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都忍不了,更别说远大的抱负与长远的谋划了。古人一直很看重「忍」的质量,它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美德之一。苏轼的《留侯论》同样也是围绕着「忍」展开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张良成功原因之一是「能忍」。思想新颖,文章结构环环紧扣。本文会先介绍苏轼生平与《留侯论》的写作背景,再着重研究《留侯论》的写作手法与本文想表溺死达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浅谈对文章的感想。
一、 苏轼生平及其《留侯论》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自幼受父亲苏洵发愤读书的影响,还未成年就「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在他二十一岁时便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五时,授职大理寺,从此开始了坎坷的官场生活。此后苏轼因与别人政治立场不合,且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多次遭到流放,几经贬谪。最终因几经波折且长途跋涉的艰难,使他受到了病痛的折磨,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苏轼词风格多样,「既可看到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也能领略到恬静和谐的农村风光;既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报国壮志,也有求仙问张庆熊道、『江海寄余生』的低沉歌吟。」,他的词与别的诗人对比,题材更新颖,更具有获得性遗传创造性,成为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留侯论》是苏轼于嘉佑六年答御试策中的一篇,所上交的《进论》之一。那时他二十五岁,由于是为了应试求官,为了向皇帝街拍露底和考官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风格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苏轼青年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篇都在围绕着「忍」进行论述。苏轼认为杰出的人才都具有能够「忍」小事的特征。同时联系到世界语绿网苏轼的生平,在官场里忍受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员的指指点点,并且受到别人的网络协同办公污蔑与陷害,苏轼也只是隐忍了这一切。《留侯论》也正是印证了他人生中沉默忍耐的道路。
二、 写作技巧分析与中心思想
《留侯论》是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议论文。一共有七个段落。第一段提出中心观点,第二至第五段是《张良进履》的故事,并且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再次分析,第六段讲述张良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最后一段引用《史记》对张良的评价。
首先第一段开篇立论鲜明,提出了全篇的中心论点——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接下来以张良为主人公,对「忍」展开了论述,「捕捉到张良人生的成功标配——『能忍』。」
在第二段里,苏轼对《张良进履》提出了新的立意。根据史书记载,桥上老人是神仙怪物,是来给张良送兵书以此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的。「千年之后,苏轼大胆提出个人见解,认为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是肛泰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意不在授书。」苏轼独辟蹊径,提出了两个新北京十大律师事务所意,无非是为了围绕「忍」的主题。第三段至第四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例举了张良狙击秦王与进履受书的两件事。当韩国灭亡时,秦国正强盛。张良因忍受不了丧国之痛与对秦王的愤怒之情,为了一时之快想要狙击秦王,然而并没有成功。幸好张良狙击失败后逃跑的快,并且因为清秀的外表并没有引起秦王的注意,逃过了军队的抓捕,否则张良就要为他的图一时之快而付出性命了。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但却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江苏旅游攻略策,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感到惋惜的地方。但张良忍受住了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所以老人认为他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老人说:「孺子可教也。」 ,并且给予张良注入自己毕生心血的书——《太公兵法》,以此帮助张良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第五段则是用了类比论证,举郑襄公与越王的事例,前者忍辱脱衣牵羊迎接庄王能退敌,后者忍辱到吴国做斯托雅奴仆能复国。在此处类比两位都与张良一样,有着能忍的质量,从而成大事的人。作者借此进一步强调「能忍」的强调性。跟着又提到老人授张良书籍,再次强调老人授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张良能「忍小忿」。
其实文章到第五段就已经把观点阐述的很清楚了,但是苏轼又继续在第六段提及高祖成王,实则是张良在辅佐。同时又举出了张良帮助刘邦的两个例子。第一个事例:刘邦纸浆模塑与项羽的战争中,张良教他要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个事例强调刘邦能忍,所以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但他为什么能忍?也是张良教之。同时第一个事例运用了对比论证,对比了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差别再于一个不能忍,一个能忍罢了。也是更有说服力地说明「能忍」的重要性。第二个事例学生补脑食谱100样: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称为王时,刘邦为此特别愤怒,从他的脸色都能看出。这个事例则是强调刘邦不能忍,若不是张良的提醒:「汉 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才能忍住怒火,封韩信为王,征用韩信的士兵去击败楚国。这两件事都体现出刘邦能得天下最大的功臣就是张良,且从另一个角度着重说明张良一直在用「忍」。以张良用「忍」来结束自己的论述,层层递进,又别有新意。
至此,张良的形象在文章里已经很明确地勾勒出来了,然而苏轼还想要继续夸赞子房。第七段结尾段引来了《史记》中对子房评价的一段话:「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正好用司马迁对张良「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的评价,来反衬张良「能忍」的气魄。升华主题,同时又表达了苏轼对张良的赞美,赞美他度量大,志向远。
《留侯论》例举出张良狙击秦王,进履受书,辅佐刘邦得天下三件事,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件事,实际上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张良狙击秦王失败后,在桥上遇到一位想磨走他锐气并且帮助他的老人。张良通过了老人的考验,「张良的『忍』让他从圯上老人那里获得了《太公兵法》, 更让他能遇事不惊而胸怀大志,拥有长远的眼光,获得了高祖的欣赏与信任,成就一番功业。」三件事情互相联系,互为论证,结构紧密,体现出「忍」能成就大业,图谋远虑。并且苏轼在选材上也是很会抓典型。大家都知道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得力的谋士且被封为留侯,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撇开他只能文不能武的缺点,他照样有许多功绩可供后人讨论与研析,例如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可苏轼只抓住了子房众多事迹的其中三件,是因为他有侧重点地选材,选取了最能体现出张良「能忍」的三件典型河村隆事例,为了论据能够紧紧围绕题旨「忍」字。
除此之外,文章见解新颖,也是体现出苏轼写文章的特点。「张良圯上受兵书」原本是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桥上老人是神仙,特地来帮助张良。古时候的学者大多数认为并没有鬼怪之说,但赠予兵书的事情确实古怪。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老人要平白无故地授张良兵书?苏轼就是抓住了这个疑问,认为这位老人其实是以为「瘾君子」,是有目的性地偶遇张良,特意傲慢无礼地对待张良,进一步的在精神上折磨他。其实是为了挫去张良身上的锐气。老人认为张良狙击秦王的事过于莽撞,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老人对此深为惋惜。但张良并不会因为小事而愤怒和暴躁,因此老人认为张良是可塑之才,能成大事,便把兵书给了张良。苏轼以自己对《张良进履》独特的看法与见解,阐述了「其意不在书」的分论点。不仅破除了徒步鞋推荐迷信的封建色彩,还丰富与补充了故事内容。大大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和深度,自然也就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这一点,在写作手法上实在是高明并且值得我们借鉴。
三、 感想
读完《留侯论》我明白了「忍」的重要性,凡事都要冷静思考,不要因小失大。真正的勇敢并不是受到侮辱与别人直面发生冲突,而是受到侮辱也能沉着冷静并且忍耐。同时「忍」也只是成就大业的其中之一的质量,我们还需要有「志」。
项羽与刘邦最后一战——垓下之战,项羽宁可投江自刎也不愿逃走。有人说他有骨气,评价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在我看来他是在逃避,无法面对一直默默支持他的人,他知道刘邦不会放过他,他忍受不了接下来会遇到的困境,他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所以选择了投江自杀。但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为何不先保住命,忍住一时的艰难险阻,再精心策划新的一场战略?之前项羽与刘邦的战争,刘邦一直处于劣势,但是他并没有像项羽这么极端,而是选择了忍住一时,保存实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刘邦能赢得天下。由此可见「忍」的重要性。
但除了「忍」是不够的,还要具有远大的抱负与不气馁的精神,抱着成功的决心继续向前。《留侯论》里的「忍」并不是指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而是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要拥有「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点明了「志」。《留侯论》开头一节,苏轼通过对比天下勇者与匹夫之勇,表明了大勇者之所以大祸临头而不惊、羞辱加身而不怒,就在于「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十分清晰地剖析了『忍』与『志』的因果关系……文章结尾部分内容的重点,也是落实到了张良的『志』上:『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这里用人的相貌柔弱来反衬其志存高远。」若张良狙击秦王失败后逃亡到别处,想着为国报仇的计划也就算了,忍受着丧国之痛却不作为,并且也没有遇到桥上老人。那他这种「忍」能称作是成就大业吗?周武帝宇文邕被宇文护压迫多年,宇文邕一忍再忍,其实他是在策划一场更大的计划,不能因小事而失大。最雅思报名时间后宇文邕终于杀掉了宇文护,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倘若宇文邕只有忍气吞声而没有其他的行动,恐怕会像之前的三位皇帝一样被宇文护杀死,导致宇文护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帝。宇文邕不仅「能忍」,还有「志」,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色盲眼镜。
因此,在我看来,在如今复杂的社会,「忍」只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能忍」不代表一定能成功。我们不仅要学会「忍」,还要得「志」,更要能够付诸行动和具有远见卓识,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参考文献
一、书籍
1. 〔宋〕苏轼着,〔宋〕傅干注,刘尚荣校点:《苏轼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2. 〔宋〕苏轼着,曾学文校点:《东坡词》。扬州:广陵书社。2018年。
3. 〔清〕上疆村人:《宋词三百首》。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年。
4. 邓亚文:《五朝千家诗•宋元》。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
5. 汗青:《史说新语》。北京:中国友谊出韩国动作片版公司,2004年。
二、论文
6. 黄旭:〈写出心中的 「他」 —— —浅谈苏轼《留侯论》〉,《文理导融侨地产航》。2017年总第271期,页13。
7. 张善存:〈跟随苏轼写作文 ——《留侯论》对议论文写作的借鉴意义〉,《读写月报:高中版》。2019年第6期,页44-47。
8. 周燕:〈小不忍则乱大黄金硬通货谋——由《留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侯论》张良之忍说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30期,页56。
9. 顾助东:〈「能忍」背后是「志」 ——《留侯论》的主旨辨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7期,页73-74。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04:3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333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