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历史上,共进行了11次大裁军。时至今日,中国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战区,并保留了番号为第71——第83共计13个集团军。那么,中国为何要进行这么多次的大裁军?保留的这13个集团军,究竟有过怎样的历史故事?在他们以71为开始的番号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含义?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讲述:解放军中的“十三罗汉”,中国的13个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中国从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今,共累计进行过11次大规模裁军。其中,第一次新中国裁军的时间是在1950年,而距离今天最近,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裁军是在2015年。而今天中国的这13个集团军,正是在历史中经历了11次大浪淘沙的精锐之师。
那么,中国为何要进行数量如此频繁的大规模裁军呢?从裁军的时间来看,我国每次开展大规模裁军,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而根本的目的却从未变过:那就是保卫人民,富国强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次裁军的时间,是在1950年初。当时新中国刚经历解放战争,国家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休养生息,发展农务的时候。因此,我国的第一次裁军将解放战争结束时的550万兵力,裁军至400万。但由于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兵力又一度上升至611万,是我国兵力数量史上一次显著的高峰。
第二次裁军、第三次的时间,分别是在1952年和1953年。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朝鲜战争逐渐进入尾声,为了战后发展民生,国家将兵力从611万压缩至300万人左右,并进行了军种、军区的改革,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1950年阅兵式的解放军骑兵部队)
第四次裁军是在1957年,当时我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垦荒,急需青壮年劳动力。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军队青年前往新疆、黑龙江等地,为祖国建设大粮仓做贡献。这一时期,我国的军队总人数被压缩至237万人,是新中国裁军史上的第一次总人数低谷。
第五次、第六次裁军分别是在1975年和1980年。20世纪60年代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前后爆发后,我国兵员人数再度激增,到1975年前后兵员人数高达630万,创下历史新高峰。而在我国取得上述两场战役的胜利,并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优势后,我国便开始了两次连续的大裁军,将兵力从630万压缩到530万。
(隶属于建设兵团的解放军部队)
第七次大裁军、第八次大裁军的时间分别是在1983年和1985年,当时设计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为了更好地建设经济,为世界和平做出一份贡献,中国在这两次大裁军中将兵员数量压缩至325万,每次裁军的人数接近100万。此外,在两次裁军期间,我国还进行了精简机关、调整军区、将陆军变成集团军等一系列的改革,陆军中专业兵种的数量也在第八次大裁军后第一次超过步兵。
第九次大裁军、第十次大裁军的时间,分别是在1997年和2003年,这两次裁军实际上是对设计师“裁军一百万”决心的延续。两次裁军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精简军队的管理机构,提高军队指挥效率,优化兵种的内部构成。两次裁军的规模分别是50万和20万,经过这两次裁军,我军兵员的数量被保持在了230万人。
(军改后诞生的陆军航空兵)
而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裁军,便是在2015年,我国军区被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新成立火箭军部队,解放军的兵员数量被保持在了200万左右。而解放军的13个集团军,也正是在这第11次大裁军中脱颖而出。
在历史上的第11次大裁军中,共有13个集团军经过改编,合并与重组,被保留了下来:其中,原隶属于南京军区的第1、12、31集团军,被改编为71、72、73集团军,转归东部战区。
原隶属于成都军区的第14集团军,和隶属于广州军区的第41、42集团军,被改编为第74、75集团军,转归南部战区。
原隶属于成都军区的第13集团军和兰州军区的第21、47集团军,被改编为第76、77集团军,转归西部战区。
原隶属于沈阳军区的第16、39、40集团军和济南军区的第26集团军,被改编为第78、79、80集团军,转归北部战区。
原济南军区的第20、54集团军和北京军区的第27、38、65集团军,被改编为第81、82、83集团军,转归中部战区。
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新中国经历了11次大裁军,偏偏只有这13个集团军,被我军保留了下来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这13个集团军的士兵和军官就一直保持了这八个字的优良传统,并将这个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13个集团军的前身部队,或许就能对国家为何要保留这13个集团军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来说位列13个集团军之首的第71集团军,这支集团军部队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当时的司令员正是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历史人物原型:王近山。这支部队一贯以打硬仗、恶仗著称,在著名的定陶战役、双堆集战役中均立下汗马功劳。时至今日,这支部队依旧保留着敢打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传统,被誉为“开国十大先锋部队”。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
在此之后的第72集团军,则是由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整编而来,曾在解放军解放大西北期间,担任彭老总的“开路先锋”,指挥员贺炳炎曾率领这一支军队大破盘踞在兰州地区的“三马”军阀部队和国民党军,一脚踹开了西北的门户,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解放立下了不世之功,是一支将英雄气魄代代相传的部队。
(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
而第73集团军的前身,则是华东野战军的第13纵队,纵队司令员是粟裕大将麾下的一员猛将:周志坚。在周志坚的指挥下,13纵从胶东打到福州,从华北打到华南,淮海战役期间更是多次奉命撕开敌军防线,同样被视为解放战争期间的一支王牌部队。
(华野第13纵攻克灵壁)
第74集团军的前身是第42集团军,组成部队的相当部分战士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是一支“老兵遍地走”的部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支真正经历过实战洗礼的部队。1979年,这支部队曾在许世友指挥下,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大获全胜,因此被称为“岭南狮王”。
(第42集团军)
第75集团军的前身是第41集团军,也就是第四野战军中的第四纵队,曾在塔山阻击战中一战成名,为四野夺取锦州,促成东北战局局势的扭转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41集团军)
第76集团军的前身是华野第二纵队,在上海战役、渡江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支部队以军纪严明著称,在解放上海时,宁愿睡在街头,也不愿打扰上海百姓,是解放军“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典型代表。
(华野第二纵队)
第77集团军前身为晋冀鲁豫第四纵队,指挥员是大将陈赓,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均立下过赫赫战功,并曾开辟著名的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第13集团军,曾参加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和柬埔寨维和,擅长高原、丛林作战,被誉为“山中之虎”。
(第13集团军)
第78集团军,前身为第16集团军,原属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曾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于川黔一带进行剿匪,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
(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
第79集团军,前身为第39集团军,组成部队的战士和军官多数曾参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且在抗美援朝时期追随彭老总,进驻朝鲜半岛,是令美军闻风丧胆的一支部队。
(第39集团军)
第80集团军,原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纵队司令为王建安。与其他将领不同的是,王建安主持着八纵的战斗任务和政治思想工作,身兼双职。华野八纵在鲁西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雷厉风行,转进如风,可攻可守,在朝鲜战争期间更是坚守美军进攻38昼夜,被称为“阵地防御铁三角”。
(华野八纵)
第81集团军,前身为第65集团军,曾是彭德怀麾下的部队,主要由36,37和69军整编而来,士兵和军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百团大战”,同样是一支具有悠久作战历史的部队。
(第65集团军)
第82集团军,前身为第38集团军,是梁兴初在朝鲜战争期间指挥的一支王牌军。因在朝鲜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第38集团军被彭德怀称为“万岁军”,也是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人物原型。
(抗美援朝第38军)
第83集团军,前身为第54集团军,第54军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伐战争期间的“叶挺独立团”,因为能打胜仗,在当时被称为“铁军”。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抗美援朝、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至今日都依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把“尖刀”。
(叶挺独立团)
因此,从这13个集团军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集团军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都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将这些部队保留下来,也正希望他们肩负新时代的强国梦想,并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正所谓“泥沙俱下不可怕,大浪淘沙始见今”。
这13个被保留下来的集团军部队,除了在历史上立下过赫赫战功,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别之处,便是他们的番号数字是从“71”开始,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问:既然是对部队进行合并重组,为何不让部队的番号从“1”开始呢?
其实,目前中国保留的这13个集团军番号背后,也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在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初期,解放军部队的正规军人数为120万人。尽管相比1937年全面抗战初期,我军大约5万人的部队,解放军已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然而当时国民党的部队正规军人数却接近360多万人。这让毛主席、朱德在解放战争初期注重以智取胜的同时,也不由得发出感慨:“如果解放军的部队能够在未来扩充到70个集团军,那该有多好!”
(毛主席与朱德)
而随着1948年战争局势的逐渐明朗,解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解放军的兵源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这一年周总理提出了一份解放军的扩军规划,计划将解放军的部队人数扩充至500万,其中步兵纵队共计70个,步兵师或步兵旅共计210个。到1948年底,西北、中原、东北、华东四大野战军将番号扩充为70个,我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军改正式落地,而这也为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新时代我军将部队番号从“71”开始,正是延续了毛主席、朱德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有70个集团军”梦想的延续,象征着中国国防建设的继往开来。此外,“71”也正是党的生日,以“71”为军队番号的开始,也表现了解放军从始至终继承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优良传统,是真正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在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尽管部队的兵员数量、集团军规模已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要素,但是,“70个集团军”的强军精神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优良传统,却值得我们时刻铭记,并永远传承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10:5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0727387295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