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男孩天天,指着胸前一道丑陋的刀疤,很乖地说:这是我妈拿刀割的,切菜刀。
说完他还赶紧解释:我妈不是故意的,就不小心划了一下。
在他身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伤痕,都是被妈妈打的。
两年前,他父母离婚了,妈妈独自带他。他与妈妈相依为命,而妈妈动辄对他拳脚相加。打得严重时,他连路都走不了,必须住院治疗。
可当妈妈因为家暴被警方拘捕后,小天天说的却是:想妈妈。哪怕她打我,我也愿意待在她身边,要不我没有妈妈了。
这话听来,让人心疼极了。
扎眼的是,这个新闻下有网友评论说:这个小孩的心理已经有点畸形了,感觉有点受虐倾向。
这条评论下,还有数千人点赞。
显然,他们认为孩子维护妈妈是不可理喻的事。
说这话的人 ,一定没养过孩子,更没体验过,一个孩子到底对父母能够有多忠诚。
记得今年上半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事件:8岁的文文被自己亲生母亲殴打,坠下楼梯,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因为太心疼妈妈了,所以她主动放弃了做自己;
因为太爱妈妈了,所以会牺牲自己,完全按照妈妈的意愿去活着;
因为太怕失去妈妈的认可和关注了,所以一刻不敢懈怠地去追逐世俗意义上的正确与优秀。
有一点点的放松,她就会内疚。犯了一次错,她就会难过。失败了一次,她就会恐慌。
尽管跟妈妈住在一起,被妈妈各种控制很不舒服,尽管她已成年了完全可以说“不”,尽管她完全有机会丢下妈妈,独自出去happy,可她做不到。
她不敢背叛,不敢不忠,不敢让妈妈觉得失去了控制。
妈妈过得不开心,她哪敢快乐?
有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以为,这种优秀的孩子应该更坚强、更自信才对吧?事实恰恰相反。
虽然这些孩子的确为了满足父母的意志而不断努力、想做什么往往都能小有成就,但这些都无济于事。
荣耀背后,始终潜伏着抑郁、空洞和对生活对生命本身的漠视。
一旦他们不再名列前茅,不再有出色表现,甚至当他们突然感到自己没有维持住某种必须维持的优秀形象,或无法达成某个标准,沮丧的感觉立刻就会像梦魇般袭来。
焦虑、自卑和羞耻感一起都涌上心头,随时都可能毁灭一条苍白的生命。
那些无用感和空虚感都是真实的。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他认为对父母最有意义的事,与此同时,他的真实自我并未发展起来。因为他打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曾被允许真实地生活过。
她在自己的遗书里写着:
“……拜拜了,再见了。还有给你们(父母)不(再)添乱,你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最扎心的就是这“添乱”二字。
这种悲剧反复在发生。
每次这些自杀的孩子遗书一公布,我们都会发现,那些稚嫩的文字竟然满是温暖和体贴,只是同时还充满了无力感。他们往往会跟自己的父母说,对不起。
这些孩子在用死“说”什么?他们其实在说:
爸爸妈妈,我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为了不让你们失望,为了不继续给你添堵,我只好选择让自己彻底消失不见。
爸爸妈妈,我能为你们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离开这个世界。
? 允许孩子的“背叛”发生
知名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说,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两次。
第一次是在孩子1岁半前后,他们进入人生的第一次所谓叛逆期。他们显得越来越不听话。这是好事,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
第二次是孩子进入十岁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这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整合期。此时孩子们会显得如同刺猬,难相处,难沟通,听不进父母的话。但,这也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成长,在依据自己的心意和节奏长大。
每一次叛逆期,从本质上讲,就是孩子在很努力地去做自己。
本文发布于:2023-03-29 23: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1036152558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