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的特点是什么及艺术评价)

更新时间:2025-05-25 03:36:54 阅读: 评论:0

黄梅戏的特点(有什么特点和艺术评价)

在中国五大剧种中,黄梅戏以其抗日题材和爱情故事为人们所喜爱,黄梅戏文化中的许多名人都对它赞不绝口。那么,你知道黄梅戏的特点吗?人们对他的艺术价值有什么评价?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从清朝统治到辛亥革命前后。而产生并流传到安徽、湖北、江西一带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调,受地方戏曲(青阳调、徽州调)表演的影响,结合了莲乡、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它吸收了民间艺术形式“罗汉庄”和青阳调、徽调的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使该剧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一种从儿童剧到本剧的过渡形式,被老艺术家称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一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戏。他们有的“串”东西,有的“串”人。

“串场”的剧情比小戏丰富,出现在舞台上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肖丹、萧声三个小区域。其中,一些年龄较大的角色需要由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老人和一个丑陋的人来扮演。这就为这部剧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表演逐渐走向职业化,从农村的草台班子走向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一度与京剧并驾齐驱,并受到来自北方的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称“蹦戏”)在上海的影响,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编排和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包括连台原创话剧《温素贞》、《红碧园》、《华丽园》、《蜜蜂的故事》等。

在音乐方面,对传统唱法进行了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调中的空话,使之明快流畅,使听众容易理解他们所唱的内容。取消帮助,尝试胡琴伴奏。在表演方面,吸收和融合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比如其他的服装、化妆、舞台设置,也是比农村的草梯田发展起来的。

第三阶段是1949年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以《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在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在黄梅戏中取得突出成就外,马兰、韩再芬等中青年演员在舞台、银幕、电视荧屏上尽显英姿,备受观众关注。严凤英和王绍航合作主演的《天仙配》,曾两次被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剧目方面,号称“三十六大戏,七成小戏”。该剧主要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告粮官》、《神仙配》。剧中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水桶筐等。

解放后,先后改编了《仙女下凡》、《丫鬟》、《罗怕记》、《赵》、《母亲的眼泪》、《三查国府》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仙戏《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其中《神仙眷侣》、《女妻牛郎织女》等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和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主要类别是花腔和评弹。花腔以小戏为主,生活和民谣丰富。原剧中的主要唱段平词,常以大段叙事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有两大腔系——花腔系和平词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属于曲牌风格。平辞系统起源于高音、弹词、罗汉庄、道情、吹涨、徽调、京剧等声腔,属于板腔。这两个声腔系统根植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在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各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早期黄梅戏的从业者中,有成就、有史料记载的老黄梅戏艺人多来自安庆地区。比如蔡忠贤(最早为人所知的黄梅戏女演员,1821年生于望江县)、胡普(最早的黄梅戏女演员,1821年生于太湖县)、洪海波(潜山县人)、叶炳池(东至县人)、桂双银(怀宁县人)、胡玉亭(望江县人)。

建国前黄梅戏不涉及文人,于本大部分传统剧种移植到青羊戏、越西高腔、京剧、徽剧。

通过以上对黄梅戏曲调的形成、剧目积累的痕迹、演员与老师关系的追溯、黄梅戏历史演变的整体把握的论述,我们对黄梅戏流派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

黄梅戏的发源地在安庆,黄梅戏在这里诞生、成长、繁荣。音腔系统是一部戏剧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部戏剧的形成和属于这部戏剧的声腔体系,都有一个不断吸收、借鉴、融合、扬弃、转化、传播、不断适应观众审美需求、积累、创造的艰难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或几种与本剧相关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审美倾向、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音乐素材。,这些都是这部剧的重要养分,从而加速了这部剧的形成。

如果把一部剧比作一条河,那么孕育了这部剧成熟的一种或几种音乐素材,只能算是沿途流入那条河的支流。黄梅戏和黄梅采茶调的关系就像河流和支流的关系。黄梅采茶调是促成黄梅戏成熟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黄梅戏的源头。

鲁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列举了几个关于黄梅戏源流的传说。

图注:“黄梅戏是在怀宁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天的庄稼在秋天收获时,农民们习惯于唱“淮调民歌”来赞美他们劳动的收获。这首优美抒情的民歌统称为怀宁调。"

传奇2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曾几何时,黄梅时节,洪水经常成灾。为了祈求丰收,四个乡的农民在这个时候举行会议迎接神灵。会上出现了各种歌舞。在这种歌舞形式的基础上,一种戏曲形式被命名为‘黄梅调’,因为它与黄梅季节有关。”

传说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一种民间曲调,即黄梅菜悠游资源网茶调。”

以上三个传说中,我觉得前两个传说比较符合历史真相,后一个比较牵强。很多人认同黄梅戏源于黄梅县,是因为它与黄梅县谐音。当然,也有专家从音乐、剧目、教训等方面分析推断,认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但提出的论点和论据并不具有说服力,他们也承认由于缺乏参考资料,无法得出最终结论。

至于黄梅戏起源于何处,很少有人有兴趣去探究和研究。这是由于历史久远,文字资料缺乏,一些了解情况的老艺术家去世,资金支持不足。也与人们普遍对黄梅戏的起源漠不关心有关。

【结语】我认为,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创作和发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剧种跃升为全国著名剧种,在剧种整体萎缩的形势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它的通俗性、大众化的艺术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0:3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ranqi119.com/to/1682613078369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梅戏   评价   艺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友情:优美诗词|电脑我帮您|扬州装修|369文学|学编程|软件玩家|水木编程|编程频道