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区域旅游文学作品选

更新时间:2025-05-22 16:56:30 阅读: 评论:0

中国文化区域旅游文学作品选

《中国文化区域旅游文学作品选》以文化地域为纲,将中国的辽阔疆域划分为16个文化区域,把相关旅游文学作品依次各编为一章,重新组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的旅游文学作品,按照名胜、名家、名作的入选标準,兼顾该区域鲜明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徵,可使读者在阅读中对特定文化区域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感性的了解,并在对诗词、文赋、楹联的鉴赏中充分领略母语之美。

基本介绍

书名:中国文化区域旅游文学作品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数:292页 开本:16 作者:秦良杰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30235572X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区域旅游文学作品选》可作为大专院校旅游、中文、历史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的参考书,以及热爱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的一般读物。

作者简介

秦良杰(1973—),河北邢台人,2001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主任。主讲“中国当代文学”、“旅游文学”、“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燕赵篇
观沧海
邯郸客舍歌
听话丛台
于易水送人一绝
铜爵
折桂令·卢沟晓月
过居庸关
拒马河
安济桥
题荆轲山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点绛唇·夜宿临沼驿
满井游记
极乐寺纪游
西堤
说京师翠微山
故都的秋
卢沟晓月
圆明园戏台联
北海濠濮间临水轩联
四川会馆联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第二章 关东篇
登兴安岭绝顶远眺
松花江放船歌
游千山记
宁古塔纪略
吉林玉皇阁联
虎头关帝庙联
第三章 中原篇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宿白马寺
北邙行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过故洛阳城
初见嵩山
临江仙
忆樊楼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游黄华山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
游天平山记
游大字院记
游龙门记
游少林寺记
相见恨晚——初晤龙门卢舍那大佛
第四章 齐鲁篇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望岳
望江南·超然台上作
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临淄怀古
济南行记
游峄山记
登泰山记
游珍珠泉记
黄河一掬
第五章 秦晋篇
望秦川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
竹里馆
游终南山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长安秋望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乐游原
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中与秀才裴迪书
华山记
游晋祠记
陶醉壶口
恆山北岳行宫联
第六章 吴越篇
江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登金陵凤凰台
石头城
乌衣巷
泊秦淮
桂枝香·金陵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西河·金陵怀古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永遇乐
泊船瓜洲
钟山即事
淮中晚泊犊头
初晴游沧浪亭
送人游吴
题破山寺后禅院
晚入盘门
寄扬州韩绰判官
题扬州禅智寺
朝中措·平山堂
扬州慢
过扬州
润州(二首选一)
次北固山下
润州
甘露寺多景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天平山中
真州绝句
虎丘记
虎丘中秋夜
游灵岩记
游金焦两山记
焦山题名记
游虞山记
南京瞻园联
吴江同里退思园联
苏州寒山寺联
扬州平山堂联
扬州二十四桥联
浙江
登江中孤屿
人若耶溪
耶溪泛舟
忆江南
钱塘湖春行
送友游吴越
望海潮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临安春雨初霁
风人松
宿建德江
三衢道中
登飞来峰
沈园二首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四首选一)
兰亭集序
与宋元思书
冷泉亭记
龙井题名记
观潮
晚游六桥待月记
记雪月之观
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烟雨楼
剡溪
松风阁记
西湖的雪景
观莲拙政园
杭州岳飞墓联
杭州苏小小墓联
绍兴青藤书屋联
普陀山普济寺联
第七章 两淮——徵州篇
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滁州西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九日齐山登高
题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记
黄山小记
游黄山后记(节选)
游敬亭山记
游九华记
和县霸王祠联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联
安庆大观亭联
第八章 鄱阳——江西篇
滕王阁诗
晚泊浔阳望庐山
登快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龙潭夜坐
五老峰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游斜川并序
庐山草堂记
庐山面目——庐山游记之一
第九章 巴蜀篇
峨眉山月歌
蜀相
旅夜抒怀
夔州歌十绝句(十首选三)
晓行巴峡
蜀先主庙
利州南渡
剑门道中遇微雨
三峡
峨眉山行纪
浣花溪记
成都的春天
芙蓉城
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
成都武侯祠联
第十章 荆楚篇
渡青草湖
秋登万山寄张五
汉江临泛
黄鹤楼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
西塞山怀古
赤壁
题松滋东禅院
晚泊岳阳
荆州十首(选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步入衡山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三游洞序
黄鹤楼记
游沙湖
记承天寺夜游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岳阳楼记
黄州快哉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金沙堆观月记
汉阳晴川阁联
湖南岳阳楼联
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第十一章 闽台篇
武夷山(十首选一)
游武夷山记
饮食男女在福州
在福建游山玩水
绿水三千
台南郑成功庙联
第十二章 岭南篇
送桂州严大夫
由澄迈渡海
五指山
由桂林溯灕江至兴安
记游白水岩
记儋州上元夜游
游桂林岩洞与容州勾漏洞天
游桂林诸山记
萧红墓畔口占
鼎湖山听泉
第十三章 西域篇
登原州城呈张黄从事
嘉峪晴烟
天山景物记
总想为你唱支歌
汉家寨
乌鲁木齐左文襄公祠联
第十四章 蒙古草原篇
敕勒歌
使至塞上
夕次蒲类津
内蒙访古
第十五章 西南——云贵篇
黄果树瀑布记
游点苍山记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贵阳甲秀楼联
第十六章 青藏篇
西藏大地
仰望布达拉
青海西宁昭忠祠联
后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自2009年起,我在学校开设了“旅游文学”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了几种国内高校教师编选的《旅游文学》教材,其中包括石洪斌主编的“面向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类规划教材”《旅游文学》、朱耀廷主编“文物鉴赏与中外旅游系列教材”之《中国古代游记》和曹济平等编着的《旅游文学》。在编辑思路和体例上它们各有特色,要幺按照旅游资源(描写对象)编排作品,要幺按照创作年代进行编排,线索清楚,结构合理。而在备课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点想法,那就是:在文化区域的基础上搜罗、讲解相关旅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鉴赏、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大量地域文化的信息,这可以建立起对一个特定区域的全面了解,不仅包括可见、可感的自然景观,更有对内在的文化气质的把握。这很难套用目前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因为地形地貌、物候物产、风俗民情、历史文化乃至百姓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有其内在的关联,并不总与行政区划相一致。于是我想到了以“文化区域”为线索,整合相关旅游文学作品,从而展示一个特定区域的风貌,呈现一个地域的独特气质——不但有山水的触摸,也有文化精神的玩味。如此,逐步接近我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探文化、观风土、识人情;倡导健康、自然、富于情趣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与文化遗蹟,达到审美经验与历史经验、社会经验的再提升,以期陶冶心胸、提升修养,并能将相关知识与素养运用于日后的写作、工作诸环节。
抱着这种想法,我申报了浙江海洋学院的校级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获得有关专家的支持与肯定。为了实现最初的构想,几经寒暑,披览大量文献,参考了不少先哲时贤的着作。正是他们筚路蓝缕在前,才有了我今天的左右逢源。在参考文献中我已基本提及,以示敬意。
本人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以利日后改进。
特别要感谢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和学校教务处的各位同人,正是他们的关心促成了这部教材的最终成形。
秦良杰
2013年8月于舟山

序言

从字面上看,旅游就是旅行加游憩,是某种主观意愿比较强烈的出游行为,是指短期离开居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并且不从事赚钱活动的一种身处异地的行为,目的是消遣、休息或丰富文化教养与个人经历。
随着国民收入状况的改善,旅游作为一种主动的休闲活动,已经成为大家经常性的选择。据中国旅游局的统计数字,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相对前一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古代中国人出于生计和事务性原因的出行,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但也在行程中见识了不同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目有所接、心有所触,假如还形诸文字,我们一样把它放进旅游文学的範畴中加以品析。旅游文学正是这种以旅游活动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别。它与一般文学作品的区别有三:一、旅游文学的创作动力必须来自旅游活动。二、旅游文学的创作主体与表现主体一般都是旅游者本人。三、旅游文学作品的内容,要求反映旅游者的游历见闻与思想情绪。正如梅新林、俞樟华主编的《中国游记文学史·导论》所认定的:“游记作为一种记游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所至,即作者游程;第二,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蹟,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明昌盛,因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等原因而兴起的旅游活动历来频繁,帝王巡游,官员调遣,科举考试,士子访学,宗教云游进香,无不催动着与之相关的旅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前往边塞察访军情,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省父,途经滕王阁,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捨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这种主动地出游,意在确立个体的文化追求,一种深沉而又富于审美质地的人格境界。
千百年来,不少名家舞动如椽巨笔,留下大量旅游文学名篇佳作,见于散文、诗词、楹联等种种体裁。如何学习、鉴赏、利用这笔丰厚的旅游文学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阅读和研究旅游文学,其意义在于:一、宣传开发;二、审美经验;三、艺术借鉴。综观目前国内《旅游文学》教材,要幺以时间为线索,把旅游文学从整个文学史的叙述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特定的题材史;要幺按作品的描写对象划分,按照天象、物象、地象、水象的分类把作品重新编目。两种体例各有所长。而本书的编选思路在于: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是以作家的异乡见闻和风俗体验为基础,兼有山水的勘踏、文化的感悟、史迹的探寻、哲理的演绎,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背景,而目前的旅游文学选集尚无一部以中国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区域的划分为基础,本书就是填补缺憾之作。
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精神迥异,各具特色。表现于文学,《诗经》质朴浑厚,《楚辞》热烈浪漫,体现着内在差异。明清以后,江南地区又成为文化和文学创作的中心,江南文人独擅胜场达数百年之久。
按照文化区域来组合旅游文学作品,正是考虑到以下事实:
1.中国有明显的文化地域性差异
在哲学思想上,春秋时代就有“南老北孔”的区别,孔子学说重伦理,重实践,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楚国苦县人(河南鹿邑县),尚虚无,好玄想,主张无为而治。在书法艺术上,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有北之韵,南有南之骨也。”姓氏分布上也有着地域差别:陈是华南第一大姓,李是长江流域第一大姓,王是北方第一大姓。饮食、语言、戏曲、百姓性格,无不存在地域差异。清朝初叶,已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流派。江南水乡,山明水秀,小桥流水,人烟稠密。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也都如诉如泣,如梦如画,“南曲纡徐绵渺,流利婉转,使人飘然”。(徐文长)令人仿佛置身在幽雅曲折的园林中,眼前恍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宋·徐俯《春游湖》)的优美画卷。到了北方,听到的是铿锵有力的鼓声,高亢激昂的唢吶,肃穆悠远的古筝,表现出与江南器乐完全不同的风格:苍凉、悲壮、激越、凝重。这与宽厚纯朴、豪爽火暴的北方百姓性格特徵是息息相关的。
2.中国有明显的自然环境地域差异
景以文彰,历代文人骚客对风景名胜的题咏,提升了景观的价值,影响着后人的观赏活动。绍兴兰亭一带的茂林修竹,因王羲之的一篇《兰亭集序》千古扬名。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中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青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苏州、杭州之所以会变成人人嚮往的“人间天堂”,与历代文人的反覆咏唱形成的丰厚文化遗产密不可分。大地是文学和艺术的舞台,故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苏轼《送郑户曹》中也说:“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中国气候带多;山川广布,地势起伏多变,地貌上多山多丘陵,陆地平均高度是世界陆地平均高度的两倍。故而山川风貌气象万千,富于变化,给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陶冶情思、催动翰墨抒情的空间。白居易《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绘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白居易《大林寺序》)的垂直气候带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是西部的寥廓荒寒,“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有巴山蜀水的雄浑瑰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则透出江南风景的清新动人。经过历代文人的题咏、点评,山川与人文相互映发,形成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景观,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文学有一半是旅游文学”(刘湛秋)。
3.社会环境背景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
北方战事多。据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元前221年一公元1840年间的721次重大战役,以发生在北方的居多,尤其是河南、河北、陕西、山西位列前四名。首都主要建在北方,为的是钳制西北少数民族。东南一带则经济比较发达,历来是全国财税之所出。被誉为中国城市文学肇始之作的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就记录了杭州地区在宋代的繁华景象。这一地区长期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发达。例如袁宏道《虎丘》和张岱《虎丘中秋夜》都记载了“虎丘曲会”的盛大景象,这就为后来地方文化界重现这一崑曲鼎盛期的重要民俗与文化活动提供了指南。
4.中国人性格存在地域差异
《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一本叫《中国人人格地图》的书中说:河北人悲歌慷慨,东北人勇猛如虎,广东人敢为人先,四川人悠闲舒适,山西人忠厚老实,陕西人敦厚纯朴,福建人柔中带刚,云贵人实实在在……总的来说,南方婉约,北方爽直;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緻,是一般人的通识。鲁迅散文《北人与南人》把南北不同人情、风气从历史说到当下。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里曾提到在上海出差的经历,招待所的看门大爷饮酒一小盅,下酒菜则是骰子大小半块豆腐乳①。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提到沿海妇女头上形如“三把刀”的髮簪,传递出福建人民抵抗外侮时的刚烈。
上述种种,就是中国的旅游文学得以呈现独特地域风貌的原因,这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双重基础之上的,是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生活丰富的又一明证。
另外需要建议读者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更由于本书所持“旅游文学”概念的限制,没能将更多与地域文化相关,且能增添游兴的作品搜罗在内。在旅游过程中,想必许多人都有过类似感受:因为读了《西厢记》而对山西永济普济寺产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因为了解白娘子许仙的悲欢离合、三生石的动人传说而对西湖以及吴越大地的温柔多情产生了持久的嚮往;因为读了陈从周的《说园》而提升了对江南园林的审美感悟。凡此种种,在旅游活动中绝不鲜见,因此,不论是散文、诗词等抒情文体,还是小说、戏剧乃至民间传说等虚构文体,也包括历史、哲学、宗教、建筑等论说文字,只要能提升旅行中的兴致,提升我们对自然与人文景致的感受能力,都应当在旅行者的阅读之列。
愿读者们在阅读中领略山川之美、楼阁之精、物候之奇,从中感悟历史文化的厚重,生活艺术的富丽,人情人性的温暖。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0:4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79700880217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文化   作品选   区域   旅游   文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