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
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20天。
三伏天有30天和40天。三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有10天或20天。因此出现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的伏天是40天的情况。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天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其日期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
“入伏”后,全国多地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我国南方地区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和高湿,北方地区是高温和干燥。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9:4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77671133751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