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23:59:36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春茹薇)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就目前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来看,大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采用高校美

术专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忽视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的培养。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

考。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一: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分析

摘要: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

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

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

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

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

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

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

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

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

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

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

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

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

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

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

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

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

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

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

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

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

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

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

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

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

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

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

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

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色彩教学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如

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来表现传统绘画的民

族特色。但是,国画中的技法、笔法教学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

引入游戏,把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的主题,把宣纸置于木板上,利用泼

墨方式来进行浓墨勾勒,再调以淡墨,在纸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

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对水与颜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

画教学中,水彩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组成

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则是颜料,五彩斑斓。由于水彩在绘

画实践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级学生可以先用油画棒绘画,从日常花

卉、器物、常见用具的临摹中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同时,

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水彩感,训练学生分辨不同的颜色,从而培

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总而言之,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丰富的

色彩环境作为学生感知色彩的条件,从色彩感知与心理启发中培养学

生的美术思维。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性格、强化学生的德育品

格为主,而色彩教学,则让学生从五彩的画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

多彩,从而快乐、自信地成长。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促成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设计意

识培养的重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

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

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

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

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

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

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

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

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

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

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

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

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

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

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

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

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

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

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

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

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

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

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

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

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

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

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

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

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

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

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

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

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

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

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

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

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

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

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

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

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

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

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

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

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

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

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

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

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

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

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

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

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

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

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

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

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

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

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

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

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

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

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

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

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

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

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

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

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

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

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

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

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

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

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

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

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

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

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

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

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

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

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

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

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

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

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

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

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

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

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

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

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

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

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

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

“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

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

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

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

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

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

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

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

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

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

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

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

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

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

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

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

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

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

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

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

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

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

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

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

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

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

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

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

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

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

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

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

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

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

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

美的享受。


本文发布于:2024-09-16 15:5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4735414225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设计   色彩   培养   教学   美术   意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