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一、战前部署在横城战役还没有结束时,彭老总已经在想着要如何拿下砥平里了。
2月12日,横城反击战大局刚定,彭老总就给邓华发出电报,对下一步拿下砥平里进行安排:
伪八师已大部就歼……战役口子已经打开,敌人可能动摇,应考志对卅九军主力及一二六师的使用,最好以一部于正面抓住砥平里之敌,将主力插至敌侧后去,乘敌撤退时,在运动中歼灭之。在横城地区之敌彻底解决时,卅九、四十、四二、六六军则应准备向原州、忠州方向扩张战果,具体部署由邓考虑决定之。同日下午,邓华根据彭老总的意见初步提出了进攻砥平里的部署:
1. 以40军119师(缺一个团)、42军126师(缺一个团)、40军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共6个团进攻砥平里;2. 39军115、116师立刻南下,截断砥平里敌军南逃路线,并阻击可能的援军。这个部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这不是用于“攻坚”的战斗部署,志愿军主力115、116师一开始就没有安排主攻任务,而是直接被派去战场南部负责截断逃敌和阻断援军,这是一个典型的“追歼逃敌”的部署方式。
其实,从前面彭老总的电报也能看出来,邓华和彭老总想的是一样的,都是按照敌人逃跑来进行部署。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敌人就这么想逃么?
答案是:想,非常想。
砥平里的敌人不仅是想逃而已——他们连行李都已经打包好了。
在横城败局已定时,负责防守砥平里的美军指挥官佛里曼(Freeman)就迫不及待地向上级请示撤退,他的原话是:不想当那个“熟透的李子”。
就在在上级还没有回复最终意见时,佛里曼就已经让自己的下属们开始为撤退进行准备了。
佛里曼坚信,这么明显的“送死”位置,长官总不能留着他白白送掉吧——事实上,美军在砥平里附近的部队已经跑路,而佛里曼的师长、军长(阿尔蒙德)很快就先后同意了他的撤退请求。
在2月13日下午,佛里曼已经连撤退的时间都安排妥当了:不管军部最终怎么回复,我们今天晚上就跑!
就在这时,李奇微的命令传到了佛里曼这里:
“不许撤退,坚守待援。”
李奇微的这个决策,来自于他对整个战局的独立判断。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在横城失守之后,此时砥平里的在联合国军的阵线上突出得非常明显,完全就是孤零零地杵在阵线外面。按照联合国军的一贯思路,肯定要把部队拉回来保住才是。
然而,李奇微却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思路:在横城失守之后,联合国军东侧的整个阵线出现缺口,现在正手忙脚乱地在原州部署第二道防线。
如果按照联合国军一贯的打法,砥平里的部队也拼命后撤的话,那么整个防线上就连一个支点都没有,志愿军的下一步进攻将毫无阻碍、一往无前,原州基本上肯定也是保不住了。
然而,如果联合国军能够守住砥平里,战略局势就非常不一样了:志愿军继续往原州深入时,则砥平里的部队就如同志愿军身后的一根钢针,让志愿军时刻如芒刺在背。
只要守住砥平里,原州方向志愿军就无法全力以赴,哪怕是最终原州失守,砥平里的存在也能时刻威胁着志愿军的侧后方,让志愿军不敢轻易继续深入。
李奇微非常敏锐地找到了此时美军在战场上的关键:时间。
只要守住砥平里,就能给美军更多的时间,只要有更多时间,美军就能把破碎的阵线重新复原。
而就在这个关键选择中,李奇微看到了此时美军的一个重要优势:美23团早在2月3日就已经抵达了砥平里,已经整整10天时间,此刻,砥平里拥有着整个联合国军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而且,四周的援军距离砥平里仅仅不到2天路程。
在其他人眼中,砥平里是防线上突出的一支孤军,在李奇微眼中,砥平里意味着一个拥有着良好防御工事的重智力测试题装加强团,只要他们在原地坚守2天时间,就能够拯救整个东线联合国军。
在其他人的疑惑不解之中,李奇微下达了坚守的命令。
李奇微对佛里曼是这么说的:“一步也不许撤退。如果有必要,我会让整个集团军过去救你!”
二青翼、隐患2月13日下午,邓指给出了接下来两场大战的最终部署:
砥平里方面
1、以40军119师(缺一个团)、40军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为主攻,由119师师长徐国夫统一指挥,从东、北方向进攻砥平里;2、42军126师(缺一个团)由39军指挥,从西面进攻砥平里;3、39军115、116师穿插到砥平里南部,准备围歼砥平里逃敌,并阻击可能的援军。原州方面
1、42军(缺一个师)穿插至原州西南地区,截断原州敌军退路;2、66军(缺一个师),40军120师分别前进至原州东北、西北,准备进攻原州。粗看下来,砥平里的进攻计划没什么问题:东西北三面进攻给压力,留南面缺口诱敌逃跑,主力39军在相声界辈分南面准备吃饺子。
问题是,细看之下,这个计划却存在几个隐患:
1、负责主攻砥平里的6个团没一个是主力团,而且居然来自于4个不同的师、2个不同的军——基本上,给人的感觉就是谁离得近就用谁了。
2、如此复杂的部队组成,却并没有配备整个战区的统一指挥,东西两边各自为战。
3、不仅没有总指挥,东面部队的指挥也有不小的问题,徐国夫实际上根本没法有效指挥配属给他的2个团(40军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指挥不同师部的部队本身已经相当困难,仅仅身为师长的徐国夫被临时要求指挥来自2个军3个师的部队,再加上志愿军当时的通讯系统极度落后,这是一项远比想象中还要艰巨得多的任务,徐国夫本人接到命令时当场就有点懵,但还是咬着牙接了下来。
总体来看,邓华的计划完全是按照美军很快会逃离阵地的假设来进行部署,这就带来了此战的第一个虾青素问题:志愿军并没有做好真正“攻坚战”的准备。
从李奇微下定决心死守砥平里开始,志愿军这一战的前景就突然变得非常不妙了。
分析完砥平里的方案,我们再看看原州的方案,只能说,这两个方案简直是太像了:
1. 相对比较能打的42军负责穿插,横城战役中表现不佳的66军负责正面施压;
2. 正面进攻的部队又是一个杂烩:66军198师被留在横城打扫战场,40军120师被调来加入正面主攻。(跟砥平里一样,120师并不归正面进攻的66军指挥,而是让负责穿插的42军指挥)
得,又是一个等着“追歼逃敌”的作战计划。
单是从这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战役计划,我们几乎就能对当时邓指的心态略有感知:敌人已经动摇,马上就要逃跑,关键是要让主力抓紧穿插到敌后去,扩大战果!
问题是,敌人真的会逃吗?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敌人不跑,那要怎么办?
战争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胜负,只有在战场上见真章。
2月13日晚,对砥平里的攻坚战开始了。
三、第一晚(13日-14日)负责防守砥平里的佛里曼是一位受士兵尊敬的中层指挥官,在接到李奇微的死守命令后,佛里曼虽然有些悲观,但很快安排各部进入防守位置,等待着夜晚的来临。
虽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熟透的李子”,但实际上,佛里曼手上的部队并不少,他手上有步兵23团、团属坦克中队、法军1个步兵营、第37野战炮营以及其他一些部队,合计一共6000人,步兵、重炮、坦克一个不缺。
在砥平里的整整10天里,佛里曼用自己手上的这些兵力精心布置了一个环形防御圈:最外层是几乎全部的步兵,往里一点是炮兵阵地,坦克中队作为机动防御力量,剩下的就是三个连的预备队和指挥部。
佛里曼的这个防御部署在美军中并不常见,通常来说,美军的标准操作是占据四周的高地,并且用坦克作为外层掩体构建核心阵地。
但佛里曼却并没有遵循这些死板的规则,他认为自己手上的兵力不足以占据砥平里四周的高地,与其在高地上浪费兵力,他更宁愿把兵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坚固的核心阵地。为此,弗里曼甚至只留下了非常少的预备队(3个连),以确保整个阵地外层的防御能力。
佛里曼这么做还有一个关键理由:经过与志愿军的几次战斗,他清楚志愿军严重缺乏重型火力,即使让志愿军占据高点也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时间无比充裕,佛里曼在防御阵地前摆上了自己手上能用的所有东西:铁丝网、路障、地雷,阵地外构筑了几乎无死角的火力覆盖网络,阵地上的防御工事也是不停加固、修了又修,综合下来,整个防御体系可以称得上是开战以来的美军最佳水平。
2月13日晚10点,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迎来了志愿军的第一波冲击,严阵以待的美军向着眼前的黑暗疯狂开火,砥平里之战打响了。
相比于准备充分的美军,在第一个晚上,志愿军的进攻组织显得凌乱不堪。
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指挥环节,在进攻发起之后,负责主攻的119师和126师居然都还没有和自己的指挥部建立起直接的联络通道:东面的119师由邓指指挥,但是双tortoisegit方的通讯只能靠40军军部上下传递电报,效率极低;而西面的126师,干脆就没有和此时负责指挥自己的39军军部建立任何联络渠道。
往上通讯不佳,往下也够呛。手握4个团的119师师长徐国夫,只来得及在战前紧急召集各团开了个会(配属给他的2个团,团长都没来),然后就匆匆安排下去开始进攻,各团之间的联络通信糟糕到什么程度:还没到半夜,徐国夫师部和375团就失去联系了,整个晚上再也没能恢复通信。
此外,各团的进攻准备时间也严重不足,有几个团到了预订总攻时间才刚刚赶到战场,对地形完全没有概念。
战前的这些问题,使得志愿军第一天晚上的进攻完全是一片混乱:
有的团走错了路,本来要在东面进攻的部队一路绕到南面去了;
有的团甚至不知道自己迷路,拿下眼前的村子,以为已经攻进砥平里,直到上级一顿臭骂才醒悟过来,耽搁了宝贵的进攻时间;
有的团干脆原地失踪,不要说进不进攻了,连走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
这一片混乱的结果是,在13日晚上,进攻砥平里的6个团没有一个能够按时发起进攻,等第一支志愿军部队发动攻势时已经是晚上10点,而最终,整个晚上也只有2个团真正展开了部队进行猛攻,其他团只发动了小规模的攻势,还没来得及认真打就已经天亮了。
要知道,原本志愿军负责主攻的6个团都在前几次战役中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每个团实际兵力不过2000-2500人,总兵力不过10000-15000人左右,原本就不占太大优势。
而只有2-3个团展开进攻,这就意味着,进攻方的人数和防守方几乎一样。
志愿军当晚遇上的麻烦还不止如此,原本安排配合步兵进攻的炮兵主力42团在行军途中被美军发现,遭遇空袭未能赶到战场,结果当晚志愿军只能用迫击炮和山炮配合步兵进攻,面对砥平里完备的工事,这些小口径炮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事实上,就连这些小口径炮弹最终似乎也都没有落在美军步兵头上,大部分都越过一线步兵,直接飞到防御圈中心去了——也就是美军23团团部所在位置。(关于这副景象,一位美军士兵是这么回忆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有点幸灾乐祸。”)
面对严阵以待、准备充分的美军,这要是能打进去,那才是奇迹。
尽管一线的志愿军战士非常英勇,但是整个晚上打下来,志愿军只成功占领了一些前沿阵地,砥平里美军的所有核心阵地一个都没丢。
志愿军最大的收获,是一枚迫击炮弹直接命中了美军23团指挥部,团参谋长当场阵亡,团长佛里曼腿也受了伤。
砥平里的第一个晚上就这样草草结束,随着天渐渐转亮,志愿军最大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四、第二晚(14日-15日)天亮之后,美军开始反击了。
为了巩固前一晚的成果,占据前沿阵地的志愿军大多坚守在已经攻占的阵地上,问题是,这些阵地都是一些低矮的丘陵,在占据高地的美军眼里一览无余,成了美军火力覆盖的最佳靶子。
天色刚刚渐亮时,美军的机枪、重炮和坦克已经迫不及待的向丘陵疯狂开火,阵地上的志愿军避无可避,开始出现大量伤亡。
当天色完全放亮之后,美军的飞机出现在砥平里上空,更加疯狂的构造柱扫射和轰炸完全笼罩了整个前沿阵地,14日上午,几乎所有的前沿阵地都和后方失去了联系。
与此同时,李奇微一声令下,骑兵1师,英27旅向着砥平里方向迅速增援。
这个时候,邓华发现情况跟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砥平里没打下来不说,关键是这边的敌人似乎完全没有要跑的意思,这下子,情况就很复杂了。
邓华立刻调整了部署,除了前一天进攻的部队之外,他要求南面的115师当晚加入攻坚战斗;同时,命令116师立刻扫清南边路上的敌人,建立阻击阵地,坚决挡住敌人的援军。
14日晚,真正的决战开始。
运输方式跟前一晚相比,这一天志愿军才真正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一方面,主攻各部都已经成人用在砥平里待了一天,对地形有了大致的了解,至少不会闹出跑错阵地的事情,进攻准备也做得七七八八;另一方面,炮兵在白天已经到位,志愿军终于有了能够打下坚固工事的基本条件。
天色暗下之后,随着志愿军的阵地上炮火轰鸣,119师、126师再一次向砥平里发起冲击。
然而,志愿军的炮火效果不佳,除了精度一般以外,志愿军本身炮弹也是极度稀缺,每门炮仅配20-30发炮弹,无法提供长时间的炮火支援,在步兵冲上前线时,炮火早已停下。步兵仍然只能靠着手中的轻武器进行突破。
另外,美军资料显示,志愿军这一战用上了缴获的美军155mm重炮,但是却不知道155mm炮弹在发射前需要拧开炮弹的护鼻部分放入引信,因此所有的155mm炮弹都没有爆炸,无法造成伤害。
(砥平里战后总结:“炮兵火力组织不好,没有发挥支援冲击的作用,形成单一的步兵攻击”。)
结果是,打了一个晚上,只有东面的359团曾一度突破了眼前的阵地,但在美军侧翼兵力的支援下又不得不退了回去。
一直打到晚上11:00,砥平里的美军阵地仍是岿然不动。
眼看这个晚上又要空手而归,邓华安排的杀手锏,来了。
14日晚上11:10,志愿军39军115师赶到砥平里,343、344团随即向守军发起进攻。
经过40分钟激战,115师343团5连拿下1号高地侧翼阵地,后续部队立刻借助此阵地掩护,向两翼和敌方侧后迅速展开。
15日凌晨1:40,115师344团3营拿下美军3号高地主要阵地;
15日凌晨3:15,美军1号、3号高地全部被115师攻占,守军G连全体溃逃,旁边的法国营1连也损失惨重。
15日凌晨3:45,美军匆忙组织起附近仅有的2个排对G连丢失的高地发起反击,志愿军战士不动声色地放美军接近,随后猛烈开火,美军反击部队被全歼在高地上。
消灭了反击部队后,115师眼前已经是一片坦途,如果他们继续向前进攻,没有任何美军建制部队可以来阻拦他们,他们将轻松地一路杀到美23团的指挥部。
在这一刻,砥平里的防线,已经被志愿军打穿了!
就在这时,整个砥平里战斗中最令人惋惜的事情发生了: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缺口的志愿军没有选择继续前进,而是停在了高地上。
在志愿军山下,被击溃的G连本来正在绝望地在平地上构筑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由G连连长临时拉来的迫击炮手、电话兵、通讯兵和厨子构成,总共约30人。
G连连长原本只是准备绝望的最后一搏,直到他听见了志愿军在山上挖掘掩体的声音,才发觉志愿军根本没有下山的意思。
115师在攻占高地之后就停下了脚步,一直到天亮,甚至都没有向山下主动开过一枪。
115师的一线部队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和伤亡无关,因为截止当时,115师主攻的4个营中3个营伤亡非常轻微,只有1个营损失较大。
从事后的推测来看,一个可能是一线部队觉得距离天1up亮已经不到2个小时,一旦继续向山下推进后遭遇阻碍,部队将陷入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
此外,从当时进攻部队给115师师部反馈的信息来看,两个团都搞错了自己的实际位置,343团上报自己已经进入砥平里街道,344团则上报自己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应该就是攻占砥平里),这就导致前线两个团部和115师指挥部均未能做出有效判断,没有要求部队进一步向前扩大战果。
随着15日的白天到来,志愿军失去了攻陷砥平里的最好机会。
五、撤退(15日-16日)15日天亮之后,攻守双方都迎来了自己的关键时刻。
砥平里守军在发阿拉伯风情现G连的缺口之后大吃一惊,在侥幸自己逃过一劫的同时,美军动脸上有色斑怎么办用自己的所有力量准备夺回这个阵地。
在这一天,费米面联合国空军几乎全部聚集在砥平里的空中,飞机密集到地面上的美军士兵甚至担心飞机会不会撞在一起。
这群令人窒息的空军对砥平里防线周围的志愿军阵地一遍遍扫射轰炸,希望将志愿军炸出阵地。
然而,负责轰炸115师阵地的飞行员见到了难以置信的景象,他们后来是如此描述自己的所见:
“这是中国军队中最顽强和最狂热的部队,他们决心和我们对抗到底,准备战到最后一人。他们蔑视掩护,用手中的步枪和机枪与我们的攻击飞机对射。”砥平里美军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志愿军的王牌。
无论空军把这个小小的山头炸了多少遍,无论用了多少坦克和重炮进行轰击,等美军的步兵攻上高地,他们唯一能收获的就只有自己的伤亡数字。
整整一天,115师的阵地丝毫不动。
而在志愿军这边,经过两天的攻坚,邓华终于明白砥平里的敌人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而且下了决心会坚守到底。
为了确保能够真正啃下这块硬骨头,邓华在15日上午11时调整了进攻部署,指定由40军军长温玉成统一指挥砥平里所有部队,并要求砥平里攻坚部队充分做好攻坚准备,当晚不再进攻,16日晚再进行总攻。
同时,邓华调集了东线所有部队,大大加强了砥平里周边的阻援力量,做好了一边挡援军,一边硬啃的准备。
然而黑车司机,尽管动作已经安排完毕,邓华本身还是有所顾虑。
15日下午1时,邓华向彭老总请示如下:
从整个情况来说,今晚继续攻砥平里原为有利。但准备来不及,又会形成仓促作战,故于今明两日进行准备.调整兵力、火力,决心明晚攻歼该敌,估计准备后再攻是可月经提前10天正常吗能将该敌歼灭的,但如明晚万一再打不下,攻势可能形成胶着,对我不利(因敌形成据点防御,我炮火又少)。如果打,则决心以三至四天时间,顶住敌人增援,彻底歼灭之。否则,将主力撤至横城以北,求得再从运动中歼敌。如何?请示。从这封纠结的电报中不难看出,邓华此时已经萌生退意。
彭老总对此极度重视,立刻召集讨论分析了眼前的局势:
1、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砥平里拖了2天之后,现在美军已经补上阵线的缺口,即使攻下砥平里,下一步也没有有利的战机可以利用,强打砥平里意义已经不大;
2、除非是在砥平里能够大量歼灭敌人,才能够对战局产生有利影响,问题是目前看来基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3、砥平里万一打不下来,那志愿军就会反过来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敌人包围,这下子真的要中心开花了。
结论就是:此时此刻,有利的战机已经失去,砥平里就算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万一打不下来还有一堆坏处。
那还打个啥啊,撤吧。
就在15日下午,骑兵1师5团的二十多辆坦克强行越过了116师的阻击线,和砥平里内的美军桃核手串汇合,这个不好的消息加强了志愿军撤出战斗的决心。
15日下午5:30,志愿军发布了撤退的命令。
2月16日,志愿军各部先后撤离了砥平里前线,砥平里战斗结束。
六、老旦点评1、从整个战斗过程来看,志愿军完全有攻陷砥平里的实力。第一天攻不下砥平里的都是志愿军的二、三线师,第二天主力115师一出手就把砥平里防线打穿了(这点美军自己也是承认的,虽然经常说得挺隐晦),如果第一天就直接把115、116两个主力师排上去主攻,基本上可以肯定砥平里一战的结果会改写。
2、问题是,攻陷不代表全歼,如果用主力师进攻,那么其他部队很可能又拦不住逃窜的美军。这就是当时志愿军面临的指挥困境。
3、打完这一仗后,邓华本人非常自责,专门写了一篇检讨把全部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但我个人觉得:邓华虽然有一定责任,但是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出在他身上。
4、在砥平里一战前,美军的表现非常稳定,后路一被断就立刻急哄哄的拔腿跑路,而且跑得实在是太快,志愿军两条腿追都追不上。在砥平里之前,志愿军全军上下愁的不是怎么打赢,而是怎么截住逃敌。
5、由于志愿军后勤、补给都远不如对手,每打一仗都是对自己的巨大消耗,在这个前提下,让主力去断敌退路并没有什么大错,否则如果抓不住敌人,即使打赢也是白打。事实上,砥平里美军确实是想跑的,只不过被李奇微拦住了而已。
6、要知道,李奇微下这命令可一点儿也不轻松,因为这违背了美军一贯的作风。尽管他本人对战场局势的分析非常清晰,问题最终还是要求23团能守住才行。万一没守住,李奇微就成了瞎指挥导致一个整团下地狱的罪人了。
7、综合以上分析,我个人的观点是:砥平里的这一败,属于志愿军迟早要经历的一场败仗,美军不可能永远傻乎乎地被人一围就跑,但是志愿军方面又不可能知道美军到底什么时候会回过神来,当然只能按照一直以来的方式来部署军队。
8、而最终,两军的转折点发生在了砥平里这个地方,李奇微的决心获得回报,美军总算是一战找回了理智,志愿军则是措手不及,终于吃了败仗,结束了自己“不可战胜的神话”。
9、当然了,邓华的部署本身也有点问题,一开始有点轻敌,结果志愿军第一天实际上没有前线指挥,乱哄哄地往上攻,这无疑加大了志愿军的损失。邓华那份检讨我没找着,但我估计其中这部分肯定要有很大篇幅。但是综合总体情况来看,邓华的责任基本上就这么多了,其他的跟他关系不大,他只是碰见了那个必然出现的转折点而已。
10、另外多说一句,骑兵1师的坦克增援在美军内部是一次非常著肿瘤骨转移名的争议事件,当援军大部队被116师拦在路上之后,5团团长命令一个连的步兵站在坦克上(你没看错,站在上面),然后坦克抛下大部队单独往砥平里硬冲。最后,20辆炮弹几乎用尽的坦克冲进了砥平里,而站在坦克上个那个步兵连则几乎全部伤亡在路上。
11、最后看看两军伤亡情况:联合国军伤亡大概在800-900左右;志愿军伤亡则是3300人左右。相对于志愿军一路以来的胜利,这场战斗的战损比确实很难看,毫无疑问是一场败仗。不过,你要说这种程度的伤亡对志愿军能产生什么致命的影响,那就有点扯犊子了。总体来说,志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愿军就是打了一场普通的败仗而已。
12、有一点要专门提一下,志愿军的伤亡并非来自于夜间的进攻,而是主要来自于14日、15日白天无法进攻时被美军火炮和飞机的无限轰炸,然而,美国方面的材料对白天的轰炸基本上一字不提,硬要睁眼瞎说志愿军都是晚上万岁冲锋时伤亡的——拜托,那是隔壁的日本人好么。
13、对于可蒙犬志愿军来说,砥平里失败最大的影响是浪费了横城反击战带来的有利战机,让志愿军和美军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第四次战役至此的过程是:美军偷袭成功,志愿军危——志愿军横城反击战成功,美军危——砥平里没打下来,双方拉平。
14、砥平里确实直接影响了战局,但是并不是起到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出名,最大的原因还是出在美军方面。美国人打完这一战后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恨不得宣传给全世界知道。当时美军内心的主要想法就是:我滴个老天,原来我们是能跟志愿军打仗的啊,而且偶尔还能赢!
15、在砥平里之前,美军根本没弄清楚志愿军到底是怎么打仗的,被志愿军神出鬼没的穿插弄得生不如死,感觉自己分分钟就要下海喂鱼了;砥平里之后,美军终于搞明白了一件事情,他们身为重装机械化部队,不能在山区跟志愿军的轻步兵拼机动,更重要的是,即使被包围了也不要慌,原地死守就行,大概率要比直接逃跑的结果好得多。
16、搞清楚这件事情之后,美军才真的在朝鲜站稳了脚步,在美国一本著名的非官方战史中,砥平里这一章的标题起的就非常之贴切:
17、《学会和志愿军打仗》。
首发于微选基金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本文发布于:2023-06-04 13:2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17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