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
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
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图文并茂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效果相对就好。
究其原因,是因为插图比文字更为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
生在学习课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
较快领悟出相关文字的内涵。这也说明,充分地利用插图可以有效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辅助语文
教学大有益处。而学生观察、利用插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射出学
生对课文的相对喜欢,给学生多一个理解课文的机会,也就增强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春意
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在菜花丛中捉蝴蝶的欢乐情景。这节课
上,我没有逐字逐句地学习诗意,而是在屏幕上出示了课文的插图
问学生:同学们,这幅图美不美?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兴趣盎
然,睁大眼睛仔细地观察插图。在学生的感官得到满足之后,我让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意,然后,我再一句一句地理解诗意。这
样,便亲切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作者描写的春天农村景色中,并体
会了作者生动的语言。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少儿认识世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儿童观察能力
很重要的一点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课本中的插图恰是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的“好助手”,如一年级《语文》第15课,“一次比一次
有进步”中的图画得很有趣味。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让学
生认真读图,告诉学生看图的顺序,并且要求观察细致,能指出“戴
围巾”的大燕子是“妈妈”,这样有利于孩子理解课文。这篇课文
两幅插图,可让学生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一步一步地
结合内容认真读画。当然,对于其它课文,也可因图而异采取灵活
多变的方法。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
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
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
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别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
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他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
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的是
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
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
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
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
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
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我在教学《画家乡》一文时,也试着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平
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时
体会。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画中
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结课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情趣
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
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
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
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
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
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
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
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舍身炸
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
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
烟,闪着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
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单靠这样的描述,
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材以图辅文,在凝冻的瞬
间,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整体透出
这伟大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气吞山河的英雄
气概。教学时,通过对插图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主人公的整体的
形象感知,理解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品质,
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学会“真正用人性
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
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五、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
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
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第九册《墩煌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
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粹——飞天。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引导
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
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使
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接着,再让学生
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
千的壁画面前,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
说:“我会情不自禁为这瑰丽的飞天喝彩!”有的说:“我会不由自
主地照着飞天,摆出种种造型!”还有的说:“我会幻想自己置身在
仙境中,四周仙乐齐奏,仙女们舒展广袖,翩翩起舞!”……这样,
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
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总之,课本中的插图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
源,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把它很好地利用到课堂上。
如果利用得好,对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
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16 21:5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64950954226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