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君语-
东海“仙府”
福建“魔都”
亦正亦“鞋”
你也许不知道莆田在哪,但你一定听说过莆田这个名字。
▲ 莆田美术工业城与鞋帽服装城。摄影/蔡昊
莆田的传奇,还远不止商业的这些,上海“魔都”这个称谓给莆田也是实至名归。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莆田人点满了种田、科举、经商、信仰、民俗、移民等几乎所有的技能树,成为“清新福建”里最魔幻的存在,莆田还被赋予了一个仙气飘飘的别名——“莆仙”。
▲ 莆田平海湾。摄影/雾雨川
这样的“苦咸之地”,本来就极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发展。魏晋南北朝、唐末、两宋之交及宋末元初四个时期,北方地区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乱,大批移民从中原迁徙入闽,构成了今天莆田“百姓”的基础。
▲ 不同地方的移民迁入,造就了莆田多样性的民俗,图为黄石出游。摄影/蔡昊
在这样一片并不算广阔的土地上接纳如此数量的新移民,莆田不得不开始了“逆天改命”的魔幻之旅——兴修水利、开垦农田。
毫不夸张地说,莆田是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填海造城”工程之一。早在唐代,莆田人吴兴主持兴建延寿陂。陂(bēi)是一种水利工程,旱期可以拦蓄来水灌溉农田,洪期可以让水顺利地越过陂身注入大海。
▲ 莆田曾经有数个陂,图为现存的木兰陂。摄影/蔡昊
而在莆田这样的滨海之地,陂还有一个额外的作用,就是阻挡海潮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同在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修建了镇海堤,以阻挡海潮入侵,南洋平原也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并扩大。
直到今天,莆田的许多村落地名中还隐藏着人进海退的脚印:清浦、新浦的“浦”,本义即为海滩;澄渚的“渚”,意为沙洲;七步的“步”,意为水边的渡头;前埭、埭头的“埭”,意为防海的堤坝。
▲ 古谯楼。摄影/杨玉城,图/图虫·创意
直到今天,莆田城区内最核心位置的东西向道路仍被称为“文献路”,正是纪念这段“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辉煌历史。
▲ 上图武僧走过木兰陂,下图南少林。摄影/蔡昊
而市区内的元妙观曾是道教的宫观,尽管如今已不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但保留下来的三清殿是一座极为珍贵的宋代建筑——考虑到莆田正处于气候潮湿、台风地震频发的东南沿海,如此高古的木构得以幸存,似乎真在冥冥之中有神意护持。
▲ 上图三清殿外景,下图三清殿内景。上图摄影/雾雨川;下图摄影/LUKE
▲ 文峰宫尾冥灯。摄影/蔡昊
▲ 上图传统行业老旧的厂房,下图智能化新兴产业车间。莆田在摸索自己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摄影/蔡昊
各行各业的莆商仍然秉承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家族意识,在完成财富累积之后,最常回报的就是故土的各路神佛寺观,使这些宗教场所成为传承魔幻观感的现代景观。
▲ 盛大的祖庙祭祀典礼。摄影/蔡昊
在香火缭绕的各色寺观神庙中出来,转身就能潜入充满烟火气息的背街小巷,来一份拌着海味的兴化米粉,或是配料扎实的莆田卤面——就连这些小吃也带有足够的魔幻色彩,兴化米粉早已强势攻占了闽菜大本营福州,福州人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捞化”,就是捞兴化米粉的简称;而“莆田”二字更是漂洋过海,成为米其林餐厅的名字,转而在世界各地开疆拓土。
▲ 兴化米粉与莆田卤面。摄影/雾雨川
莆田炝肉、豆浆炒、卤水豆腐……任何一种食材,到了莆田人手里,就会变化出新花样。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食物,时而在街边的小摊,时而在米其林餐桌,时而在供奉的神坛——莆田的味道,无论是人是神,都想要尝一尝。
莆田,妈祖的故乡,也是精卫填海的现实神话。莆田这座城从海里诞生,这就是莆田人逆天改命的杰作;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也是莆田商业得以遍及世界的基础。而无论走到哪里,莆田人都不会忘记这片土地孕育的神祇和精神,因为这里也是“莆仙”。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0:2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78760993142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