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苏轼的一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题目,存在争议。不过总之晓景色晚景都是那首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弄错了,也便以讹传讹了。——这倒应了王安石那句名言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哉?(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孟郊在《春雨后》说“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点出小草是春的使者,而苏轼诗中的春使则是鸭子。
春江水暖时,江水中不仅有嬉戏的鸭子接收到了春的讯息,还有往上游游的河豚,也收到春天的消息。
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吃货,不对,他是美食的分享者。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知,三四句的描写并不是惠崇诗画中的内容,而是苏轼的联想。这是他的联想,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浓浓的春天气息和勃勃的生命力。
虽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图早已不见,但是我们能从苏轼的诗歌中想象到早春时节的春景,品读中是各种的早春滋味。
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飞雁图”。
惠崇春江晚景其二
宋·苏轼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飞雁图#
首句“两两归鸿欲破群”苏轼便点出图画的内容——大雁北归,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当然,在这首诗中,不仅只有图画的内容,还有他的联想。结合苏轼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一生是由坎坷坎坷坎坷组成,当官之前,不是为了爸爸守丧三年,就是为了妈妈守丧,白白耽搁他做官的黄金年龄。当了官之后,因为自己耿直率真的性格,官路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由此,他想到了自己,就想到了“北归人”。
而诗歌的三四句,苏轼则将惠崇的“飞雁图”写活了,硬生生地将一幅静止的画变成了活动的录像,并赋予了大雁人的想法。“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大雁恋恋不舍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北方多风雪,想在温暖的江南多呆几日,半月即可,如果更多日子就更好了。小编私认为,看到北归的大雁,苏轼想到了自己,虽说被贬地方偏僻,自己身上贫困,可是相对于北边的朝堂来说,相对于自由自在。他赋予大雁人的感觉,其实则是自己的感觉。(如果有不同的意见,看客们可指出)
“飞雁图”与“鸭戏图”相比,略带一丝淡淡的忧愁。这也能够说明为何“鸭戏图”更被大家所熟知。也怪不得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会评价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本文发布于:2023-03-30 21:3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183314264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