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终南①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
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
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
【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
③、霁色:雨雪止歇。
【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
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
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
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
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
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
作。
1
2、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
杳杳③钟声晚。
荷笠④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
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
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
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
【注释】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
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
【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
—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
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
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
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
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2
3、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
北斗阑干南斗斜②。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
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
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
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
【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
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
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
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
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
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3
4、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
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
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
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
【赏析】
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
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
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
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4
5、题金陵渡①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作者介绍】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
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
不流于浅俗。
【注释】
① 金陵渡: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唐时镇江亦曾称金
陵。
②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又名瓜洲,瓜埠洲。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
【语译】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唯
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赏析】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
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自
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
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
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
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
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
描绘得美妙如画。
潮
5
6、杂 诗①
唐·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
著麦苗风③柳映堤。
等是④有家归未得,
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注释】
① 杂诗: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② 寒食: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
③ 著麦苗风:吹拂麦苗的风。
④ 等是:同样是。
⑤ 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
【语译】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
长堤。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著麦苗风柳映堤”,“风”
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
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
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
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
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
与怨禽同样的愁思。
6
7、渡汉江①
唐·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
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
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
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
【注释】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
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
【语译】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今日北渡汉水家乡,
不觉情更怯;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
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7
8、送崔九①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
须尽丘壑笑。
莫学武陵人③,
暂游桃源里。
【作者介绍】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
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
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
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
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注释】
① 崔九: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
② 深浅去: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
③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语译】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
仔细看。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
【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
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8
9、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
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
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
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
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
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①.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秦时凿中山以疏
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②.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
③.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④.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⑤.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语译】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
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
庭花》。
【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
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
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
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
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
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
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9
10、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②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 (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
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
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注释】
① 故园:指长安。
② 龙钟: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
③ 凭:托。
【语译】
东望故园——长安路遥,千里漫漫;不禁涕泪流,湿透了双袖,犹自流不干。
君今东归,马上相逢,匆匆无纸笔;托您啊,捎一句口信,说我西行尚平安。
【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
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10
11、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
尽江南草未凋③。
十四桥④明月夜,
人⑤何处教吹箫。
【作者介绍】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
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
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注释】
①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
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
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
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佳美如玉之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语译】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
却还未枯凋。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
叫人学吹箫?
【赏析】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青山绿水,
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秋尽江南草未凋”,
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二
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
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
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
秋
二
玉
11
12、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当共剪西窗烛③,
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
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
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
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注释】
①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②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剪:
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④ 却话:忆说。
【语译】
您问我何时归来,我自己也不知;我只知,巴山夜雨无绝时,流作山溪,涨
满秋水池。什么时候啊,能和您,西窗下,长谈共翦烛;到那时,再给您,忆说
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执着的语言和诗歌的音节,传达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声。蜀
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
种双重的惆怅。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
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
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
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
何
12
13、八阵图①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
名高八阵图。
石不转③,
遗恨失吞吴④。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
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
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
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注释】
① 八阵图: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八阵魏天、地、风、云、
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
② 盖:盖世。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③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 失吞吴: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
【语译】
您功业盖世,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局;你声名成全,八阵图添上了圆满的
一笔。江水奔流啊,石坚终不移;那堆堆石阵啊,仿佛在诉说着您的无穷遗恨—
—先主为何失策伐吴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
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
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
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江流
13
14、赤壁①
唐·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
自将③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有政治理
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
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
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注释】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
相同地名论史而已。
②折戟:断戟。
③将:拿起。
④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⑤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语译】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
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
小乔。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
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14
15、登幽州台歌①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
独怆然而涕下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
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注释】
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② 悠悠:渺远的样子。
③ 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
【语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
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诗。全诗短短22个字,却音节跌宕,抑扬顿挫。诗人胸涵
宇宙,俯仰古今,苍迈奔放,超越时空。达到了至为纯粹的境界。
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6 04:07: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294858425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