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底,四川江津县鹤山坪村聚集了几百个人,这些人穿着打扮各异,来自社会各界,其中有几名唢呐笙箫师傅连续吹奏着哀乐。
正在举行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葬礼。
其中有一位披麻戴孝的中年妇女站在陈独秀灵位前低着头小声啜泣,时而向前来致哀的亲朋好友答礼。
这是陈独秀的第四任妻子潘兰珍,是她陪着陈独秀走完了人生中最后十几年的路程,让其安然离开人世,并获得了陈独秀临终前留下的唯一一份遗嘱。
在陈独秀的四任妻子中,潘兰珍既不像原配高晓岚那样出身名门,也不像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一样知书达理,另外也不如第三任妻子施芝英温柔舒雅。
可唯独潘兰珍最终获得了陈独秀彻彻底底的青睐和欣赏,并陪着陈独秀走到最后。
潘兰珍
那么,这个女人身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或突出的优点让陈独秀如此倾心,陈独秀留给她的遗嘱又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潘兰珍早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乡下一户贫困农村家庭,四岁那年,大雨导致的水灾让整个村子陷入到一片汪洋之中。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民众在遇到灾难时,常常只能自力更生寻求出路,于是村里人在房屋被淹之后,纷纷开始向外逃难。
潘兰珍的父亲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家乡前往了上海,在浦东地区以做搬运工为生,微薄的收入根本就无法养活一家几口人。
于是母亲在给人浆洗缝补之余,常常带着潘兰珍外出捡拾废品补贴家用。
小小年纪的潘兰珍就已经尝到了人间冷暖,为了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十岁那年便到纺织厂做工。
每天做着和成年人一样的工作量,让她感到身心俱疲,但是一想到家里的艰难困苦,她又会咬咬牙继续坚持。
几年之后,父亲将潘兰珍介绍到英美烟草公司工作,因为年龄的渐长和工种的变更,潘兰珍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辛苦。
本来以为生活可以就这样变得越来越轻松和幸福,没想到接下来一段悲惨的遭遇又将她的人生拉入了谷底。
十几岁的潘兰珍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容貌俊俏的少女,因此在工厂里常常引来各种男人的觊觎。
有的人甚至公然以各种理由占她的便宜,潘兰珍为了能够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小心保护好自己。
当时的工头是个流氓,表面上对那些欺负潘兰珍的男人大加呵斥,其实心里也同样对她图谋不轨,经常寻找机会与她亲近。
在一次想要与潘兰珍亲热但是遭到拒绝后,工头恼羞成怒开始在工作中频繁给她穿小鞋,甚至动辄恶语相向或拳脚相加。
不堪忍受的潘兰珍最终选择了屈服,被迫与流氓工头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可是不久后儿子就因病夭折。
那流氓厌倦了之后,为了让潘兰珍选择主动离开,就变本加厉地对她施以暴力,遍体鳞伤的潘兰珍最终心灰意冷,下定决心离开了这个恶棍。
凄凉悲苦的潘兰珍独自住进了上海滩中地处贫民窟的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的一个亭子间里,靠平日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
恰逢在此期间,身在上海的陈独秀被国民党以3万大洋悬赏通缉,也栖身于此地,且住在了潘兰珍隔壁。
当时附近的街坊邻居都称陈独秀是一个怪老头,能识文断字、知书达理且气质不凡,却住在贫民窟里整日深居简出,人已经年近半百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
潘兰珍也感觉住在隔壁的这个老头挺怪,但是经过几次短暂的接触之后,她发现这个老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相处。
自己虽然不识字,但是也总能够和这个“大伯伯”聊得非常愉快,久而久之,潘兰珍开始经常去帮他做一些家务,并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对其渐生好感。
当时陈独秀已经51岁,而潘兰珍才22岁,陈独秀也逐渐明白了眼前这个姑娘的心意,直白坦诚地向她问道:“你不在乎我比你大29岁吗?”
对于从小受尽屈辱的潘兰珍来说,能够遇到眼前这个知书达理、平易近人的读书人,是她人生中的一种运气,她并不在意两人年龄上的差距,于是坚定地选择与陈独秀居住在了一起。
从此年龄相差29岁的两个人在上海贫民窟里过起了夫妻生活。
陈独秀每日伏案读书写作,潘兰珍外出做工,两人闲暇之余陈独秀就教妻子读书认字。
潘兰珍因为以前遭受过的厄运而无法再生育,就从上海的福利院里抱来了一个女孩儿收为养女,陈独秀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凤仙,让其跟母亲姓潘,三口之家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美满。
可是两年多以后,这种幸福就被突如其来的一次变故顿时打破。
当时潘兰珍独自带着女儿回到南通乡下,将女儿托付给亲戚暂为抚养。
一天她随手翻看起亲戚从镇上买来的一份报纸,报纸头版上印着的一张醒目的照片让她顿时瞪大了眼睛,照片中的人分明是自己身在上海的丈夫。
在亲戚的帮助下,潘兰珍很快认全了照片旁边的标题:陈独秀在上海被捕。
一直以来,陈独秀为了隐藏身份躲避追捕,在上海隐居时使用的一直是姓李的化名,对潘兰珍他也并没有坦陈自己的真实身份。
潘兰珍在看到报纸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丈夫是被国民党用3万大洋悬赏通缉的陈独秀。
潘兰珍虽然为丈夫对她隐瞒身份的行为而感到有些气愤,但是从这两年多相处的过程中,她能清楚地感觉到丈夫的善良与正直,她坚信自己的丈夫陈独秀一定是一个好人。
潘兰珍
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之后,很快被押往南京准备受审,他心里非常清楚,像他这样因为政治而获罪的人一旦被押往南京,几乎等同于被押赴刑场。
在去南京的路上,陈独秀想念着自己的妻子潘兰珍,不知道她有没有从南通返回上海?
不知道她有没有得知自己被捕的消息?如果妻子知道自己对其隐瞒了身份,会不会心生怨恨?
陈独秀不知道的是,此时他的妻子在南通老家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
陈独秀
潘兰珍在老家安置好女儿之后,决定收拾行李前往南京寻找丈夫。
被抓起来的丈夫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要陪在身边不离不弃。
在潘兰珍从老家动身的时候,陈独秀已经被送上了南京的法庭。
本来蒋介石想要将陈独秀秘密处决,可是没想到刚刚抓住陈独秀时,消息就不胫而走,立即在全国引发了轰动。
陈独秀高尚的人格以及他对新文化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让许多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都想尽办法进行营救。
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教育家蔡元培、著名学者胡适柳亚子、林语堂共同发声向政府施压,要求对陈独秀案进行公开公正审理,所以最终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才同意公开将陈独秀送上法庭。
宋庆龄
当时全国著名的大律师章士钊主动为陈独秀进行庭审辩护,希望能尽量为其减轻刑罚。
在法庭上,陈独秀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地陈述自己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正义性以及合理合法性,让在场的听众们感到叹服不已。
陈独秀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坚持其共产主义主张,当时章士钊为了帮陈独秀减刑,在法官面前极力为其寻找能够让政府满意的说辞。
章士钊
陈独秀则刚正不阿地否定道:“这些通通不代表我个人的想法”,让所有在场听众感到既佩服又惋惜。
最终法庭于1933年判决陈独秀入狱13年,后来又减刑到8年。
从此陈独秀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活,潘兰珍在到达南京后,立即前往老虎桥监狱探望丈夫。
妻子的到来让陈独秀感到非常意外,但同时也很是感动,他对妻子说道:“你现在在这里,我也没法照顾你,你还是回到上海去吧,起码在那里还有一份工作。”
看着牢房里年过半百的丈夫身体日益瘦弱,潘兰珍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怎能忍心让丈夫一个人待在南京的监狱,便当即决定在监狱旁边租房照顾丈夫。
潘兰珍的这一决定再次让陈独秀感到非常意外,自己之前对妻子隐瞒身份已经感到非常愧疚,入狱之后的他再也不希望年轻的妻子继续在自己这个老头子身边花费时间了。
可是潘兰珍却非常坚决,任凭陈独秀如何劝说,她都执意不肯离开。
从此以后,潘兰珍一边在住处附近接一些杂活维持生计,一边负责监狱中陈独秀的日常饮食和衣物换洗。
当时的典狱长看到许多国民党要员都对陈独秀客客气气,便也在平时对其礼遇有加,在潘兰珍来不及为陈独秀准备饭菜的时候,监狱厨房常常会及时送去两菜一汤。
在陈独秀的单人牢房里,除了床以外还有一张书桌能够用来伏案读书和写作,陈独秀想看的书都会由潘兰珍在外面买好然后送来,对于其他需要在外办理的事情,也都会托付给潘兰珍去做。
当时经常会有社会各界的人前来探视陈独秀,每每总能够谈到许多有关政治和文化的内容,在身旁耳濡目染的潘兰珍虽然不懂得什么国家大事,但是也跟着长了不少见识。
在这期间,她继续跟着陈独秀学习读书写字,并帮助整理各种书籍材料,俨然成了陈独秀的一个秘书。
虽然是在监狱之中共同度日,但是两人相知相守,生活也算过得平淡幸福,可是有一件事时常让潘兰珍感到头疼。
陈独秀作为著书立说的学者,常常是手不释卷、笔不离手,尤其是在监狱的牢房中,有时工作起来简直不分白天和黑夜。
潘兰珍为了陈独秀的身体健康,时常耐心地劝他注意休息,并在一旁一直等到深夜陈独秀睡去之后,才悄悄离开。
妻子的体贴和耐心让陈独秀深为感动,一向脾气不好的他却从来没有对潘兰珍发过一次火。
两人狱中相守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末,当时淞沪会战结束之后日军直逼南京。
众多学者纷纷向蒋介石写信请求将陈独秀释放,让其在民族危亡之际为国效力,蒋介石再三考虑之后给予准许,并邀请陈独秀担任劳动部部长,但陈独秀不愿意与蒋介石独裁政府为伍,直接表示拒绝。
蒋介石
国民党在武汉设立临时政府后不久,陈独秀和潘兰珍也随之到达武汉,陈独秀因为一直不肯与国民党合作,在武汉一直遭到特务跟踪监视,于是夫妻二人又收拾行李前往四川,到了重庆附近的江津县城。
此时因为老家安徽安庆被日军占领,陈独秀与第一任妻子高晓岚所生的儿子陈松年带着妻儿和奶奶来到江津与陈独秀团聚。
接下来的几年中一家六口人就在四川共同生活,在一家人的相处过程中,潘兰珍虽然寡言少语,但是对待每个人都总能做到细心周到,陈松年也把她当做亲生母亲看待。
陈松年
后来蒋介石到重庆以后,又派人到江津县拉拢陈独秀,陈独秀的名气也随之被当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嘈杂的环境让他无法安心著书立说,于是搬到乡下的鹤山坪村居住,此地居民不多且四面环山,外来人口稀少,陈独秀便在此处度过了晚年生活。
1942年5月,陈独秀在家人的守护下溘然长逝,临终前对妻子留下遗言:
“兰珍吾妻,我死后你可再找一好人家改嫁,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但有一点要谨记,我生前做人虽然不至高风亮节,但也秉持操守,你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换取钱财。”
陈独秀
潘兰珍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一直遵照丈夫临终前的叮嘱,她先是在四川一农场中参加劳动,过着自立自主的生活。
后来于1946年返回上海,在一所学校的食堂工作,并把老家的女儿潘凤仙接来一同居住,将女儿也培养成了一名自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
但是潘兰珍直到1949年因子宫肌瘤去世,都一直没有再嫁,因为在她的心里,陈独秀的位置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10:3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7248872956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