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题
看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qī xī
jīng huāng
bō li
shuǐ gāng
( )
( )
( )
( )
( )
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幔子(
màn zi
)
抽噎(
yē
)
低吟(
yín
)
情谊(
yì
)
B
.击缶(
fóu
)
脊梁(
jí
)
妒忌(
dù
)
羞涩(
sè
)
C
.踉跄(
qiàng
)
召集(
zhào
)
丞相(
chéng
)
衣襟(
jīng
)
D
.酥软(
shū
)
擂鼓(
léi
)
收敛(
liǎn
)
风骚(
sāo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慌而逃
出人意料
铺天盖地
座无虚席
B
.肃然起敬
司空见贯
积劳成疾
轻于鸿毛
C
.精兵减政
莫名其妙
饶有趣味
目瞪口呆
D
.别出心裁
座无虚席
游手好闲
发愤图强
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烈日下,柏油马路快被晒化了。(夸张)
B
.夕阳亲吻着西山时,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拟人)
C
.我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好像已经嗅到了白面馒头的香气。(比喻)
D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
比)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B
.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
——
她的脸上洋溢者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
——
正注视
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C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D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很喜欢
“
正直是道德之本
”
这句名言。
B
.
“
今天好热啊!
——
你书读得怎样了?
”
妈妈关心地问。
C
.
“
五彩斑斓的花儿,翠色欲流的草坡,还有
……”
说着说着,朋友醉了。
D
.
“
你不能这样,
”
爸爸大声吼道:
“
再怎么说,它也是一个生命。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稿,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
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B
.《石灰吟》的
“
吟
”
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作者借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家甘于牺牲的意
愿和高尚的节操。
C
.法国作家笛福以第三人称写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D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下列诗句,都有季节景物的描写,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丙:寒蝉聒梧桐,日夕长悲鸣。
.
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A
.乙甲丙丁
B
.甲乙丙丁
C
.丙甲丁乙
D
.乙甲丁丙
自己创设情境,请用一两句话写一写你
“
心急如焚
”
或
“
喜出望外
”
的心理活动,但句中不能出
现这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填空。
(
1
)《迢迢牵牛星》一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
_________
》,它写的虽然是故事,反
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
2
)诗词让我们在古典文化中漫步,领略于谦
“
粉骨碎身浑不怕,
____________”
的高尚情
操;学习郑燮
“
千磨万击还坚劲,
_____________”
的坚韧。
(
3
)一些传统习俗是有浓浓的寓意的:过年时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过年时吃鱼,
寓意
____________
;元宵节吃元宵,寓意
____________
。
(
4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围绕
“________________”
这一话题展开的。
(
5
)看到波浪翻滚的黄河水,我们会吟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听见稻田里的蛙鸣,我们会吟出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闻着淡雅的菊花香,我们会吟出
“______________
,(填写学过的古诗词)
(
6
)孟子是
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孔子
合称
“____________________”
。
转眼小学六年就要过去了,张老师为班上准备了一本毕业纪念册,要求大家在纪念册上为老
师和同学写下自己的临别赠言。请你设计一下,写上自己的肺腑之言。
(
1
)写给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写给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弓缴而射之。虽与之(
)学,弗若(
)矣。
为是(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2
、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词。
13
、读懂上面的古文,说说文中下列字词的意思。
通国:
____________
鸿鹄:
_______________
弗若:
____________
然:
____________
14
、文中第二个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上文第四、五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联系全文可知作者隐含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
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
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
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后面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
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 ”的道
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
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6
、根据图中
“
打包比例
”
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
.
20
岁及以下
D
.
41-50
岁
B
.
21-30
岁
E
.
51-60
岁
C
.
31-40
岁
F
.
60
岁以上
17
、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
_________
。理由:一是
__________
;二是
_________
。
18
、这两个材料,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联系上下文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多选)
(
)
A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C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D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别放下背包
①这条街以前从来也没像今天此刻这般热闹。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
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②街的这头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摆着几架摄像机,摄像机前又用绳子围着,幼儿园
里有好些人想越过这道防线,他们紧张地看着街那头跑过来的孩子
——
他们的孩子。
③这是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活动,活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起点和终点都设在幼儿园大门口。
④参加这次活动的小孩子有五六岁的,也有三四岁的。他们被召集在一起,老师郑重其事地
布置了任务:“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午饭就在公园吃。你们都是组长,要为组里
的小朋友准备干粮。喏,交给你们一个背包,跟老师走,去另一条街上的超市,把老师买好
的食物和饮料背回来。如果你拿不回来,小朋友们就没有吃的了!”
⑤活动开始后,家长和老师们一直在通过监视器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⑥去时很顺利,轻装么。回来时.各种情况出现了。孩子走着走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
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
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
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⑦渐渐地,孩子们快到终点了,速度也加快了。有的孩子眼尖,已经看到了防线后面的父亲,
尖叫着飞奔过去,其中有的孩子更是把手里拿着的东西都扔了。这时候,落在最后的一个小
男孩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小家伙可能小一点儿,所以他背的那个包显得大了点儿,他也
奔跑了起来,可背上那个包因奔跑的缘故而上下颠着,击打着他那小小的身体。他手里还抱
着一瓶矿泉水,这使他跑起来有点儿费劲。这时,雨渐渐地大了,雨珠打在他脸上、眼睛上,
他抬起手擦掉雨水,“叭”,矿泉水瓶掉在地上。小家伙愣住了,弯了腰去捡。这当儿.背
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规超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⑧“健儿!”一个女人尖叫了起来,是孩子的母亲。她站在防线后面已经等候多时,她早就
想叫:“背包太重了,扔了吧!”小家伙听到了,但他辨不清方向,他像小狗般可爱,双手
撑着,双腿跪着,努力寻找母亲,但没找到。
⑨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这时,母亲已经
钻过那道防线,朝小家伙扑了过去。小家伙全然不顾妈妈的拥抱,只是郑直其事地告诉妈妈:
“我把书包背回来了!”母亲泪流满面,亲着小家伙又是汗又是雨的小脏脸,周围人一片欢
呼。
⑩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20
、解释下列词语。
水泄不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丢盔弃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短文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短文⑥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单地概括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文中画
“______”
的句子是对
“
小家伙
”
的
_________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
。
24
、
“
我把书包背回来了!
”
我们读这句话时的语气是(
)
A
.焦急、无奈
B
.沉重、低沉
C
.激动、喜悦
D
.气愤、羞愧
25
、为什么文章最后说
“
这孩子的肩膀将来是担得起责任的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
题目:我尝到了
提示:在生活中,你可能享受过助人的快乐,也可能体验过失败的痛苦;你可能品尝过母爱
的甜蜜;也可能经历过劳动的艰辛;你可能
……
请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横
线上可以填:学习的快乐、劳动的艰辛、成功的甜头、母爱的甜蜜
……
),然后写一篇
450
字
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
徘徊
栖息
惊慌
玻璃
水缸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
“
息、
慌、璃、缸
”
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
A
解析:
A
【详解】
A
.正确。
B
.有误,
“
脊梁
”
的
“
脊
”
读音为
jǐ
。
“
击缶
”
的
“
缶
”
读音为
fǒu
。
C
.有误,
“
衣襟
”
的
“
襟
”
读音为
jīn
。
D
.有误,
“
酥软
”
的
“
酥
”
读音为
sū
。
3
.
D
解析:
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
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
A
落慌而逃
——
落荒而逃
B
司空见贯
——
司空见惯
C
精兵减政
——
精兵简政
4
.
C
解析:
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
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
项,
“
柏油马路
”
是不大可能被晒化,这里夸大了烈日的作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
项,
“
亲吻
”
是人的行为,这里说
“
夕阳亲吻着西山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
项,本句表示比喻句,没有喻体。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
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
作
“
本体
”
或
“
主体
”
;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作
“
喻体
”
或
“
客体
”
。两个条件一个是
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
D
项,本句连用三个
“……
去了,
……
时候
”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本小题选
C
。
5
.
D
解析:
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
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
两个分句之间用分号,故
D
选项应改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
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6
.
D
解析:
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可以得出
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是
D
项。应改为:
“
你不能这样!
”
爸爸大吼道,
“
再怎么说,它也是一
个生命!
”
7
.
C
解析:
C
【详解】本题考查了课文理解和作者生平及代表作,理解课文内容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稿,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
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说法正确。
B.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
“
吟
”
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作者借石灰表达自己为
国家甘于牺牲的意愿和高尚的节操。说法正确。
C.
英国作家笛福以第一人称写了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说法不正确。
D.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说法正确。
8
.
A
解析:
A
【详解】考查诗句排序。
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该作品生
动描绘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不胜美景
乙: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闺怨》的第三四句
,
其全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丙:寒蝉聒梧桐,日夕长悲鸣。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代秋情》
,
其古诗全文如下:
几
日相别离,门前生稆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
罗袂,长啼无尽时。描述的是秋季的景物。
丁: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
,
其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描述的是冬季的景物。
9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和姐姐手拉手跳着,笑着,花裙子迎风摆动,活像一对活泼、愉快
的花蝴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题干中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围绕这个意思写出能够体现这个意思的句
子,但一定要注意句子中不能出现这个词语。
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
10
.
牛郎织女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年年有余
团团圆圆
地球之
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
一片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战国
儒
孔孟
【详解】本题考查习俗寓意,名人,课内古诗、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
1
)汉乐府《迢迢牵牛星》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
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
和反抗意识。因此,它取材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反映了现实的生活。
(
2
)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表面上
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
高洁情操的决心。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这首诗借物喻人,作
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
言质朴,寓意深刻。
(
3
)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的谐音
“
余
”
不仅仅代表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元宵
节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等。
(
4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围绕
“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
这一问题讲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历程,激发了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的(
5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这句诗描绘了听到了稻田里的蛙鸣的情景。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句诗与题目
“
闻着淡雅的
菊花香
”
情景相符合。
(
6
)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与孔子并称
“
孔孟
”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11
.
敬爱的老师,时间是多么匆匆啊!匆匆中,我们走进小学的课堂;匆匆中,我们又
要离开校园,离开您!
六个春秋我们在一起,每一次游戏,每一次辩论
……
都让我们回味
无穷。它们将化作美好的记忆,珍藏在我心中。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
结合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礼貌用语进行作答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祝福语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可以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不舍,可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之
情,可以表达对同学的真诚祝福。例如:(
1
)再见,敬爱的老师,是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为我们开启智慧的门窗。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您的哺育深情,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
心上。
(
2
)再见,亲爱的同学,
我们彼此都把友谊的种子播进心田,在朝夕相处中,我
们一道成长。请记住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让友谊地久天长!
12
.
12
、援
俱
之
其
13
、
全国。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不如。
这样。
14
、作用:连接表并列关系的分句。好处:通过一前一后两人的对比,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15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隐含的观点: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解析】
5
.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
语段出自先秦孟子及弟子的《弈秋》,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
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
13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通国:全国。通:全。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弗若:不如。弗:不。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14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分号的作用: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
居多)的两句分句;②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
义项的不同释义。
结合
“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
)
弓缴而射之
”
可知这里分号的作用是连接表并列关系的分句,这样的好处是通过一前一后两
人的对比,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15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文章观点。
文章中第四、五句是
“
为是(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这是设问句,文章写了
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造就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启示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
二意,才能成功。所以这个故事的观点是: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
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
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
个人吗?有人说:
“
不是这样的。
”
13
.
A
解析:
16
、
A
17
、
41——50
岁
打包比例最高
浪费情况最低
18
、列数字、引用
19
、
AB
【分析】
16
、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
“
根据图表
‘
打包比例
’
的信息
”
,即只看
“
打包比例
”
图表即可。
观察根据图表可知,
20
岁及以下年段打包比例最少,故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
龄段是
20
岁及以下。
17
、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两个图表,不要只看一个。
结合调查图数据理解,从
41-50
岁打包比例
58.7%
,浪费比例为
10.3%
可知,节约意识最强
的年龄段是
41-50
岁。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比例最低。
18
、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
结合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可知,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
法。
结合
“
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
500
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
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
2
亿人一年的口粮。
”
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
结合图表,可知,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结合
“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
可知,应填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相关的名言。
A
项,
“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
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
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该项符合文意。
B
项,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
意思是:取用资源等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
那么就时常能充足。该项符合文意。
C
项,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
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D
项,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
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
行为。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14
.
20
、
形容十分拥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在文中是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
挤,大家对于这声活动非常的期待。
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儿狼狈相。在文中
指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21
解析:
20
、
形容十分拥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在文中是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
对于这声活动非常的期待。
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儿狼狈相。在文中指大家在回来的路上
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21
、属于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2
、落在最后的小男孩完整地将书包背到了目的地。
23
、
动作
小男孩背着包艰难行走的样子。
24
、
C
25
、这孩子很有责任心,将来干什么事都会很有责任,能干成事,能成大器。
【解析】
20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水泄不通:本义(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汇出。)结合
“
街这边和
街那边都挤满了人。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但人们仍挤得水泄不通
”
可知,
在文中是指幼儿园门口非常的拥挤,大家对于这声活动非常的期待。
丢盔弃甲:本义是指跑得边盔甲都丢掉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结合
“
孩子走着走
着,有丢落了一个水瓶的.看了看,就由它去了。也有的返回去再捡起来往前走。走着走着,
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里的一袋食物掉了
下来,孩子根本没在意仍旧往前走。也有的走了一会儿发觉少了东西再回去找的。反正,丢
盔弃甲的多了起来。
”
可知,在文中指大家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一部分物品。
21
、本题对描写方法的赏析。
结合文中
“
街这头到街那头,街这边和街那边都挤满了人
”“
尽管此刻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
小雨
”
可知,运用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为了下文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凸显活动场面的热
闹以及小男孩的顽强不屈。
22
、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结合
“
走着走着,有的嫌背包带勒得肩疼便放下来,索性就把包拖在地上走。走着走着,包
”
里的一袋食物掉了下来
”“
这当儿.背上的包一斜,压得他规超了一下,没站稳,跌坐在地上。
可知,大家在回来的路上充满了艰辛,多多少少都丢失了自己的物品。
23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画线句子
“
他果断地改变姿势,抓起了瓶子,费力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往前跑。
”
中的
“
抓
起、站了起来、往前跑
”
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出小男孩背着包艰难行走的
样子。
24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情感的理解。
结合句子
“
我把书包背回来了!
”
中的感叹号可知是加强语气,凸显完成任务的喜悦。故用激
动、喜悦的语气来读。
25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可以联系小男孩身上发生的事情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如:小男孩不惧风雨,成功地把物品带回来了,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他不放弃,坚持
不懈,就能成大器。
15
.示例:
我尝到了甜头
虽然运动很辛苦,但坚持运动却让我尝到了甜头。
记得那还是一年级的时候,赵老师让我练习跑步,参加第一次运动会。我一开始很不情愿,
皱着眉头,心相:唉,为什么让我练呀!老师知道
解析:示例:
我尝到了甜头
虽然运动很辛苦,但坚持运动却让我尝到了甜头。
记得那还是一年级的时候,赵老师让我练习跑步,参加第一次运动会。我一开始很不情愿,
皱着眉头,心相:唉,为什么让我练呀!老师知道了我的心思后,鼓励我说:
“
你试一试,
运动其实很快乐。
”
就这样,每天早晨,我都早早起床去跑步。慢慢的,我发现早晨空气是那么新鲜,没有那么
多讨厌的车。有时,还可以碰到奶奶。奶奶还夸我很勤快,应该早睡早起。我听了心里美美
的。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我发现,运动不仅可以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也可以使我增强体质。
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花样跳绳。可老师说完后,大家都到一边坐着去了。那时正
是烈日当空,大家还哪有力气练习跳绳呀!可经常锻炼的我却可以坚持跳绳。当我坚持跑到
100
个的时候,有同学就议论起来了。有的说,她真厉害;还有的说,我要让她教我秘诀。
还有的同学问我,你是怎样坚持跳这么长时间的?我微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都是因为我
经常锻炼。同学们的鼓励,使我更有信心。
两个月以后,小丽来了,我发现原来比我高的小丽竟然和我差不多高了。
很快,学校举行运动会了,我居然拿到了奖。我站在领奖台上,远远的看见赵老师望着我笑
呢!这都是经常锻炼让我尝到的甜头啊!
【详解】此次作文是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
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
为较容易写的内容。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
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
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
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本文发布于:2024-09-05 00:5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54689864183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