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原子弹的研发,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钱学森、邓稼先、于敏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
但鲜少有人知道,在当年的原子弹研发事业之中,曾经出现过那么一位唯一的女科学家。
钱学森
这位女科学家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人”,在她身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的不可思议:身为女性,她却为了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选择了最晦涩难懂的物理专业,并甘愿为祖国的发展销声匿迹“抛夫弃子”三十年。
她叫王承书,作为我国原子弹研究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科学家,也许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女性的光辉事迹。
1912年,中国尚处于未开化的半殖民半封建状态,王承书出生了。好在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得她很小就了解到居里夫人的瞩目成就,并不禁对此心生向往。
但是,王承书的理想并不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看好。那个时代的女性还饱受封建思想的压迫和残害,社会对于读书女性的接纳程度并不高,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普遍不会让女性接受教育。
王承书
好在王承书的家庭氛围十分开明,全力支持她上学读书。可惜王承书幼年体弱多病,甚至还在求学期间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了一年,不过她却始终不负众望,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最终成功考上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北京燕京大学。
作为一位富家小姐,王承书并没有像社会大多数名媛那样,沉浸于吟诗作对与舞会聚餐,而是对数字情有独钟。学习之余,她还会为家里打理账面,将账面梳理得井井有条,就连管家都打趣她道:“算不错数的二小姐”。
曾经的燕京大学校园
正因如此,本着对于数字和科学的热爱,考上燕京大学之后,她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与女性传统形象背道而驰的物理专业。当然,对于王承书来说,选择物理学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出于一种家国情怀。
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长期陷入停滞,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而王承书却并不服气,她认为,别的国家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同样,在物理科研班之中,作为唯一一位女士的她,也永不服输,甚至做得比同班的大多数男人更加出色优异,用实力打破了女人不适宜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惯性思维。
王承书和张文裕
由于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毕业后,她成功获得了燕京大学罕见的金钥匙奖,并成功留任学校。在科研求学的过程中,她愈发坚定了献身科学的信念。与此同时,她还遇到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伴侣——张文裕。
张文裕是燕京大学的教授,与王承书同样有着为科学献身的信仰,两人彼此吸引,很快便走在一起,结为了一对眷侣。结婚后,王承书也并没有选择接受相夫教子的生活束缚从而放弃对事业和专业领域的探寻追求。
年轻时的王承书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194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的巴尔博奖学金看中了王承书的优秀才能,破例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已婚妇女的申请。而王承书之所以选择去美国深造,就是为了进入到更前沿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好将更加先进的物理科学带回祖国,以改变中国科研领域的落后局面。
于是,王承书便与张文裕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美期间,王承书刻苦攻读,在稀有气体领域做出了十分瞩目的成就,她的导师乌伦贝克,称赞她是“不可多得的物理天才”,她的学术造诣更是被称之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张文裕和王承书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很快,她的才华就引起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关注。在普林斯顿的邀约下,王承书进入其中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在美国科研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她,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报国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中国的人民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祖国建设事业之中。王承书感到,报国的时机已经来临。但是,由于中美关系的徒然恶化,王承书与钱学森等许多华人科学家一样,遭到了美国的拦截。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美国为了扼制新中国的发展,不惜一切代价地限制高科技人才流入中国。然而,王承书对于美国的威逼利诱,却始终都不为所动。不仅如此,王承书还不懈努力地处处寻找回国机会。终于在1956年初,王承书夫妇才成功带着六岁的孩子回到祖国的怀抱。
对于妻子的事业和抱负,张文裕一直尽全力支持,为她操持家务。一回国,作为高科技人才的王承书,就被编入国防研究领域。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够充分打破列强的核威胁。
苏联研制的核导弹
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为了研究原子弹,1958年,中国原子弹研究所筹建的热核聚变研究室成立,王承书在钱三强的邀请下,加入了热核聚变这个完全陌生且空白的领域。
国家需要什么,她就做什么。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王承书带领同事前往苏联学习了整整三个月的热核聚变知识。在去苏联的路上,王承书也没闲着,而是利用这七天七夜的时间将美国出版的热核聚变新书全部翻译成中文,为我国热核聚变研究提供先进的理论依据。
钱三强与王承书在一起探讨
仅用两年时间,王承书就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专业的领军人物。但是没过多久,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了所有协助中国原子弹研究事业的专家和设备资料,使得中国的原子弹研究事业一度陷入停滞。
其中,受影响最深的当属高浓缩铀的提取工程。高浓缩铀是原子弹发射的燃料,也是原子弹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这项工程的研发陷入困境,原子弹的研发就显得愈发遥遥无期。
1964年的504厂旧址
无奈之下,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并征求她的意见,询问她是否愿意接任这份工作,到绝密的504厂隐姓埋名做研究,并且从亲人朋友的视野之中完全销声匿迹。本来钱三强见她事业家庭正盛,心中没有报太大期望,不曾想王承书却没有任何犹豫地回答道:“我愿意。”
王承书在504厂留影
就这样,王承书忽然就“失踪”了,她“舍家弃子”来到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的504高浓缩铀工厂,整日与枯燥的数据机器为伴,一待就是整整三十年。在此期间,她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最终成功分离提取出合格的高浓缩铀,使得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看着罗布泊上腾空而起的蘑菇云,王承书热泪盈眶。
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不过,第一颗原子弹只是“两弹一星”的第一步,为了实现祖国科研事业的进一步飞跃,王承书选择继续留在工作岗位,隐姓埋名地献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事业。每当钱三强问她家里有什么困难,她都说没有,问她愿不愿意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她总是如同最初来到这里那般斩钉截铁地说:“我愿意。”
王承书先生满头银发仍在工作
三十年后,她的秘密科研工作才算完成。出来之后,她便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被授予院士职称,还被称为“中国第一女物理科学家”。自此,王承书终于实现了她儿时的梦想——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女科学家。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10:1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7220832955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