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义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义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着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义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义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着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17世纪的义大利盛行巴洛克建筑,这种现象十分複杂,聚讼纷纭,毁誉交加。这时期,建筑活动主要在教廷首都罗马城一地,整个义大利处于衰退之中,独有罗马教廷因为从残酷的掠夺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获得了巨额的贡赋而继续兴旺。全国的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又一次向罗马教廷集中。为了对宗教改革运动发起反扑,1545至1563年,基督教世界在特伦特(Trent)召开了扩日持久的主教大会(Trent Couneil)。会上天主教获得大胜,决定恢复中世纪式的信仰。会后,各地的天主教更具有攻击性,竭力扩大对基督教世界的统治。在这个向宗教改革反攻的浪潮中,天主教会大肆兴建教堂,尤其以教宗所在地的罗马城为最多。建筑师们也在这股浪潮中,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掀起了一个新的建筑高潮,大量兴建了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他们有新的、鲜明的特徵,开始了建筑史上的新时期,即巴洛克(Baroque)时期。随后巴洛克建筑流布到了欧洲各地,主要是西班牙、德国和奥地利这样的天主教国家。但不久,得到巨额财富的天主教会便物慾化了,他们不再像最初那样具有强烈的精神力量。巴洛克艺术也随之世俗化了,内涵变得十分複杂,它因此便渗透到抵制过它的新教国家中去了,并且被新的文化渗透。因此巴洛克建筑具有前期较为浮躁、表面和后期奇特、新颖的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徵是:一、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二、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採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三、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四、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这些特徵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义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德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斯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从17世纪30年代起,义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儘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义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巴洛克建筑发端于罗马城,由于耶稣会的大力提倡,迅速传遍义大利,传遍西班牙,越过大西洋,传到美洲殖民地。早期巴洛克式教堂,于天主教国家最为流行,而西班牙由于在17世纪经历了深深地社会危机,新兴的资产阶级渐渐衰落,君主无为,失去了权威,耶稣教会乘虚掌握了实权,成为建筑的主要业主和潮流领导者,它强烈的倾向反宗教改革的夸张扬厉的巴洛克风格,它的天主教堂的非理性倾向,往往更甚于罗马本城的。这种倾向又随着西班牙侵略者传播到中南美洲。巴洛克建筑极富有想像力,创造了许多出奇入幻的新型式,开拓了建筑造型的领域,活跃了形象构思能力,开拓了室内空间布局的崭新观念,积累了大量独创的手法。因此,即使在古典主义建筑势力强大,拒斥巴洛克式建筑的新教国家、如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的影响还是突破政治和宗教的屏障,渗透了过去。17世纪罗马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它的街道、广场、园林等等也对欧洲各国有很广泛的影响。在造园艺术领域,所谓的义大利式园林,就是以义大利的巴洛克园林为主要代表。直到19、20世纪,欧洲和美洲的建筑不论风行着什幺样的潮流,其中多多少少都有巴洛克的形式和手法,证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是欧洲豪华、浮夸建筑艺术的创造阶段。建筑师们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处获取灵感的同时,也通过规划、柱形、图案、空间、光线、材料和幻觉装饰等手段创造新颖效果。从教堂到修道院,从宫殿到城堡,从别墅到花园,从皇家广场到公共建筑物,无一不体现出从地方传统和艺术家想像中汲取的各种风格的概貌。这些艺术家有贝尔南、波罗米尼、皮埃尔·德·科尔托纳、芒萨尔、勒梅西耶、菲舍尔、冯·埃拉克等。从大西洋到波罗的海,由罗马、都灵、巴黎和维也纳传出的种种流派名称有时相互矛盾: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洛可可风格。弗雷德里克·达萨在对这一切进行阐述之后,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说来说去,究竟什幺是巴洛克风格?
本书呈现的170多幅图片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珍贵摄影遗产;经典建筑的华丽图片,巴洛克建筑杰作的设计草图;从凡尔赛宫到圣保罗大教堂,仿佛是欧洲17、18世纪古典建筑的一次完美旅程。
第一章继承与延续天主教反改革派的选择罗马耶稣会教堂在欧洲的光芒修道院建筑艺术的飞速发展18世纪的修道院宗教改革时期的教堂一个典型:法国城堡宫殿巴黎的府邸别墅与英式别墅园林王宫典型凡尔赛宫新城市与翻新的城市皇家广场公共建筑艺术第二章 形式的探索新的组合柱形面临新问题混杂的柱形:装饰岩石状(贝壳状)装饰风格的诞生从岩石状(贝壳状)装饰风格到洛可可装饰风格教堂内殿的平面图及其组合构成空间组合的趋势新的宅型精緻考究的布局从内到外的结构布局第三章追求艺术效果各种艺术的融合神气的光重叠的穹顶建筑中突显的装饰神圣空间第四章风格的迂迴曲折17世纪初的欧洲建设乌尔班八世时期的罗马和黎世留时期的巴黎世纪中叶伯尔尼尼对罗马的“统治”义大利鼎盛时代的结束北方的复兴新的创作中心多样的18世纪古典的复兴第五章 巴洛克式的定义多样性的巴洛克式巴洛克式与古典主义从巴洛克式到洛可可式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无法定义的巴洛克见证与文献法国美学的诞生
交错的视线:义大利和法国关于装饰物的争论18世纪的批判评论巴洛克风格的诞生1730年的欧洲地图附录
本文发布于:2023-03-28 18:5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545789286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