
当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学生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要用到语文知
识,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和生活中都要用到语文知识。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
年龄段的学生积累和运用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小学阶段,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
学生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地进行口头表达和
书面表达。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
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的训练,
避免题海战术等不良训练方式。
五、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然笔者总结的语文教学规
律不一定全面,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总结更多的语文教学规律,
以便指导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本文发布于:2024-08-29 13:04: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49078674159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