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校本教材《朗诵社团》

更新时间:2025-05-05 16:18: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9月26日发(作者:权义)

小学多彩社团校本教材

——朗诵社团

一、课程名称:唇齿间的艺术

二、课程简介

学校近年提出了“多彩教育”的办学理念。这一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

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理念是“做最好的自己”,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充分

的发展。为深化学校多彩教育内涵,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学校选择了“多彩社团”这

一载体来贯彻多彩教育目标,把开发多彩社团课程作为实现多彩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通

过活动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三年级朗诵社团,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在各

种活动中的朗读欲望,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本学期的朗诵社团会利用

12课时的时间结合短小精悍、词语优美又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或小散文作为基本学习内容,

教会学生一些朗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朗诵、文

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社团会依据成员平时的出

勤和课堂上的个人表现来综合评价每位成员。

三、目录

第一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朗诵基本知识一……………………………………………1

第二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朗诵基本知识二……………………………………………2

第三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朗诵基本知识三……………………………………………4

第四周:初识朗诵技巧一……………………………………………………………………5

第五周:初识朗诵技巧二……………………………………………………………………6

第六周:学习散文的朗诵技巧………………………………………………………………8

第七周: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8

第八周:学习寓言的朗诵技巧………………………………………………………………10

第九周:学习童话的朗诵技巧………………………………………………………………10

第十周:学习说明文的朗诵技巧……………………………………………………………11

第十一周:学习记叙文的朗诵技巧…………………………………………………………12

第十二周:学习记叙文的朗诵技巧…………………………………………………………12

附表1:表情朗读符号………………………………………………………………………13

第一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朗诵基本知识一

一、欣赏朗诵作品《野蔷薇》。

二、朗诵的基本知识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

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

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透过朗诵,可以把文字透彻地表达,使书面、静态的

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透过朗诵可以增加语文的趣味性,并且学习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

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读音要准确。

读音要准确,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读;二是要把握每

1

个字的正确读音,防止读错。

(二)朗诵、朗读、演戏三者的区别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

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

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

演戏。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

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三)朗诵的注意事项

朗诵,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

优美的语音、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朗诵者还可以适当化妆,可以运用灯光布景,可以

进行配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朗诵艺术的表演效果。

只要是朗诵,即使是在小的范围内进行,都会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要向听者显示自

己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艺术才能,听者总要对朗诵者的文学修养、口语才能和表达效果等进行

评价,这些都具有表演活动的明显特点。还要注意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其次,要根据朗

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第二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朗诵基本知识二

一、欣赏朗诵作品《我愿意是激流》。

二、朗诵的基本知识

朗诵时应遵循语音变化的规律

1、轻声的变化

(1)什么是轻声?

普通话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

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甚至声、韵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轻声。

(2)轻声的规律:

普通话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吗、呢、啊”等

例如:他的书 慢慢地走 冷得很 说着话 吃了饭 读过书 走吧 在吗 去呢

(2)虚语素“子、头、么、们”等

例如:桌子 木头 什么 你们

(3)附着于名词、代词后的方位词和附着于动词、形容词后的趋向动词

例如:路上 村里 那边 后面 进来 过去

(4)重叠式名词和动词重叠式

例如:姐姐 星星 娃娃 说说 听听 商量商量 休息休息

(5)一些老资格的词语

例如:太阳 骆驼 耳朵 机灵 糊涂

(6)常见的双音节轻声词:

例如:巴结 报酬 辈分 扁担 别扭 部分 差事

柴火 称呼 抽屉 答应 打扮 大夫 耽搁

2、声调的变化

2

上声的变调

(1)上声在上声前

例如:旅馆 展览 首长 反省 彼此 友好 水井

(2)上声在非上声前

例如:北京 饼干 海军 首先 奖杯 (阴平前)

古文 坦白 海拔 旅游 语言 (阳平前)

典范 讨论 广大 挑战 土地 (去声前)

椅子 哑巴 我们 搅和 姐夫 (轻声前)

(3)三个上声相连

例如:展览馆 母女俩 勇敢者 洗脸水 (双单格)

纸老虎 耍笔杆 搞管理 很美满 (单双格)

(4)上声在由上声变来的轻声前

例如:姐姐 奶奶 剪子 马虎 耳朵 (变211)

想想 手里 写写 小姐 走走 (变35)

“一”字的变调

“一”字单念、表序数或出现在词语末尾,读本调,如“一楼”、“十一”“统一”等。

在其它情况下,“一”字有三种变调。

(1)在去声前

例如:一倍 一件 一切 一概 一再 一共

(2)在非去声前(阴平、阳平、上声前)

例如:一般 一边 一端 一朝 一生 一些 (阴平前)

一直 一齐 一时 一同 一行 一群 (阳平前)

一举 一手 一体 一统 一览 一口 (上声前)

(3)夹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例如:

走一走 讲一讲 学一学 试一试 想一想

“不”字变调

“不”字变调有两种:

(1)去声字前

例如:不必 不变 不测 不要 不但 不错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例如: 去不去 穿不穿 会不会 好不好 大不大 听不清 看不懂

3、儿化音

“儿化”是指“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

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

例如:打杂儿 掉价儿 小说儿 空缺儿 粉末儿 山歌儿

例如:名牌儿 花瓣儿 抽空儿 八成儿 钢蹦儿 小摊儿

例如:瓜子儿 记事儿 没词儿 墨水儿 一对儿 跑腿儿

儿化音练习----顺口溜

出了门儿,阴了天儿,抱着肩儿,进茶馆儿,找个朋友寻俩钱儿;

出茶馆儿,飞雪花儿,老天爷,净和穷人闹着玩儿。

3

第三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朗诵基本知识三

一、欣赏朗诵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朗诵符号

1、定义

朗诵者在分析体味文字作品的准备工作中,为了清楚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更好

地实现朗读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标记,以提醒自己注意。我们把这些标记称作“朗诵符

号”。

2、符号

(1)∧──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停顿的时间稍稍加长。如用于有标点

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时间再长些。例如:

王大娘听到声音,十分高兴,赶忙走了出来。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就对他说:“这是

粮店的刘同志。”

“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一句,依据语境,是“儿子”奇怪,应该在“看到”后面标一

个停顿符号,就是“她看到∧儿子有些奇怪”。如果不标朗读停顿号,很容易在“儿子”后

面停顿,就成了“王大娘”奇怪了,显然是不对的。

(2)──间歇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处,都可使用。用于无标点符号处,表示间歇时

间较长;用于有标点符号处,表示间歇时间更长些。

例如《井冈翠竹》中的两句话: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在“井冈山”后略略一顿,目的是把人们带进作者所描绘的五百里林海之中;“最使人

难忘的”后面作一个较长时间的顿歇,“毛竹”两字用深沉、回味、抒情的语气送出,表达

出对井冈山翠竹的深厚眷恋之情,用回味性停顿的方法,把听者带入过去,使其在停顿中受

到感染。

(3)⌒──连接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缩短停顿时间,连起来读。例如:

“……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姐妹,都是

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歌声》)

这一段文字的字里行间,闪现着作者和乡亲们兴奋、激动之情,洋溢着亲切、感人的场

面。朗读时,语速较快,衔接较紧,须做些连接处理。

又如《祝福》中的一段:

阿呀,⌒我的太太!您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

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

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卫婆子这种走家串巷的村镇女人,一向是以深知别家底细为荣,喜欢多嘴饶舌,加上又

喝点酒,说起话来就更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4)── ──词组号。把需连起来读的词或词组连在一起,避免破坏语意。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昨天发布公告。

依据语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是一个词组,如果读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交部新闻司……”,就会支离破碎,语音含混不清。

又如“某公司不慎将0001号转账支票丢失,声明作废”。不能读成“……不慎将0001

号转账支票丢失”。

(5)···和──重音号。···为主要重音,──为次要重音。例如: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4

“奇”“秀”“险”,是桂林山的特点,也是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词语。因此,这三个

作为句子谓语的形容词,应并列为主要重音,“山”是次要重音。

又如: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在这语境中,“10”是主要重音,表示太阳之多,热度极高,万物受害,不能忍受的心

情。“寸草不生”是次要重音。

第四周:初识朗诵技巧一

技巧一、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

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

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其次,

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

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

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

“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

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

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

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技巧二: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

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

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

需要。

(一)停顿的种类

朗诵中的停顿,主要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

1、语法停顿是句子中一般的间歇,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标点符号,包括标号和点号两个

内容。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七种。其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

是:

句号(二拍)、问号(二拍)、叹号(一拍至二拍)>分号(一拍半)>冒号、逗号(一拍)>

5

顿号(半拍)

[例一]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蓝树叶》)

除了点号停顿以外,标号中的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括号也有标示停顿的作用。一

般为一拍、二拍和三拍。连接号和括号的停顿时间为一拍。

[例一]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哇……”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

来了。(《狐狸和乌鸦》)

朗诵带括号的内容时,一般是读完括号前边的内容后做短暂的停顿,之后改用慢语速,

弱力度读括号内的内容,读完之后做短暂的停顿,紧接着再改换用括号前边内容的朗诵速度

和力度去读括号后边的内容。这些括号的每半幅要各停一拍。

[例一]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

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

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少年闰土》)

2、句子中的语法停顿不能完全以标点符号为全部依据,有些句子没有标点符号,但根

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也需要作些停顿。

[例一] 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看月食》)

[例二]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喝水》)

[例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二三式)

3、结构停顿是段落层次间的停顿,是指每读完一个自然段以后停顿一下这种停顿的时

间要长,一般以三拍为宜。

第五周:初识朗诵技巧二

技巧三:重音

文章中对表现内容、情节和表达思想情感有突出作用的音节叫重音,对表现内容、情节

和表达思想情感起突出作用的句子叫重点句,为突出重点句的朗读叫做重音。重音是通过朗

读的力度和速度并且配以拖音实现的。

练习文稿:

1、我喜欢打羽毛球(喜欢什么运动)

我喜欢打羽毛球(喜欢什么球)

我喜欢打羽毛球(你喜不喜欢打羽毛球)

我喜欢打羽毛球(谁喜欢打羽毛球)

2、小李高兴地笑了。

3、容貌的价值不等于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在奋斗中体现的。

4、你看,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

5、我们欢呼,我们歌唱。

6、是我错了,要知道我是多么懊悔呀!

7、祖国的山河多么美啊!

8、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技巧四:节奏

在朗读中,要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来把握语流速度,即节奏。节奏不仅包含抑扬顿

挫和轻重缓急的特点,也包含声音行进、语言流动中的回环往复的特点。朗读中语速的快慢

6

主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依然是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练习文稿:

1、轻快的节奏(这种节奏的特点是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速较快,声清不着力,词

语密度大,有时略有跳跃。)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坐者,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

绵绵的。(选自《春》)

2、沉稳节奏(这种节奏的特点是音势较平稳,语速较缓,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

例:军长愣住了,他望着冻僵的军需处长,眼泪不由的流了下来,他用仅有的几根火柴,

慢慢点燃了军需处长手中的半截香烟又把那颗红红的小辣椒高高的举过头顶,就像举起了一

把火焰,照耀着前程。然后向着军需处长缓缓的举起了右手,紧接着一支又一支的右手在缓

缓的举起,举起……(选自《军礼》)

3、舒缓节奏(这种节奏的特点是音势多扬而少抑,语速缓慢,声清不着力,用来表达

较舒展的情感,描绘较抒情或异常幽静的场面。)

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郎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一番风味的。(选自《荷

塘月色》)

4、强疾节奏(这种节奏的特点是语音多重少轻,语调多扬少抑,扬而更扬,音势节节

高起,有势不可遏之感,气息强而短促。语速较快,音强而有力。)

例:雷霆万钧的火车头,喷吐出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掣地猛冲过来……

例:欧阳海箭步飞身,抢上道心,水淋淋的雨衣,噗拉拉地飘起,高高地扬向天空。他

脸不变色,心不跳,拼出性命把战马推离了轨道……(选自《欧阳海》)

技巧五:语气

语气是朗读表达技巧之一。它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一词,

由“语”和“气”合成。“语”,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指朗读时

支撑有声语言流露出来的气韵。

练习文稿:

1、他表现得好吗?——好↘(语气肯定,语调稍抑)

他表现得好吗?——好↗(大不以为然的语气,语调稍扬)

2、这个项目少了你不行↘。(语气恳切真诚,用降调,即“不能没有你”)

这个项目少了你不行↗!(带有讽刺挖苦的意味,用升调,尾音上扬,即“可以没有

你”)

3、这篇文章写得真好。↘(稍抑,降调)(告诉别人一件事——陈述语气)

4、哦,是谁写的?↗(上扬,升调)(提出问题——疑问语气)

5、请你猜猜看。↘(下抑,降调)(向别人提出要求——祈使语气)

啊,原来是他呀!↘(稍抑,降调)(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感叹语气)

6、里面有人吗?(询问语气,上扬,升调)

里面有人吧?(猜测语气,稍扬,半升调)

里面有人了?(肯定语气,稍抑,半降调)

里面有人哪?(加重肯定,下抑,降调)

7、啊!您说什么呀!奶奶!↗(惊异)

8、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反问)

7

9、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坚决、深信)

第六周:学习散文的朗诵技巧

一、朗诵材料

和时间赛跑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

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

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

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

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

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

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

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

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

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

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

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

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

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

功。

二、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散文,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朗读时要注意以下三处:

1、读好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在读爸爸的话时,要重读重点词语。在读儿子的感受时,

要读出儿子听到爸爸的话后焦急、悲伤、万分感慨的复杂心情。

2、读懂作者如何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读到我的成功时语速可以略快,声调可高些。

3、读好作者的结尾感言。最后两段抒情的色彩很浓,朗读时应读得慢一些,表现出意

味深长。

第七周: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一、朗诵材料(现代诗)

8

山城的雾

作者:蒲华清

山城,清晨的雾,

真是无比奇幻——

-

像天上的仙女撒上帷幔,

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

-

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

天空只剩下一个淡淡的圆。

-

大车小车都提着红灯笼,

像老爷爷走夜路,缓缓向前。

-

只听见雾中哒哒的脚步声,

看不清路上行人的脸。

-

看不见枇杷山顶的红灯,

看不见电视塔的塔尖……

-

汹涌的雾在翻卷,

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

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

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二、朗读指导

现当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读是读好

现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方法如下:

1、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2、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

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

3、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

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三、朗诵材料(格律诗)

乞巧 嫦娥

林杰 李商隐

七夕今宵看碧宵, 云母屏风烛影深,

牵牛织女渡河桥. 长河渐落晓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

穿尽红丝几万条. 碧海青天夜夜心。

9

四、朗读指导

朗读古诗时,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或者自己的想象,读出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另

外还要把握好诗的节奏和重音。朗读《乞巧》时,感情基调是喜悦、有所期望的;朗读《嫦

娥》时,则是用深沉、低缓的语气来读出凄凉寂寞的心情。

第八周:学习寓言的朗诵技巧

一、朗诵材料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chan)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

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二、朗读指导

这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要去南边的楚国却往北走,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最后只能越走越远。所以朗读时可以根据角色揣摩说话人的语气。朋友的问话是关切的,读

时语调应上扬,而去楚国的人的语气则是固执的。

第九周:学习童话的朗诵技巧

一、朗诵材料

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

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

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

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

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

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

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

10

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

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

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

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二、朗读指导

这是一篇关于爱心的童话故事。描述了因大旱灾,小姑娘找水、让水,结果爱心使水罐

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所以朗读时要读出美好的情感。对感情基调的把握,可以

站在赞美爱心的角度,读出美感;也可以从读童话的角度,读出故事的神奇。

第十周:学习说明文的朗诵技巧

一、朗读材料

太阳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

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

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

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

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摄氏度,就是钢

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

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

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

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

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无数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

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

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

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文字流畅。写出了太阳和我们的

密切关系。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恰当的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表达出应有的感情。

11

第十一周:学习记叙文的朗诵技巧

一、朗诵材料

荷花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

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

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

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

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

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

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二、朗诵指导

文章描写了作者去公园看荷花的美丽景致;及作者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

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朗读的时候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想

象成作者也来到公园看荷花,体验入画的美好心境,读时语气亲切欢快,表现出喜爱荷花的

感情。

第十二周:学习记叙文的朗诵技巧

一、朗诵材料

可贵的沉默

铃声响了,开始上课。

我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

同声地回答。 “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当然祝贺了!”又是一片肯定

的回答声。 “‘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

我提高了声音,“啊,这么多啊!” 我的情绪迅速地传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

来“15、16、17……”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

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谈的内容当

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

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我接着问:

“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

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向

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

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

12

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我的语气缓和下来,轻轻地问:“怎么才能知道爸爸的生日呢?”

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

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

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最好用一种

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

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他

祝我生日快乐!”“他送了我礼物!”“他给我写信叫我不要烦恼!”“他会体贴人了!”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二、朗诵指导

朗读时,要把握住孩子们情感的两次起伏,读出情绪的变化。开始要读出孩子们的欢乐、

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

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喜、如释重负的语气,并重点读好反映人物内心

世界的语句。

附表1:表情朗读符号

符号

°

|

||

|||

倒三角

~~~

<

>

前低后高号

前高后低号

急读号

缓读号

渐强号

渐弱号

表示这一句应读得前低后高

表示这一句应读得前高后低

表示此处应急读

表示此处应缓读

表示语气由弱到强

表示语气由强到弱

标在句首(或句尾)

标在句首(或句尾)

标在急读部分字下

标在缓读部分字下

标在应渐强部分之上

标在应渐弱部分之上

名称

主要重音号

次要重音号

音步停顿号

作用

表示重读的音节

表示次一级的重读音节

表现节奏的停顿

标示方法

标在应重读的字的下面

标在次一级重读字的下面

划在音步之后

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6 05:0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2982824258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朗诵   作品   朗读   停顿   太阳   语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