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王光美托人带钱去俄罗斯,邀刘少奇的外国孙子:回家看看

更新时间:2025-05-12 10:03:47 阅读: 评论:0

1998年初,为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的重要记录片《刘少奇》,进入了取材拍摄环节。按计划,工作人员将前往俄罗斯,寻找刘少奇在当地的足迹。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刘少奇家人的耳朵里。77岁的王光美听说后,突然想起了件往事,并做了一个让工作人员不太理解的决定:她委托第二编研部副主任黄峥,带了500美金前往俄罗斯。

经历了种种历史风云,王光美晚年忙碌于慈善事业中,但身体却早已不如从前,也不太出现在新闻视野里。她这笔钱,要交给谁?

收钱方名叫阿廖沙,是一个43岁的俄罗斯男子。虽然从外表上看,阿廖沙确实长得更像俄罗斯人,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刘少奇的孙子。

王光美之所以让黄峥去找阿廖沙,原因只有一个:让他回家来看看。

很快,王光美就收到了阿廖沙的一封信。打开写着陌生笔迹的信封,王光美看到的是这样的称呼:我最亲爱的奶奶。在信里,阿廖沙深情地表示:“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

可能读者们看到这里,会有诸多疑问?

刘少奇为何会有一个俄罗斯孙子?

既然是刘家血脉,为何一直没有回国?而且,国内很少有人知道。

此次受到王光美邀请后,阿廖沙又将做何决定?他真的会回来吗?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刘家孙子阿廖沙的寻根之路。

一:那个舍小家的刘家长子

阿廖沙的父亲名叫刘允斌,他是刘少奇与夫人何宝珍所生。

何宝珍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她出生在湖南的一个贫民家庭,20岁上完女师后,跟着毛主席和杨开慧等人,一起干革命。

1923年,经杨开慧的介绍,她嫁给了比自己大4岁的刘少奇。婚后,两人一共生下了二子一女: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若,女儿刘爱琴。

因为父母都是革命者,这3个孩子的童年注定是饱受磨难的:刘允斌一直在湖南老家生活,直到1938年,才被找到送到了延安;刘允若回到刘少奇身边,是在1946年;而女儿刘爱琴,当周总理派人找到她时,她在一户人家当童养媳。

3个孩子,颠沛流离,历经苦难。但当他们先后回到父亲身边时,才知道母亲何宝珍已于1934年秋天,牺牲在南京雨花台。那一年,何宝珍才32岁。

3个孩子的相继被找到,确实让刘少奇欣喜。但天天为革命忙前忙后的他,显然无法自己照顾好这些孩子。1948年,王光美与刘少奇在西半坡结婚了。

对于何宝珍的孩子们,王光美都视如己出,刘爱琴一直叫其“光美妈妈”。在王光美的操持下,刘家这个大家庭成了令人羡慕的对象。

不过,在何宝珍的这几个孩子里,王光美接触比较少的,就是长子刘允斌。因为早在1939年,周总理就把他从延安送到了苏联,进入莫斯科儿童学院学习。

在苏联,刘允斌的同学有很多,毛岸英、毛岸青、朱德之女朱敏等。一开始,他们的生活还算安定,但后来苏德战争的爆发,这些孩子们连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半片黑面包,常常就是他们一天的口粮。甚至,朱敏还曾被关在集中营近4年。

苦难,磨练意志。这些孩子,后来无一不令人钦佩。

与学校的其他孩子相比,早年在农村放牛、耕地的刘允斌,显然要更加努力才能跟得上。于是,他没日没夜地学习,10年的课程他仅花了5年就学完了。

中学毕业后,刘允斌一开始进的是莫斯科钢铁学院,他认为新中国最需要工业建筑。但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让刘允斌突然意识到核能的重要性。很快,他改变想法转入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核研究人员。

也就是在这时,一个美丽的苏联姑娘闯入了刘允斌的生活。她叫玛拉·费多托娃,一个亭亭玉立、善良又有学识的女孩。

同样的抱负和志趣,让他们渐渐走在了一起。在中苏的“蜜月期”里,这份爱情很快就开花结果。他们,结婚了。

可以说,这段婚姻给了刘允斌很多温暖。幼年离母,少年丧母,异国他乡,热情的玛拉一家,让刘允斌有了家的概念。到1955年,31岁的刘允斌拿到副博士学位时,他们已经有了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

从1939年出国,到1955年拿到副博士学位,16年的时间里,刘允斌一直很清楚一点:只要祖国一声召唤,他终有一天是要回国的。这一点,他从未怀疑和动摇过。

果然,很快他就收到了父亲的“召唤信”。刘少奇在信中,明确地对长子说:“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 刘允斌当然明白刘少奇这话的份量,这不止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要求,更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对一个留学生的要求。

因为这封“召唤信”,刘允斌必须做出选择。

妻子玛拉并不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研人员。她的祖国苏联正在科技领域与美国人“竞争”着,像她这样的原子能领域人才,不太可能马上丢下一切,跟着刘允斌到中国生活。而两个孩子还那么小,也不可能离开母亲。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当时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曾好心地劝过刘允斌:“你就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你父亲以后会理解的!”对于这番好意的安排,刘允斌拒绝了。

事实上,就在张闻天劝他之前,苏联原子能领域的高层,也曾开出优渥的待遇要留他。刘允斌的回答是:

“我始终把苏联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但我不能不回去,因为我那贫困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这种感情相信你是会理解的。”

是的,刘允斌认为玛拉一定会理解自己。正如,他理解玛拉无法离开苏联一样。

二:在苏联的母子(女)三人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时期,刘允斌真的没得选!事实上,回国后的他一开始,也并未觉得自己的婚姻会走到尽头。毕竟,他们的感情是那么好;毕竟,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他相信他们的爱情,能经得住距离的考验。

玛拉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劝丈夫留苏未果后,她还曾在1958年,千里迢迢带着孩子们,来到中国看望爷爷、奶奶。当时,她已经有留在中国生活的念头了。

然而,没过多久,中苏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一点,玛拉和刘允斌都意识到了。

最终,经过一番挣扎,玛拉还是不得不做出决定:和丈夫离婚,带着两个孩子在苏联生活。

一场曾令人羡慕的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这是玛拉的选择,刘允斌只能接受。那时候,夫妻俩只希望中苏关系能早日恢复正常,到那时就算他们已无法再续前缘,至少孩子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曾经的一家人,就这样苦苦盼着。

此后,几乎失去家庭的刘允斌,进入了距离北京50公里外的原子能研究院。从那时起,食堂打菜的师傅们就注意到这个不太修边幅的年轻人。

每次到食堂,他都会买足一天的饭菜。一开始,食堂师傅还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他们才搞明白: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一整天都不再出研究室。

因为专注,刘允斌的科研成果是极为出色的,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并担任主任一职。他在新型热核材料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开始,同事们并不知道刘允斌的身份,只觉得他对自己太“苛刻”。后来,当大伙儿知道他是刘少奇的儿子时,才明白他的执着。这种执着,当年毛岸英身上也有。

那么,当刘允斌在“燃烧”自己时,生活在苏联的玛拉和孩子们,又过得如何呢?

在物质上,他们是过得不错的,唯一苦恼的是:全家时常被克格勃的特工们监视。有时候,玛拉气极了,也会跟他们理论,但人家会告诉她:我们是奉了上峰之命,就算我们撤了,还会有其他人来。

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干扰,玛拉不得不让他们跟自己姓。平日里,全家人也绝口不提跟中国的关系。孩子们上学时,学校让填家庭信息,他们从未填过父亲和爷爷的名字。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在玛拉的悉心照顾下,得以健康长大。特别是儿子阿廖沙,更是继承了父母的才智,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苏联航天局工作。

在孩子们成长的整个过程中,中苏一直处于交恶期。这期间,玛拉和两个孩子,几乎完全失去了跟中国的联系。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中苏关系开始慢慢复苏。

1987年,王光美开始打听玛拉和孩子们的情况。她一直希望着,有一天能与他们团聚在北京。在王光美的建议下,孩子们的姑姑刘爱琴,开始寻找他们。

刘爱琴是刘允斌的同胞妹妹,她见证了哥哥嫂子的爱情。为了找到嫂子一家,她费了不少心力。跟刘爱琴联系上后,玛拉一家才知道刘允斌、刘少奇已经去世。

后来,应王光美的邀请,玛拉曾独自来到中国祭奠挚爱。此时的新中国,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玛拉欣喜于中国的变化。每到一处,他都会打长途电话给儿子阿廖沙,告诉他自己在中国看到的一切。

三:阿廖沙下定决心回乡寻根

父亲离开苏联时,阿廖沙才3岁,对于父亲,他的记忆并不是很深。至于爷爷刘少奇,他则记得5岁那年,他们是见过一次的。

那是1960年,也就是父母离婚后不久,有一天,家门口突然出现了一辆黑色的轿车。从车上,缓缓走下来一位老人:他头发花白,但精神和气质都非常好。

后来,阿廖沙才知道,那就是爷爷刘少奇。此次,刘少奇是趁来苏联参加会议的间隙,来看看孙子、孙女的。阿廖沙当时并不知道爷爷的身份,只记得爷爷抱着他拍了几张照片,给了他一些糖果和玩具,便匆匆离去。

这些照片,玛拉一直保存着,其中有一张是这样的:

照片中的刘少奇,像天下间所有慈祥的爷爷一样,亲吻着孙子。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孙子。

看着这张照片,特别是母亲从中国回去后,跟他说起了中国的种种,都让阿廖沙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到中国看一看,到父亲的坟前拜一拜。

1998年,收到王光美奶奶的“召唤”后,这种寻根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遗憾的是,当时他想回来太难了:

一方面,他是在苏联航天部门工作的军人,单位保密要求极高。就算他提出国探亲的申请,也必须是退役3年后才行。

另一方面,母亲玛拉的身体一向不太好,已经无法陪他前往了,他不可能丢下母亲去中国。

就这样,归期一直没有到来。后来,母亲病逝了,姐姐有了自己的家庭,阿廖沙为了早日回到中国便申请提前退役。2003年,在阿廖沙提出过无数次申请后,上级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

2003年年初,阿廖沙拿着护照走进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按照流程,接待人员问他:“先生,请问您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阿廖沙告诉对方:“我是去探亲!”同时,阿廖沙也并不掩饰自己的身份:我是刘少奇的孙子,刘允斌的儿子。

当时,工作人员都震惊了,因为早前他们从未听说过此事。于是,他们拿着阿廖沙的护照,匆匆走进办公室里屋,打电话找有关部门核实。

结果是毫无疑问的:阿廖沙被批准进入中国。

2003年4月,阿廖沙踏上了归乡之路,妻子一直陪在他身边。在北京,阿廖沙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家庭温暖。

82岁的奶奶王光美,带着全家30多人,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庭聚会。从姑姑、叔叔,到那些他认不全的亲戚,刘家的每一位亲人都热烈地欢迎着他。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从未见过阿廖沙,但血肉亲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几天后,姑姑刘爱琴把他带回了湖南老家,带他认祖归宗。

此后的日子里,阿廖沙去了爷爷的老家: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在那里,他看到了老乡们对爷爷的尊敬。当姑姑告诉他“你父亲也在这里住过十几年”时,阿廖沙的眼睛里满含泪水。老乡们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别哭,你回来了就好!”

关于爷爷和父亲的事听得越多,阿廖沙越能理解当年父亲的选择。特别是站在奶奶何宝珍墓前,听到奶奶当年是如何牺牲的,阿廖沙受到了太大的触动,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

此后,阿廖沙获得了在中国的永远居留证,并长期居住在广州。他的两个孩子,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长年往返于中国和俄罗斯。阿廖沙时常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你们是刘家后人。

如今年过花甲的阿廖沙,最大的心愿是为中俄友好关系多做些事情。他希望把“中国制造”都介绍到俄罗斯去,让俄罗斯人知道中国的好。

在中国期间,阿廖沙学着吃辣椒、吃中餐。他的手腕上,一直带着一块手表,上面有一张刘少奇的头像。他对旁人说:“这是刘少奇纪念馆送我的,我引以为傲”。

尾声: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于北京病逝,得知消息的阿廖沙悲痛万分。

岁月匆匆,带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属于刘家的传承并没有结束。近些年接受采访时,阿廖沙曾直言刘少奇孙子的身份,曾让他感受到不少的压力。他经常在思考,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不负这个大家族的荣光。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一直在努力,正如当年他的父亲刘允斌一样……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09:1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7121142950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孙子   俄罗斯   外国   王光美   刘少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