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更新时间:2025-05-10 02:31:49 阅读: 评论:0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是200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图书,作者是陈金鑫。本书作为一本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专着,内容包括技术介绍、基础知识、小分子材料、器件与面板製程。

基本介绍

书名: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出版社:清华大学 出版时间:2007年6月1日 开本:16开

基本信息

ISBN: 7302147329条形码: 9787302147329商品尺寸: 22.8 x 16.8 x 1.2 cm商品重量: 358 gASIN: B0011F72ZO

内容简介

其中材料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包括基板,空穴注入、输运,萤光RGB、Y&W,电子输运、注入与阴极等。器件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包括器件结构、光电、物理、发光机制、被动与主动驱动、功率管理等。此外,还讨论了0LED的寿命、老化机制及解决办法等。

编辑推荐

《OLED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作者长期任职于美国Kodak研究实验室,目前在中国台湾一所着名大学任教,经过多年的收集和整理,将有关0LED科技最新的知识,包括基础的、理论的、实用化的,甚至最新的前沿动态,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形式编写出来,是0LED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技术领域难得的教材,可供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陈金鑫,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后在美国柯达公司任职,现为台湾大学显示科技研究所及电子资讯中心教授及OLED材料与元件研究实验室主任。

目录

第1章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简介1.1前言11.2套用与发展31.3厂商概况6参考文献10第2章有机发光二极体的基础知识2.1有机材料用于发光二极体的发展进程112.2有机材料的特性132.2.1吸收和放射132.2.2电荷在有机分子间的传递162.2.3有机分子的能态192.2.4有机分子的能态与电极界面的能态关係212.3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与原理232.3.1器件电流的限制242.3.2器件的结构262.4光电特性与测量292.4.1发光效率292.4.2发光颜色33参考文献35第3章电荷注入与传递材料3.1阴极材料373.1.1常用金属材料373.1.2金属合金403.2阳极材料413.2.1导电氧化物413.2.2阳极的表面处理433.3空穴注入材料433.4空穴输运材料463.5电子注入层材料483.5.1硷金属化合物483.5.2电子注入机制493.5.3n型掺杂层513.6电子输运材料/空穴阻隔材料523.6.1唑衍生物和其树状物523.6.2金属螯合物553.6.3其他唑类化合物563.6.4喹啉衍生物573.6.5喔啉衍生物583.6.6二氮蒽衍生物583.6.7二氮菲衍生物583.6.8含硅的杂环化合物593.6.9全氟化的p(phenylene)s寡聚物613.6.10其他有潜力的ETMs623.7载流子迁移率63参考文献71第4章萤光发光材料4.1前言814.2红光材料824.2.1DCJTB相关的红色掺杂物834.2.2多掺杂物系统864.2.3双主发光体掺杂系统884.2.4非掺杂型红光萤光材料914.2.5具有独特器件性质的红光萤光材料944.3绿光材料954.3.1香豆素衍生物954.3.2喹吖啶酮衍生物的绿光掺杂物984.3.3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994.3.41Hpyrazolo[3,4b]quinoxaline类的绿光萤光掺杂物1004.3.5其他类型的绿光萤光掺杂物1004.3.6绿光萤光掺杂物最新信息1014.4蓝光材料1024.4.1蓝光主发光材料1024.4.2天蓝光掺杂物1144.4.3深蓝光掺杂物1164.4.4深蓝光器件的改善1184.5黄光材料1224.6白光材料125参考文献128第5章磷光发光材料5.1三重态磷光1345.1.1发光原理1345.1.2电致发磷光发光机制1365.2主发光体材料1375.3红色磷光掺杂材料1415.4绿色磷光掺杂材料1455.5蓝色磷光掺杂材料1505.6树状物磷光发光体1525.7空穴/激子阻隔层材料1545.8磷光器件的稳定性156参考文献158第6章有机发光二极体的效率6.1影响有机发光二极体效率的参数1636.2增进载流子平衡的方法1686.2.1提高电子注入效率1686.2.2良好的电子输运材料1696.2.3元件结构的改善1706.3提高出光率的方法1726.3.1减少不发光模式1726.3.2减少全反射1736.3.3减少波导效应174参考文献177第7章OLED的寿命7.1简介1797.2非本质老化因素1807.2.1基板的平整度1817.2.2微小颗粒的污染1817.2.3有机层与电极层间的分层1827.2.4金属层表面的微小针孔1837.3本质老化因素1857.3.1有机膜的稳定性1867.3.2阳极与有机层的接触面1887.3.3激发态的稳定性1897.3.4可移动的离子杂质1907.3.5铟的迁移机制1917.3.6不稳定的阳离子192
7.3.7正电荷累积的机制1947.4平板显示器的寿命194参考文献196第8章OLED的器件设计8.1穿透式与上发光型OLED结构1988.1.1透明阴极发展介绍2008.1.2上发光型器件阳极2038.1.3不发生电浆损伤的溅镀系统2048.1.4微共振腔效应2058.1.5阴极覆盖层2088.2串联式OLED结构2098.3可弯曲式(挠性)OLED结构2128.3.1基板2138.3.2主动矩阵式驱动技术2168.4pinOLED结构2178.5倒置式IOLED结构2188.6白光WOLED结构2198.6.1多重发光层2208.6.2多掺杂发光层2238.6.3利用活化双体和活化错合物发射的白光WOLEDs2258.6.4其他WOLEDs结构226参考文献228第9章OLED显示器9.1前言2339.2OLED全彩化技术2339.2.1红、蓝、绿像素并置法2349.2.2色转换法2359.2.3彩色滤光片法2369.2.4微共振腔调色法2389.2.5多层堆叠法2399.3驱动方式2399.3.1被动矩阵驱动方式2409.3.2主动矩阵驱动方式2419.4灰阶2469.4.1模拟驱动:电压编程与电流编程2479.4.2数字驱动2499.5对比度2509.6面板功耗2529.6.1功率效率的提高2529.6.2显示画面的设计2529.6.3显示模组的设计2539.7OLED製程2549.7.1蒸镀设备2579.7.2其他镀膜技术2609.7.3封装材料与设备265参考文献270修订者序274英文注释276中文注释281作者简介285修订者简介286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0:2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798072542272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iv是数字几
标签:机电   器件   材料   OLED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