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体会了解鲁宾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宾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战胜困难的
品质。
教学重点: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对课文进行阅读,体会主人公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卡片。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都有所增强,感知能力得到发展,能初步
看到问题的实质,并已学习运用、演绎、类化的思维方法。能通过有效阅读文本感悟作者所
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文节选自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文中的“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鲁滨
孙·克鲁索。课文以日记的形式反映了最初鲁滨孙一个人漂流到荒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的
故事。纵观全文,文章属“日记体”,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前三个月荒岛生活的事件,篇幅较长,
行文较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容易提炼内容,理清层次,这需要掌握方法,需要教师进
行引导。
“图像化”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其中利用表格梳理、提取、归纳信息是很适用于本
文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从前的学习过程中曾初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图像法,本课重在学习并
尝试运用。提炼出主要事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要准确概括、归纳却有一定的难度。
方法策略:
以“图像化”策略为主,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为辅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遇到下面几种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外面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你独
自在家时?;漆黑的夜晚,你需要一个人回家时?;当学习遇到难题时?;从而引出当独自处在
荒无人烟的小岛时,我们会感到无助绝望,而鲁滨孙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了很长很长的时
间,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图像化”阅读感悟
1、回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完成三个表格,感悟课文。
4、表达想法,深入感悟。
通过朗读感悟,你认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回到情境,学习人物品质
再次出示导入环节中的几个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现在你会怎样做?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
退缩,敢于去战胜困难的品质。
(四)、总结拓展
通过总结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兴趣。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
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
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
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
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
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
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
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
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
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
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
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
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
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
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默读课文,体会林肯在法庭上通过提问让福尔逊陷入被动、露出马脚的原因。
3、复述林肯精彩的辩护词,或者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
4、辨别“判决”、“断定”、“判断”的差异,并能用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体会林肯在法庭上通过提问让福尔逊陷入被动、露出马脚的原因。
2、复述林肯精彩的辩护词,或者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
3、辨别“判决”、“断定”、“判断”的差异,并能用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5、律师林肯》。
(学生读课题。)
2、教师:知道林肯吗?
(学生交流。)
3、教师:亚伯拉罕o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在未当选总统前,于1836年至1846
年间曾经当过律师,林肯在当律师时用他的智慧搞清了许多案件。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
一个。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
律师诬告图财害命有口难辨蒙冤受屈质问毫不含糊彻头彻尾静寂骚动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用上“诬告”、“辩护”、“揭穿”、“宣布”说说课文大意。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思考:林肯问了证人福尔逊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3、仔细阅读林肯最后一段话,填空。
10月18日应是月,11点钟的时候,月亮已经,即使,月亮也。月光从往照。而在东边;
在西边,福尔逊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二三十米外看清阿姆斯特朗的脸的。
四、课文小结。
课文主要写美国历一位比较有影响的总统林肯,在他早年当律师期间,为被诬告的的阿
姆斯特朗出庭辩护,并获得成功的事。
五、课堂练习。
1、说说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再选两个造句。
(1)阿姆斯特朗有口难辩,被判定有罪。
(2)他断定被告阿姆斯特朗蒙冤受屈,要求法庭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3)这个意外的判断,使法庭里的人都愣住了。
六、作业布置。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
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
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
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
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
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
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
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
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
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里,老师是干什么的?我是你们的老师,那谁又是人类的老师呢?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并把句子读通顺、连贯。
2、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对于难读的生字、词及长句多读几遍
4、学生自由交流:初读课文后,自己有哪些收获?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抽读重点指导:研 究 翼 蝇
2、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3、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生模仿读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学生讨论识记生字的小窍门。
2、师范写生字
3、学生书写生字,师生评议:包括笔画、结构安排
4、学生习字,并给生字组词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生字的体会及对本文的初步感受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
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
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
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
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
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
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
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
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
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
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
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
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
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
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
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
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理念】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
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
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
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
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
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
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
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
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
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
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
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
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
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
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
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
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
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
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
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
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猫》,作者是(指生齐读“老舍”)。昨天晚上同
学们已经查阅了老舍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
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
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
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
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师: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这几位同学朗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大部分,
也就是123自然段。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写大猫的123段,想想大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句子一: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
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
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
(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
(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
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
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
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 高兴 温柔可亲
不高兴 一声不出 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1、猫的性格如此古怪,老舍爷爷却非常喜欢它,可能很多同学会有疑问:“古怪怎么还
会有人喜欢?”是啊,为什么会喜欢呢?(听完老师举的例子后你就会找到原因了:妈妈正
忙着做一件事情,你在她身后不停地捣乱,妈妈说:走开,你这个捣蛋鬼!你说妈妈说这话
是表示不喜欢你吗?)是啊,老舍爷爷不仅不讨厌猫,而且非常喜欢它,大家能举些例子来
说吗?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
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老舍爷爷笔下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面我们来
看看老舍爷爷是怎么来描写刚满月的小猫的?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
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 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
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
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
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
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
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
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
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
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
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
(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
(2)拟人的手法。
(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
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猫亲人
胆小 勇猛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
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
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
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
作。
【教学重点】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
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
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
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
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
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小组讨论后发言。
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
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
秋虫的鸣叫声……
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
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
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切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
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
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书写提示。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2、练习书写。
四、日积月累。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
象。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本文发布于:2024-09-29 13:3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edu/1727587971426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