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清照年十八嫁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夫妇共事文物收藏、研究,诗词唱和,甚为相得。靖康之变,身遭战祸,又逢丧夫之恸,所藏文物亦散失殆尽,后贫困悲苦,东漂西泊,客死江南。有《漱玉词》,存词40余首。
李清照才气纵横,提出了自己的词体观念。内容有二:第一、尚雅。有两方面的内容:1.是思想的雅正;2.是语言音律的文雅。第二、“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与诗有别,词比诗有更鲜明的声律特点。
李清照自己的词作也十分注重词体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易安体”。她的词风分两个阶段,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如《醉花阴》,《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磨难。词的风格也由清丽淡雅变为沉郁哀痛。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李清照的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主要有这三大特点:一、清新淡雅又通俗易晓。用通俗浅近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自然流畅,清新宜人。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中善用寻常口语,既能曲达情思,又巧合音律。足称妙笔,令后人叹服。
2.李清照精于音律,特别是她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词情相结合,达到表现情感的艺术极致。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齿二交相重叠,这应是有意用齿丁字的口吻,写自己忧郁惝恍的心情。
3.李清照的词在后世被推崇为当行本色的典,如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在词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李调元说她“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的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很有男儿气势,巾帼不让须眉。
本文发布于:2023-02-26 03:5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7735516766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