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海岛人文地理 | 民丹岛 一个恰到好处的假期

更新时间:2025-05-07 16:48:08 阅读: 评论:0

撰文/张琳 图片/白雪松 未经允许严死寂剧情禁转载

民丹岛是印尼廖内群岛最大的岛屿,从新加坡乘渡轮前往只需45分钟,被称为“新加坡的后花园”。这里没有喧闹的人群,更多的是原生态的自然气息和未加雕饰的生活风情,让人在悠长的热带时光中体味假期的本来意义。

潜入绿色伊甸园

民丹岛上的红树林

因为靠近赤道,民丹岛终年阳光普照,年平均温26℃。除体外冲击波碎石了蓝天碧海和银色的沙滩,绿色也是贯穿我们此次旅行的一个主色调,浓绿斑斓的热带植物,为海岛度假之旅带来诸多自然野趣。

红树林探秘是民丹岛旅游的一个主打项目。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有着密集的根系,外观看是深绿色,但划开树皮就能看到红色的树干。红树木有“海岸卫士”之称,可以保护海岸免受侵蚀,在海浪退离海岸时可阻止沙砾流入德国投资海中,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同时还能预防海啸。

民丹岛野生动物园

民丹岛有不止一处红树林景区,我们首先探访的是宝藏湾度假村的红树林。乘船从小码头出发,顺现货交易着主河道往下,中间拐入别有洞天的小河道中,头顶是红树林繁茂的枝叶,一什么是劳务派遣些野生动物会盘踞其中,尤其是与枝干颜色极为接近的蛇类,很难分辨,待看清时差不多已触手可及,让人好一阵儿心跳。从树干间隙还能看到银叶猴的身影,以及色彩缤纷的鸟类。在岛上的度假村里也不时能看到猴子跑来跑去,需要时刻注意关好房门,防止这些调皮的家伙进来捣乱。

粉蒸肉的家常做法民丹岛野生动物园里丹霞山旅游一只断了脚的猴子

夜晚是潜入红树林观赏萤火虫的好时机,这次我们去的是沿思梦河两侧分布的一处红树林。思梦河河道长约6.8公里,出口与海洋相接。我们的快艇在河道上快速驶过,带起阵阵凉风。河道两旁没有一点光亮,头顶的月亮是唯一的光源,让人大概能版税收入辩认出树林的轮廓。

快艇疾驶过几个弯道,宽阔的水面逐渐缩小,两旁黑色的树影中开始出现点点飞舞的光斑,将河水泼到树上,光影会聚集得更多。导游轻轻捉住一只萤火虫放到我手心里,特别提醒我小心不要伤着它。萤火虫很小很轻,我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用手机灯光照向它时,它会熄灭自身的光,我能看清它的样子,轻轻一扬手,它又函授本科报名时间飞回附近的树上。据说雨后的萤火虫最多,整棵树都会挂满,共享按摩椅看上去就像圣诞树一样。可惜我们没能赶上这样的盛景,不过岛上生态良好,光污染少,能看到久违的星空,就像满天闪烁的“萤火虫”一样迷人。

风决定了未来

乘车驶向民丹岛南部,车窗外,度假区的酒店建筑逐渐被印尼传统民居和小别墅替代,这些房子大都刷着薄荷绿等清新的颜色,当地人的服饰也是色彩多样,很有热带风情。

我们的向导陈秋然说,民丹岛上的居民有一半是华人。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民丹岛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载中也有提及。近r语言代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招募了大量华工,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丹戎槟郎市唐人街的街景

陈秋然是岛上的第三代华人,他的爷爷19世纪末从广东潮州出发,在海上漂了一个月,最后在风的助力下大人的游戏漂到民丹岛北部,从此在态度这里扎下了根。那时候人们下南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能到达哪里全凭天意,当年如果风向偏西南一点的话,陈秋然的爷爷到的就是新加坡了。

初到民丹岛的华人多数是做苦力,最常见的工作是割树胶。第一代拼命打拼,为子孙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陈秋然的母亲生了9个孩子,他排行老七,出生时家境已经好了许多,住的不再是树皮房子,添置了彩电等雅诗兰黛怎么样家用电器。陈秋然的普通话多少带一点马来口音,但与我们交流并无障碍,他现在全职做中文导游,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游客。

丹戎槟郎市唐人街的街景

我们的车在丹戎槟榔的小巷中左拐右拐,最终在距离码头不远的一条其貌不扬的小巷停下,陈秋然说,这里就是唐人街。当地人管唐人街叫“小坡”,它大概形给排水书籍成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代华人以第一代积攒下的财富作本金,在这里开店做小买卖,主要卖小食品和日用百货,雇佣本地人来看店。

香店的老板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中国风的店铺,摆放着中国老式柜台,卖的是香、灯烛等佛具。小店1954年开业,和唐人街形成的时间差不多。我们到访的时间临近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圣诞,小店生意很好,老板说,大年初一也是黄金时段。老板上了些年纪,有着典型的中国南方人的样貌,皮肤白皙,带着些儒雅。他从柜台后面掏出一个布袋子给我们看,上面写着“陇西李氏后人互助会”。李老板祖籍福建,而远在甘肃的陇西号称是天下李氏的祖籍地。当年这个小小的布袋和很多华人一样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成为一种身份的认定、精神的寄托。

老板给我拿出来的一个类似菜单的东西

唐人街上没有常见的中奢侈品女装式牌坊,但不远处有一个建于19世纪的妈祖庙,正门上绘有门神,颜色早已斑驳,飞檐上有用五彩斑斓的琉璃瓦拼接起来的龙。

华人渔村的变迁

胜卡郎(Senggarang)是第一代华人的聚居地,也称“大坡”,距离“小坡”半个多小时车程,村子中间有典型的水上房屋,四周的陆地上有一些典型的中国寺庙。

寺庙门口已经斑驳的神像

民丹岛凯美瑞车友会上有不少当年下南洋的华人建造的寺庙,风格和中国国内的寺庙有些不同,比如,用的红漆不是中国传统古建那种庄重的朱红色,而是十分鲜艳的大红,还有翠绿色的线条勾边,类似的热情奔放的颜色我在印尼传统民居上也看到过。村中最大的一座寺庙,灯笼上写着“二零零五年皇修”,庙里供奉的神灵很有趣,关帝、观音、释迦牟尼共跻一处,还有济公和唐僧师徒四人的塑像,是附近华人募资修造的。正殿没有飞檐,也没有琉璃瓦,就是一个四方形的宽敞的房子,进去朝拜需要脱鞋。对于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好几代的华人来说,建筑形制并不要紧,精神的安放才是重点。

华待产清单人村一景

华人初到民丹岛时,住的是木头搭建,以树皮和草做房顶的房子,现在条件好了,水上房屋都是用水泥柱做支柱,直插海底。陈秋然说,早些年“大坡”这边更加繁华,现在很多人都去“小坡”做生意了,这里主要是一些老人留在祖宅养老。根据中国人传统的宗族观念,在外谋生赚到钱后,要回乡翻修老宅,所以现在渔村里已经见不人生逆转到早期华人住的木房子了。

水上房屋由一座座长长的栈桥相连,方正整齐,每户人家的正门就开在栈桥上,贴着道教的符纸,房间里供奉着神灵,房顶上悬挂的小香炉中插着三支香。一个老太太躺在自家庭院的摇椅上,指挥着一个大男孩搬来凳子,往香炉里插香,说的好像是潮汕分别心话。走到栈桥尽头,我听到了中国最近一年很火的流行歌曲——大壮的《我们不一样》,不知道是哪户人家在公放,声音开得很大,律动感很强。大壮那浑厚的哑嗓唱出的“我们不一样,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似乎成为了华人这段下南洋历史的注脚。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6:2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ge/85/224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站长工具|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