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活得精彩。只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弗雷迪·墨丘利 (皇后乐队主唱)
这份名单不仅豪华,而且他们大多正处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2018年的电影《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影片最后十五分钟里几乎完整的上演了皇后乐队在Live Aid演唱会上的表演。
Live Aid演唱会最终创下了10亿5000万,筹集8000万美元善款,主办人Bob Geldolf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场演唱会,与参与其中的人们真正做到了让音乐改变世界。
Live Aid 的发生时间,电影里有交代,是在1985年。
那演唱会结束没多久,演唱会的音像制品就上市了,那时候没有DVD,只有录像带。
这盘录像带在1985年底,传入中国。
魔幻的旋律,娴熟的键盘,流转的音符,这些都变成一种自我激励的动力。
和着整齐的掌声与口号一般的歌唱,再没有一只歌曲能如《We will rock you》这般有不可思议的魔力,震撼着所有听众的心,让他们一起激昂向上,无所不能,众志成城。
一首歌让你听得热泪盈眶绝不仅仅是因为歌曲本身,更是歌者的故事,以及带给你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共情,一方面来自你自己的故事。
皇后乐队的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作为乐队灵魂人物,他的人生经历如同皇后一般撕心裂肺…
弗雷迪来自当时还是英属印度的一个平民家庭,他是亚洲人,出生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少年时期在印度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度过。
1963年17岁时因为坦桑尼亚革命带来的杀戮与生活动荡他逃难来到英国,进入大学主修艺术。
在所有戏剧性的摇滚表演者中,弗雷迪比其他人更进一步,他总穿着紧身衣,拿着一个破碎的的麦克风支架,把观众的现场感带到了理智的边缘,让观众群情激动,不能自己,仿佛他的表演,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
弗雷迪在世时皇后乐队的最后一场现场表演是1986年8月9日在英格兰的Knebworth公园举行的,参加人数高达160,000人。
在那里弗雷迪喜欢上日内瓦湖的平静与宁谧,在激情与澎湃退却之时。
在那里皇后乐队在蒙特勒工作室录制了弗雷迪作为主唱的最后一张专辑“Queen in Heaven”。
蒙特勒市1996年在弗雷迪去世后专门在日内瓦湖边给他立了一座雕像,雕像面朝湖泊和远处的山,仿佛他总不会缺少观众的聆听。
雕像塑造的正是他表演时的经典动作,一手握拳向天,一手低垂轻握没底座的麦克风支架,面孔朝向地面蓄积情绪准备喷薄而出。
二十多年过去了,雕像前人们送上的鲜花常换常新,从没有停止过。
皇后乐队的歌有时代感,好像听着听着就可以被1985年环绕。
和其他摇滚音乐不同,皇后乐队的摇滚更像是井水,从每个人自己内心深处开始,只为抵达另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这种感慨像是哲学,没有实际意义,却是心灵慰藉。
皇后乐队给了生活一个继续下去的鼓励,这种鼓励映射的是周国平说的人生寓言:
人生就是排着队一步一步走向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无聊的人们开始拉家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男的女的开始相互认识,于是这支等死的队伍就又生机勃勃了。
在我看来,皇后乐队提供了这样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提醒此刻我们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3-03-29 14:1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070389251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