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
大路上,一个人急急忙忙的赶着车向北赶路
“我要去楚国。”
“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走呢? 楚国在南边呀!”
“我的马跑得快。”
“你的分离蛋白马虽然跑得酒驾案例快,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楚国在南边呀!”
“我的盘缠很充足。”
“你的盘缠虽然多,但是,楚国在南边呀!”
如何调酒“我驾车的本领很高。”
“是吗?如果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距离楚国只会越来越远啊。”
奇怪的现状
我们生存在同一个宇宙,却存在着经典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弦理论4种互不相容的物理理论。真相只有一个。对同一只动物,我们能说它既是鹿,又是马,又是驴、又是猪吗?
我们如何判断某一理论是否是科学的理论呢?
除了可证伪性,还有什么可以作为理论是否正确的评判依据呢?
人类有一个终极理论之梦,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自洽解析宇宙所有未解之谜的理论,即终极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达到终极理论的标准,这意味着现有理论都不完备。
请注意,能够自洽解析宇宙所有未解之谜的理论才能称之为终极理论,说明人类对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判标准仍然是是否能够自洽描述宇宙的运作原理,这是终极理论的标准,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常识。反过来说,所有不能自洽解释宇宙的运作原理的理论都不算是科学理论而只是一个假说。
但是,现在这个科学常识已经被打破。一些无法自洽描述宇宙运作原理、违反科学常识的所谓理论被奉上神坛,不容置疑。我们知道,科学精神是理性!怀疑!批判和实证。理论都不容置疑,说明人类已经丧失了科学精神,已经走向了科学的反面。
为什么那些无法解释客观现象又无法实践应用的理论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被当成是科学理论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呢?
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如果评判的标准都变了,那么,错误也可以被认为是正确。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不科学?如果科学的定义都变了,那就无所谓科学不科学。
理论如何建立?这是科学范式问题,如果科学范式错了,人类越努力距离真相越远。
人类的科学范式发生过改变吗?
答案是:是的!
在经典物理学时代,人类是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以此构建理论,这是经典的科学范式。需要注意的是,从客观现象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构成我们的科学常识,客观世界就是这个理论最好的证据。经典物理学就是经典科学范式的产物。
现在,科学范式已经变了。所谓的现代科学范式不是从客观现象中总结规律构建理论,而是先搭建一个数学模型,以此构建一个理论,然后再从客观现象中寻找证据。不同的数学模型构建出不同的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弦理论这些所谓的现代理论都是这种模式——范式创建出来。麻烦的是,哪一种理论是可以自洽描述我们身处的这个客观世界的终极理论呢?(说白了,哪一种理论正确呢?)我们只需要一个可以自洽描述我们身处的这个客观世界的理论啊!有趣的是,这种所谓的现代科学范式构建的3个理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无法自洽描述客观现象,也无法实践应用。
有没有能够自洽描述客观现象又可以实践应用的理论吗?
答案是:有!就是“不受待见”的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是我们的科学常识,也是人类所有现代科技的基础。从汽车、飞机、轮船到航天飞机,从扔块石头到登陆火星小行星,从智能手机到每秒亿万次的超级计算机都是经典物理学的应用。说白了,目前人类所有的科技应用都是经典物理学的成果,没有之一。有些理论都建立100多年了,其应用要么似是而非仍然存在争议,要么永远都在研究之中。
为什么只有经典物理学能够自洽描述客观现象和实践应用呢?
原因很简单,经典物理学是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构建的理论,理论来自于客观现象,当然能够自洽描述客观现象和实践应用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怎么又绕回来了?
是的,这就是经典科学范式和现代科学范式的差别,如果坚持认为所谓的现代科学范式正确,那么,就不要抱怨为什么所谓的现代科学理论无法自洽描述客观现象和实践应用了,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毛病”,没有办法医治。这些所谓正确的理论都互不相容,我们身处在同一个宇宙中,总不能为每一个正确的理论都创造一个适用这个理论的世界吧!
需要注意的是,在经典科学范式的时代,如果一个理论出现无法消除的奇异性,意味着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客观自然并没有呈现出奇异性啊!理论出现奇异性,说明理论脱离了客观事实,理论错了,当然无法自洽的解释客观现象啊!
你看!你看!又绕回来了。没办法,物理理论就是为自洽解释客观世界而存在的,无法自洽解释或描述客观世界,证明这个所谓的理论只是一个假说而已。说白了,这些理论在瞎忙活。
不过,也别太难过,就像爱迪生的名言:至少,我证明了这个想法或方法是错误的。
是的,探索未知世界和探索一条处女河一样,不仅需要标识出正确方向的灯塔,也需要在暗礁浅滩处标识出正确航道的航标灯。别难过,大家都为标识出正确的航道做出了努力嘛,探索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成功或是失败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前提是,要知错就改!
知错不改,就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粒子nlb标准模型
我们知道,粒子标准模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这个模型异常复杂,模型中的粒子千奇百怪,它们排列整齐,各负其责,个个“身怀绝技”,仿佛它们早就在那里等候着被发现。问题是,粒子标准模型可以自洽地描述微观世界的运作原理吗?这个看似精美的模型是艺术品还是实用工具呢?
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可以使用的工具才称得上新iphone是工具,无法使用的工具最多算是一个模型或艺术品。
粒子标准模型可以使用吗?
麻烦的是,有些本应无处不在的粒子至今都没有没发现,例如传递引力的引力子。而本应无处不在的中微子,却需要到深深的地下去寻找。
怎么会这样?那标准模型里那些认为已经被发现的粒子在客观世界里存在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些看似各负其责的粒子中的大多数在客观世计件工资界——自然界里根本不存在。
在客观世界里本应无处不在的东西却找不到,这是不是有些荒谬?用这些在客观世界里并不存在的粒子可以描述我们身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吗?哎呀!工具都不存在就谈不上能不能使用的问题。这样一个无法描述客观世界运作原理的粒子标准模型也不可能作为客观世界的“说明书”的。
真相只有一个,既然无法自洽描述客观世界的运作原理,那就应该抛弃。
幼稚!
事实上,量子力学不仅没有被抛弃,反而被认为是先进的现代理论,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和相对论一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在物质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用物理世界里并不存在的物质可以描述物质世界吗?我们不禁要问,物理理论是为自洽解释宇宙的运作原理而存呢?还是应该为这些脱离客观世界的理论创造一个适合这些理论的世界呢?
在上一篇文章里探讨了量子的本质,zhuanlan.zhihu/p/373492151
西风歪马:量子力学的致命缺陷(1):量子是什么?
按照量子力学不可再分割的量子其实都可以被分割,证明量子的定义就是错误的。还有,量子力学也并非只有一种,称为量子力学的量子理论只是一个认为量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的量子力学,弦理论是一个认为量子是弦的量子力学,经典物理学有解析光的经典光学和解析光、电、磁的经典电动力学,还有解析亚原子粒子的核物理学,这些理论解析的都是量子,其研究领域和对象与量子力学完全重叠,因此,这些都是量子理论,都可以称之为量子力学。存在三种完全不同的量子力学,没有人知道哪一种量子力学的描述更接近微观世界的真相。
一个不知道量子是什么的理论可以称为量子的力学吗?问题出在哪里呢?既然粒子标准模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那么,我们还是从粒子标准模型的前世今生谈起吧。
“奇怪”的假设
普朗克认为能量子是一份一份并不连续的辐射,只能取能量基本单位的整数倍——物理量的数值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地任意取值。
能量子是什么?是并不连续的波?还是一粒粒惯性运动的粒子?
普朗克认为能量子并不连续的波,甚至认为万物都是波构成(万物皆是波)。
而第二次波粒之争的失败者——粒子说借此机好听的中文歌曲会“卷土重来”,粒子学派认为离散的,不连续的能量子就是粒子——量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由此建立。
正如手拿锤子的人看什么但是钉子,粒子学派看什么都是粒子,他们不仅把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量子化”(这种基本粒子称为费米子),还把宇宙的各种先天八卦方位基本作用力也“量子化”——粒子化,宇宙基本作用力也被看作是实实在在的粒子。传递基本作用力的粒子称之为玻色子,也称为“传播子”。
按照现在的定义,粒子标准模型是一套描述强力、弱力、引力及电磁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粒子标准模型有61中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粒子称为费米子,具有半奇数的如何治疗前列腺炎自旋并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没有相同的费米子能占有同样的量子态)。构成大部分物质的三种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其中只有电子是这套理论的基本粒子——不可再被分割的物质单元。质子和中子由更基本的夸克,受强作用力相互吸引而组成。
传递基本作用力的粒子称为玻色子,具有整数自旋而并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传递基本作用力的玻色子“品种”非常多,主要有:
胶子——强相互作用力媒介粒子,自旋为1,有8种
光子——电磁作用力的媒介粒子,自旋为1,只有1种
W及Z玻色子——弱相互作用力的媒介粒子,自旋为1,有3种
引力子——万有引力的媒介粒子。引力子被定义为一个自旋为2,只有一种。
希格斯粒子——引导规范群的自发对称性破缺,与费米子有汤川耦合,亦是惯性质量的源头。
把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量子化没有问题,因为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认为构成物质的东西一定是最小的粒子,德谟克利特认为这种粒子是“原子”。有形的物质当然由有形的物质构成,无论是理论还是人类的观测结果,都显示物质由某种类似粒子的单元构成。但是,基本作用力是一种连续作用的力,把力量子化,问题来了。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具有绝对的同时性。相互作用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作用力也可以叫做反作用力,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为作用点不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能求合力。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如果玻色子具有质量,那么,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都会出现反作用力。如果没有绝对的对称性,那么,发射出去和“回收”的玻色子不对等,物理的质量会出现亏损或增加。但是,微观世界里的物质相互作用并没有反作用力,其质量也没有出现亏损或增加,这是客观事实。
如果认为玻色子没有质量,也与事实不符,因为客观世界里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问题出在哪里呢?
不仅如此,粒子学家们还发明了没有质量,也没有形状的“虚粒子”的概念,一方面认为空间空无一物,一方面又认为宇宙空间由“无”的——“虚粒子”构成,不同的“虚粒子”构成不同的“场”,“虚粒欧兰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粒子。粒子可以在这种“虚空”中“无中生有”地产生,也会“无缘无故”地湮灭。问题是,有质量的物质可以由无质量的物质构成吗?质量从哪里来?质量可以无缘无故的消失吗?质量可以无缘无故的生成吗?质能守恒定律可以被打破吗?
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吗?
在粒子标准模型中,有些粒子有形状也有质量,有些有形状却没有质量。问题是,在客观世界里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吗?
答案是:没有啊!如果有,请举例!
请注意,量子力学理论上存在的无质量的物质,在客观世界里并不存在。既然物理理论为描述客观世界而存在,那么,客观世界是鉴定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玻色子都没有无质量吗?
严格上讲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按照量子力学的基础粒子标准模型,并不是所有的玻色子都没有质量。
这样啊!我们来看看玻色子的定义:
玻色子是遵循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自旋数为整数(0,1,……)的粒子,例如光子、引力子、介子、胶子、Z粒子等基本粒子,还有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还有氘核、氦-4等复合粒子。
这就奇怪了,我们知道,氘核是氢的一种核素(重氢),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电量e=1.6x10^-19C ,质量为质子(质量是938百万电子伏特/c²(MeV/c²),即1.672621637(83)×10-27千克)的2倍,带电量(电子的质量为9.10938215(45)×10-31千克)为+1,相对质称谓语量约为2。每个氘核的自旋状态函数有3个,即+1,0,-1。
氦-4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质量为6.64×10^-27kg。质量为质子的四倍,带电量为+2,相对质量约为4。其自旋量子数为0。
重点是,氘核和氦-4都具有质量。
如声音处理软件果玻色子具有质量,那牛顿第三定律怎么办?反作用力怎么处理?
为什么2个费米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玻色子呢?而且这种玻色子还具有质量。既然具有质量,那为什么还被称为玻色子?
我们知道,一个物理理论必须是逻辑一致、自洽的理论解释体系。但是,量子力学既认为玻色子没有质量,但是,又认为其中一些玻色子具有质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
事实上,量子力学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统一的理论,而是由一大堆观点尖锐对立、相互矛盾的理论或假说构成,例如高能物理学、杨-米尔斯理论、规范场论、量子场论、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还有哥本哈根诠释(曾经是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路径求和解释、隐变量理论、平行宇宙理论(多世界解释)、多维度解释、多历史解释等等,一个解释无法自洽,就提出另一个解释来补救,这个解释还是无法自洽,那就再提出一个解释补救。哪一种解释或理论正确呢?哪一种可以代表量子力学呢?抱歉,每一种解释都是正确的!每一种理论都是量子力学,或者说它们都是量子力学的构成部分。
《寻找薛定谔的猫》的作者约翰·格里宾总结道[约翰·格里宾《寻找薛定谔的猫》海南出版社,354页]:
许多量子学家设计一些实验并不是为了解释疑惑,而是想告诉众人量子力学的本质就是奇异性的。他们认为量子理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存在着许多关于这种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的不同解释。就其哲学基础而言,这些解释之间大多是相互矛盾的。量子理论看起来对许多相互之间相互淘宝信誉排斥的解释都是允许的。就像在实验中光子同时通过双孔(双缝)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有一些物理学家并不试图说明哪一些解释是正确的,而是建议我们从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多少了解了解一下量子世界,将所有的观点都考虑进去,将其看成各种可能的叠加。事实上你可能会发现有少数物理学家(这些人根本就不愿意去思考这些事情)顽固地坚持一种观念,那就是他们所喜欢的那种解释才是正确的,而其他的解释“显然”都是错误的。量子力学由一些观点尖锐对立、互不相容的理论和假说构成,所谓的量子力学只是一个框架,更确切的说只是一个认为量子是粒子的论坛。量子力学根本就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理论解释体系。换句话说,并不存在一个称之为量子力学的完整的理论。
非连续和离散的量子——玻色子能够描述连续的作用力吗?
用非连续和离散的能量单元模式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在逻辑上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众所周知,宇宙基本作用力是连续的,持续不断的作用力,力的作用没有任何时间间隔,用离散和非连续的一份一份的作用力无法描述连续的作用力。如果强行解释,就会暴露逻辑上的矛盾——对称性。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不能一方比另一方早或晚,必须同时、同步地相互作用,这就是对称性。宇宙的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力都是持续和对称的,如果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不对称,就会出现所谓的“对称性破却”(量子力学术语)。
如果认为宇宙基本作用力是物质间交换玻色子来完成相互作用,问题就来了。所有具有质量的物质无论相距多远,都必须同时发射、同时接收各种传递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玻色子,以达成同时的对等交换。
例如强核力。一个原子内的核子(质子、中子)都必须同时发射和接收其他核子发射的胶子。原子核内有多少核子就需要发射多少胶子,还必须同时接收其他核子发射的胶子,并且还必须是同时。
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原子核内只有2个或3个核子,它们彼此间还能直接同时、对等的交换玻色子,但是,如果一个魂断威尼斯原子核内几十上百个核子,核子与核子不再直接“接触”,核子之间有远有近,中间还隔着其他核子的时候,问题就暴露无遗——如何保证所有的核子都能同时发射和同时接收其他核子发射的玻色子呢?谁来指挥核子们一起行动呢?在需要“翻山越岭”和“拐弯抹角”才能“找到”其他的玻色子,如何寻找并且准确同时到达目标?核子之间怎样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玻色子呢?使用路径求和解释也无法解决同时性的问题。除非使用馄饨逻辑,双眼一闭,反之就是同时发射同时接收了,咋地?没有什么为什么。反正理论就是正确的。咋地?
引力
原子核内的核子数量太少,缺乏惊艳的效果。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恒星数量是天文数字,加上众多的行星和其他类星体,宇宙中的星体数量完全超出人类的想象。要知道,所有的有质量的物质都具有与生俱来夏日情事的万有引力,如果按照量子力学的引力作用模型——物质间通过同时交换引力(粒)子来达到相互吸引的目的,这下子就“热闹”了。宇分手后宙中的物体(包括各种星体)无论相距多远,宇宙中所有的有质量物质都必须同时向其他所有物质同时发射引力(粒)子,同时接收所有物质发射出的引力子。注意!是同时!物质之间距离不同,又相隔遥远,每一物质都必须对所有物质的位置了如指掌,并且心有灵犀约定好同时行动,时间必须分毫不差。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是万能的上帝也无法完成这样神奇的任务。
更麻烦的是,宇宙中物质的数量是天文数字,而一粒沙子都必须发射海量的引力粒子,宇宙中将会被引力粒子塞满。在这引力粒子的“海洋”里,物质的运动是否会有阻力?光子还能保持光速不变吗?是否需要一个上帝来指挥交呢?
量子意味着并不连续,但是,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却都是连续的和不间断的作用力!请注意,基本作用力是相互作用力,相互意味着低音喇叭同时!连续意味着没有时间隔。其实,即使物质之间可以同时发射和接收玻色子,其交换的频率再密集,玻色子也是非连续的,也无法自洽描述连续的作用力。
更荒谬的是,构成这个引力“海洋”的无处不在的引力粒子却没有发现一粒。要么引力粒子的假设就是错误的,要么客观逻辑使错误的。
实证
有人会说,量子力学的预言和实验符合的很好,这就是实验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和我们熟知的实验验证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粒子标准模型是怎样证明的呢?很简单,首先预言一些费米子和玻色子的存在,然后通过粒子加速器“发现”这些“粒子”,这样就可以说“验证”了预言。问题是,粒子加速器“制造”的粒子是真的粒子吗?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粒子和经典的波和弦理论的弦一模一样呢?
这就是粒子加速器“验证”的“粒子”图像!
我们来看看经典电动力学的波是什么图像吧。
(驻波图像)
我们来看看弦理论的弦是什么图像吧。
(开弦图像)
(闭弦图像)
请注意,这些预言的“粒子”只有波长和频率,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能发现量子力学的“粒子”和经典电动力学的波和弦理论的弦是一种东西。问题是,这些振动的波和弦是实实在在的惯性粒子吗?要知道,粒子说的量子力学无法解释波长和频率,更无法解释衍射和干涉现象。
粒子加速器是如何验证的呢?事实上,粒子学家们先预言 “粒子”的波长和频率,如果粒子加速器碰撞的众多“碎片”中有些波长和频率“恰好”符合预言的波长和频率,人们就认为预言的“粒子”被发现了,就认为“验证”了这个理论。要知道,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预言任意波长的“粒子”,粒子加速器总是能碰撞出不同波长的“碎片”,其难度相当于在弹着点上画靶标。问题是,问题解决了吗?谁能用“发现”的费米子和玻色子构建一个可以正常运转的原子系统呢?这才是真正的实验验证。但是,没有人能够保存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被“发现”的“粒子”在客观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用这些在客观世界里并不存在的粒子可以描述我们身处的这个客观世界吗? 我们知道,实验验证不能脱离客观事实,如果实验不能模拟自然环境,那么,实验的结果就无法描述客观世界,这样的实验没有意义。用不存在的物质来解释宇宙的宇宙原理,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游戏。
为什么会出现玻色子这种“怪胎”呢?
究其原因,是粒子说的抛弃了空间介质造成的恶果。
任何理论都必须合理自洽地解释基本作用力学传递机制问题。但是,把量子看成是实实在在的惯性粒子调查问卷网,那么,空间就必须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如果空间由物质构成,那么必然会产生运动阻力,光粒子就无法保持速度的恒定)。但是,空间空无一物也就使基本作用力失去了传递的介质--一例如引力出现超距作用问题。粒子说的理论只好假设基本作用力由不同的玻色子来传递,这就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一个逻辑漏洞需要另一个假设来弥补,结果造成更多的逻辑漏洞,需要更多的假设来弥补,结果,这个理论满是逻辑漏洞。
一个自洽的物理理论必须自洽解释物质如何构成?物质的质量如何获得?引力从哪里来?如何作用?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论必然是不完备的。换句话说,这样的理论必然是空中楼阁。
存在一个能够自洽解释宇宙所有问题的终极理论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终极理论不会是一个推翻现有理论的全新理论,它应该是整合了现有理论中正确部分的一个综合性理论,是一个统一了所有理论的统一理论。问题是,面对错综复杂的观点和理论,我们怎样避免误入歧途呢?
尤瓦尔·赫拉利在2017年年9月13日侠客岛对其的采访中指出[
m.kdnet/share-12412205.html?from=groupmessage]:
“尊重知识、听取学者意见很好,但发展到崇拜任何人的程度都很危险,包括崇拜学者。一个人一旦被推崇为先知或权威,他(她)自己都可能信以为真,进而变得骄傲自大,甚至陷入疯狂。对追随者而言,一旦他们信奉某人为权威,便会自我设限,停止努力,只期待着偶像来告诉他们全部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即使答案是错误的、方法是糟糕的,他们也会通盘接受。”理性、怀疑、批判和实证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可以进步,但是至少可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也许,当物理理论回归客观常识时,理论物理学才能继续进步。
物理理论为自洽解释客观世界而存在,那么,正确的科学范式是从客观现象中总结规律,以此构建理论。物理理论必须建立在客观逻辑的基础上,而不能只以数学逻辑为基础。
我们的科学常识就是经典物理学,回归常识就是回归经典物理学,回归客观逻辑、回归经典科学范式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先贤们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思想成果滋养了我们的智慧,他们点亮了一个又一个灯塔,指引着人类的发展方向。没有人的观点全部正确,也没有人的观点一无是处。有些观点后来被事实证明是一个个错误,那也是他们在错误的地方树立起了一个个指引正确航道的航标灯。
真相总是朴实的,真理总是简洁的。有时,我们并不缺乏揭示真相的能力,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缺乏面对事实的勇气。
注:本文只是量子力学致命缺陷三部曲之二,接下来还有《量子力学致命缺陷之三:不确定性原理》。
《一只大象—体系与体系的对话》参考及引用
1.[美]约翰·格里宾(John Gribbin):《寻找薛定谔的猫》,海南出版社,2009年2月第2版,ISBN978-7-80645-813-6
2.[奥]E·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薛定谔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2013年10月第10次印刷
3.[美]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迪克·泰雷西(Dick Teresi):《上帝粒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美]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5.[[美]B·格林(Brian R Greene):《宇宙的琴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4月第3版,ISBN978-7-5357-3270-5
6.[中]赵凯华、钟锡华:《光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2011年10月第20次印刷,ISBN978-7-301-3/O.025
7.[英]牛顿(Sir Isaac Newton):《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日本后宫动漫1月第1版,2014年4月第15次印刷
8.[英]彼得·柯文尼(Peter Coveney),罗杰·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时间之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第15次印刷
9.[美]S·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终极理论之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3次印刷
10. [美]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黑洞战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1. [英]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8次印刷
12.[美]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黑洞与时间弯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0次印刷
13.[美]卡洛林·皮特森(Carolyn Collins Petersen),约翰·布兰特(John C.Brandt):《从哈勃看宇宙》,海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ISBN 7-5443-0710-7/P.3
14.[意]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2013年2月第5次印刷
15.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3年9月第一版,2014年12月第七次印刷。ISBN-978-5502-1745-4
16. [英]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朱利·安布朗(J.R.Brown),《原子中的幽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ISBN978-5357-9533-5
17.[布鲁斯·罗森布鲁姆,弗雷德·库特纳,《量子之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4:47: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1368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