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7日晚,富丽典雅的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光熠熠,谈笑晏晏,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盛大宴会,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宴会后,中国艺术家们现场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展示浓浓的中华神韵,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歌手呼斯楞现场演唱了他的经典代表作品《鸿雁》。
从此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就开始了他辉煌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他先后学习并掌握了蒙文、藏文、梵文、满文、汉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及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哈萨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及佛文经典。《鸿嘎鲁》可能是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在1750年左右创作的。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创作了81首律歌。
那一年的盛夏,梅力更召三世活佛云游到现今呼勒斯太苏木境内。眼前出现一个天然大湖泊,当地人称为“呼勒斯太湖”,里面长满了芦苇,蒙语“芦苇”叫“呼勒斯”,“太”是“有”的意思,也即“有芦苇的湖泊”。湖边有一户牧民家正在接待远方的弟弟,活佛被请到最东面的那座大蒙古包。蒙古包里有四、五个人在喝奶酒,他们一边喝奶酒、酸奶、吃手扒肉,一边唠着家常。弟弟因路途遥远要起身告辞,哥哥再三恳请弟弟多住些日子,哪怕只住一晚再走。在这种情形下弟弟只好答应留一宿。当时牧人家宴请没有歌声、没有音乐,活佛喝了几碗也没觉得有什么酒意,便走出包外。只见呼勒斯太湖面上畅游着洁白的天鹅;远处是辽阔的草原。美景和喝酒的场面触动了活佛的创作灵感,当既吟唱道:
美丽的白天鹅
畅游在湖面上
辽阔的大草原
多么宁静安祥
尊贵的客人们
请你留下来吧
品尝那草原上
美味和佳酿
回到寺庙后,他把这首歌让乐师们记谱演唱。一首传唱大草原几百年的敬酒歌就这样产生了。蒙语“鸿嘎鲁”的“鸿”指的是“白色”,“鸿嘠鲁”是“白天鹅”,并不是鸿雁。歌词中的“湖”是今天内蒙五原县境内的海子堰,200多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也是水鸟的天堂。
版本二:
当时,罗布生丹毕佳拉森的妹妹,远嫁到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后,兄妹两开始了长期的分离。因为路途遥远,不能时时见面,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以慰思念之情,但妹妹不会写字,一封信辗转传递,找人念、找人写,十分费事。
一次,妹妹带着夫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途中来到寺庙看望哥哥。罗布生丹佳毕拉森心中那同样强烈的思乡情感开始澎湃。
西公旗王爷得知消息后,把妹妹及家人接到王府居住,并且安排活佛下山和妹妹团聚。妹妹虽然归心似箭,却又挂念哥哥,于是留下来和哥哥小聚。罗布生丹佳毕拉森见到妹妹心情复杂,一方面想和妹妹叙叙旧,一方面又希望妹妹早点回去和父母团聚。
酒过三巡,王爷隆重邀请活佛抚琴唱歌,活佛这时也不推辞,即兴创作新歌一首,名为《鸿嘎鲁》。
白天鹅漫游苇湖深处
众亲友聚会酒席宴前
相互祝愿,诚心一片
举杯共饮,情谊不变
这首歌充满了对妹妹、对家人的深情,对西公旗王爷的感谢,以及对短暂相聚的不舍。歌曲悠扬、苍凉,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此后,《鸿嘎鲁》作为宴席歌曲在民间广为流传。
版本三:
巴彦淖尔境内的二狼山,有一个叫呼勒斯太的地方,呼勒斯太曾被誉为鸿雁的故乡。那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呼勒斯太的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放牧与捕猎为生。一位叫苏和的牧民家里有一个女儿,女儿的名字叫鸿嘎鲁。鸿嘎鲁与同村的男青年布仁相爱,互定终身。可是不久,由于外虏入侵,布仁应征去了南方,牺牲在了战场上。鸿雁姑娘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决定追随爱人的足迹,告别父母,踏上了保卫家园的征途。然而,草青了又黄,雁走了又回,鸿雁姑娘再也没有回来过。后来,南方战场上的人,回来告诉鸿雁姑娘的家人,鸿雁姑娘和布仁一样,都牺牲在了战场上,鸿雁姑娘弥留之际托人告诉她的家人:“叫他們不要悲伤,等到春天来的时候,我会和布仁化作鸿嘎鲁飞回故乡,那里可是我美丽的家园啊!”
后来,这里就有了鸿嘎鲁的故事。再后来,鸿嘎鲁的故事就变成了一首委婉动听的歌,流传在草原上,与最早的敬酒歌《鸿嘎鲁》慢慢地融合在了一起,演变成了一首新的歌,深为牧民喜爱并广为流传。
1766年阴历五月初一,第三世活佛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在梅力更召圆寂,享年49岁。
历史就是这样,许多年代久远的事真相难解,而且要求孤证不立,难上加难。但不管哪个故事更接近真实,都深深地打动着后人的心。美好不一定仅仅出现在最后的结果里,也可能存在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这也许就是读史的乐趣。
有人说此曲已存在360年以上,这也可能。作为民间音乐,曲调源远流长,口口相传,不断演化,多数如此。就像最早作为敬酒歌的《鸿嘎鲁》,在草原上流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估计当年的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也是用了部分民间的曲调,加以改造升华,再写出自己的歌词,而创作形成这首敬酒歌的。所以将罗布生丹毕佳拉森视为此歌曲初创者是没有什么疑义的,无论你相信上面哪个版本。
如前所述,“鸿嘎鲁”原意为“白天鹅”,之所以成为“鸿雁”,是因为传播过程中的翻译。同时传播过程也导致了《鸿雁》由敬酒歌向思乡曲的转变。这就是今天传唱的《鸿雁》的最初形态和历史背景。
生活在今巴彦淖尔乌拉特草原上的乌拉特部落本身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公元1684年,乌拉特部落受朝廷指令迁徙到现在的乌拉特地区(今包头东,阴山西段的山南、山北的草原,即乌拉特三公旗)镇守疆域,乌拉特民间文化艺术也随之流传到西部,成为内蒙古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乌拉特部族人民将自己的民歌文化发扬光大,其内容多以赞美草原人物与风情为主,或粗犷悠扬,或深情舒缓,成为当地蒙古族人传唱的主要歌曲。
作为思乡曲的《鸿雁》就在这个地方诞生了。和许多蒙古族歌曲一样,不仅饱含深情,且极具辨识度,民族特色沁人心脾。马头琴一响,眼前就是一片大草原。
但这时的《鸿雁》还不是我们今天所唱的版本。
《鸿雁》这首歌的最终成型,应归功于家乡在呼勒斯太苏木的内蒙古直属乌兰牧旗作曲家祁达楞太。
祁达楞太,内蒙古直属乌兰牧旗作曲家。1936年出生于呼勒斯太苏木,7岁时到五原县的美林庙做了活佛,大约在10岁时还了俗,去归绥(今呼和浩特)读书。解放后读完高中在包头参加了工作,先是在财政部门,后来去了当时的自治区歌舞团。
1970年代,祁达楞太每次回到家乡的青山牧草间,都喜欢听当地蒙族老人唱歌,他将流传于民间的《鸿雁》记录了下来,经过加工创作了《鸿雁》的又一个版本,受到了众多圈内人士的肯定与听众的喜爱。
1983年,祁达楞太去世,享年47岁。
蒙古族民歌大多靠口头传承,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草原上,稍有不慎就会丢失,但《鸿雁》却是个例外。
关于《鸿嘎鲁》即鸿雁歌的调查论证:
1.呼勒斯太湖,就是现在五原县海子堰乡的那片海子(湖水),一九五三年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二区的呼勒斯太嘎查,一九五八年改为呼勒斯太苏木,沿用至今。
2.经过有关专家学者的论证,《鸿雁》这首民歌是正宗的乌拉特民歌。
(1)1979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乌·那仁巴图,达·仁庆主编的《内蒙古民歌》五百首里,乌拉特民歌单元的第一首歌就是《鸿雁》。
(2)1985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民歌一千首里《鸿雁》被汇编在乌拉特部单元里。
(3)在《中国民歌集》内蒙古卷里明确表明《鸿雁》是乌拉特民歌。
(4)2009年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在内蒙版权局将《鸿雁》注册为乌拉特民歌。
(5)2015年1月6日乌拉特中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民歌之乡》。
(6)2016年《鸿嘎鲁》改编成型的作者祁达楞太先生的遗孀古日玛女士将《鸿嘎鲁》手稿捐赠与乌拉特中旗永久收藏
88岁牧民歌手脑高乃演唱的地地道道的《鸿嘎鲁》歌词是:
金子般珍贵的 天鹅鸟呀嗨
北面的湖面上 嬉戏飞翔。
远方的客人们 来到我们家,
多住些日子吆 欢宴歌唱
枝叶繁茂的 大树上呀嗨,
花白的喜鹊鸟 欢快的歌唱。
兄弟哟姐妹们 来到我们家,
多住些日子 欢宴歌唱。
这大概是早期的版本。后来经过整理,《鸿雁》最初的歌词词意应该是:
洁白的天鹅吆 来到草原上,
呼勒斯太湖面上 欢度时光。
远方的客人吆 来到我们家,
多住上几日吆 欢宴歌唱。
皎白的天鹅吆 游在湖面上,
湖光吆山色吆 心中荡漾。
可敬的亲戚们 来到我们家,
红火上整通宵 亮光照东方。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并广为传唱的《鸿雁》是额尔古纳乐队的主打曲。其作词为吕燕卫,编曲为张宏光。
吕燕卫,1974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文登,1979年迁至北京。中学时代起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早年投身制作摇滚乐,后创建飞旗音乐,并开始创作歌词。由他改编填词的蒙古民歌《鸿雁》,捧红了额尔古纳乐队及其主唱呼斯楞,获得广泛的赞誉。
《鸿雁》歌词:
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 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 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 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一首敬酒歌,唱醉了多少人;一首思乡曲,打动了无数游子之心。听一些远离家乡的蒙族朋友说,他们最喜欢这首歌,也最听不得这首歌。听一次,哭一次。
一首歌,如果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和动听的音符,悠扬的旋律,它就有可能从流行变成经典。
青城历史聊斋深挖家乡历史趣事,古今史事,皆是笑谈
本文发布于:2023-03-29 19:5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090780254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