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5-05-05 12:45: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8月30日发(作者:羽洛妃)

六年级上册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

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

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

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

(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

★《山中访友》

1、作者:李汉荣

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 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

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1

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

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

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

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

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

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

1、作者:郭枫

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2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

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

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

侠” )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 ;看到振动翅膀

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

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

4、中心思想: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

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5、写作方法: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 ,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

★《詹天佑》

3、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

3

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

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

4、中心思想:课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表

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人物评价: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

★《怀念母亲》

1、作者:季羡林

2、标题含义:怀念两个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3、重点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

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答:“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

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日有所思,夜有

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

4

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答: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因为回想起故国的

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

陪伴着他,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4、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和崇敬。

5、写作方法: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

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三)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

★《穷人》

1、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

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

2、重点问题:

段落: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

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

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

5

答:(1)本段写法:(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

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

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

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

回家的事。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3.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

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

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

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4、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5、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渔夫

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6、文章情节: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

两个孩子的故事。

6

★《唯一的听众》

1、作者:落雪

2、重点问题: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答:a老人并没有耳聋。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

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

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

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

水……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

交流。

(3)“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

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

7

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

水。

3、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

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

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

语言变化。

5、文章情节: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

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四)第四单元重点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土地是神圣的》

★《只有一个地球》

1.“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响亮口号,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

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课文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等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

8

地球,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然资源有限”的?

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描写地球资源面

临的危机。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

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

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

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

“破碎”,生动形象地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6.重点语句理解

(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

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

“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

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9

“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说明了距离的遥远,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

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7、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比喻)、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列

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举例子具体真切;作比较突出强调;打比方形象生动

例如:(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

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举例子)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群

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打比方)

(3)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列数字)

(4)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作者:西雅图

2、文章结构:总分总

3、、西雅图酋长从哪几方面向白人提出强烈要求?

10

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文中出现几次?作用?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强调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强烈地

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5、重点问题: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答: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

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

(2)“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

答:大地不属于人类:人类不是大地的主人,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

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

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离开大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4、中心思想:本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

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用主人的身

11

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6、写作方法:文体(演讲稿);文章结构总分总

(五)第五单元重点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 5 月,

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一生创作

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

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课文选自他的小说《故乡》。鲁迅以笔为

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3、重点问题

(1)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答: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或为见多识广)

(从全文说: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2)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

12

答:“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

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

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

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4、中心思想:课文通过作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

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5、写作方法: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6、人物评价: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例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

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是

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8、背诵第一自然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表达出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敬仰之

情。

13

2、重点问题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叙述了四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①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②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

的痛恨; ③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④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

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2)a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含义

答: “四周黑洞洞的” ,比喻当时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

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话语中,可

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b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要点:这句话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在用幽

默的语言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从中看出鲁迅含蓄、幽默,慈爱宽厚的性格特点。

3、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回忆,记述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

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

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14

4、人物评价: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5、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分为几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要点:五部分;第一段是总述(果)——深受爱戴,后几段是分述(因)——受到爱

戴的原因。

(六)第六单元重点:背默前4首古诗及书下注释。

(七)第七单元重点课文:《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

★《老人与海鸥》

1、意想不到的事指什么?

要点:①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②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

③朝遗像扑过来、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

2、重点语句理解: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要点:老人喂,海鸥吃,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

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使我们感受到老人

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细节描写)

15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

脱出身来。”

要点:海鸥用“鸣叫”、“扑”、“飞”成“漩涡”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舍不得

离开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场面描写)

3、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第四自然段中“老沙、公主……”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2)第11自然段中“今年也没有来……”和“啧啧……”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

(3)第15、16、18段中的“相依相随……”和“冬天的儿女们……”的省略号表示

语意未尽。

4、中心思想: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5、写作方法:描写人物方法主要有四种: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

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外貌描写-衣着);(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外

貌描写-神态);(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语言描写);(4)老

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动作描写)

6、文章情节:课文主要讲了(每年冬天,一位老人步行二十余里,为海鸥送餐,呼唤

16

海鸥的名字,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送行)的

事。

★《最后一头战象》

1、作者:沈石溪,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课外书屋)“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2、重点问题:文章依次继续了嘎羧那几件事情?

答:《最后一头战象》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嘎羧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

去四个感人情节。。歌颂了战象嘎羧忠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3、(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忠

诚、重情义的高尚情怀。)

(八)第八单元重点课文:《伯牙绝弦》《月光曲》

★《伯牙绝弦》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

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

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

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

妙。

17

2、标题含义:绝:斩断 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

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月光曲》

1、资料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 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

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2、标题含义:《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贝多芬弹奏了两支钢琴曲,第

二支是《月光曲》。

18

3、重点问题

(1)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

一曲。

(2).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答: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海面由平静→波涛

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4、人物评价:从本课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有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善良、同情穷人)

的人。

日积月累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19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 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 稹)

一“字”诗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爱国名言: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祖国版图上的世界之最:

世界最长的古代防御工事——万里长城

20

世界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

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低的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

诚信名言:

轻诺必寡信。

民无信不立。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环保标语: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21

《老子》

《论语》

《庄子》

《礼记》

《袁氏世范》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民》

马诗

22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好词:

雕梁画栋

余音绕梁

曲高和寡

别具一格

巧夺天工

不落窠臼

妙笔生花

响遏行云

独具匠心

雅俗共赏

阳春白雪

引人入胜

美不胜收

笔走龙蛇

23

古色古香

脍炙人口

不同凡响


本文发布于:2024-08-30 09:5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49830174162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人   作者   人类   课文   地球   重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